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华  管林 《学术研究》2006,(5):144-145
2004年12月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是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史的奠基之作。该书作者郭延礼教授是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出版的专著有《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三卷本)、《中国近代文学新探》、《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自西徂东:先哲的文化之旅,》以及“秋瑾研究”、“龚自珍研究”等专著八种。他于20世纪60年代初,就介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80年代后一直从事该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这些都为他完成《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近代的译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多年来,人们花去了不少的精力来研究近代小说的翻译乃至社会科学的翻译.例如严复,人们熟知于严译名著八种;例如林纾,人们熟知于林译小说.至于近代的译诗,人们了解的可就不多了.充其量,能指出的只有马君武、苏曼殊、胡适等对于拜伦《哀希腊》的翻译.阿英先生较早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最先进行了近代译诗的搜集工作,所辑虽然不多,但筚路蓝缕之功却不可没.近几年来,论述近代译诗的论文也时有所见,其中不乏精粹之见.直到最近《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卷》的出版,才算填补了这一段空白.它所搜集的丰富的近代译诗,不仅拓宽了近代翻译文学的领域,也展现了近代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和丰硕的成果,同时,又使中国近代文学史的研究范围更加扩大,使研究者们的视野更为广阔.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岭南近代文学研究的走向”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2 0 0 1年年会于 5月 1 2日在广州花都举行。与会者有广东、澳门、河南等地的专家学者2 0多人。会议以“新世纪中国与岭南近代文学研究的走向”为中心议题。与会专家学者认为 ,过去 2 0多年 ,广东的近代文学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管林教授、谢飘云教授、罗嘉慧副教授等人的发言对此作了较全面的回顾 :研究者发表了大批质量较高的论文 ,出版了一批研究专著 ,如《广东近代文学史》、《中国近代散文史》、《龚自珍研究》、《己亥杂诗注释》、《龚自珍诗选》、《龚自珍诗歌…  相似文献   

4.
<正> 20世纪60年代初,郭延礼同志初治中国近代文学时,即宏愿萌发,博采众家之长,积累资料,要编注一部近代诗的新选本。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编成《近代六十家诗选》(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书,对我国近代文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细味此书,我觉得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 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才华横溢的爱国女诗人。她的诗文,俱收入《秋瑾集》中,但向无注解本。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郭延礼选注的《秋瑾诗文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较理想的选注本。这是郭延礼同志继《龚自珍诗选》(齐鲁书社出版)之后又一学术著作,是他致力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又一可喜成果。喜读全书,觉得特色有四: 一、立论平允,选目精当书的“前言”,是一篇扎实深刻、见解独到的学术论文,既是对秋瑾生平事迹、诗文成就的概  相似文献   

6.
本刊作者     
马卫中1959年生。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兼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早年曾随钱仲联先生参加《清诗纪事》、《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著作的编撰工作。主要从事明清诗文、近代文学、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研究,在《文学遗产》、《社会科学战线》、《江海学刊》、《社会科学辑刊》、《文史哲》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佘篇,著有《近代诗论丛》(合著)、《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陈三立年谱》(合著)等多部著作,并整理选注《江山万里楼诗词集》、《翁同稣选集》等古籍作品。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近代文学史的研究,近十多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令人注目的成就,但这仍多属于个别作家作品的研究,从宏观上研究与把握近代文学的总体结构、展示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全貌的著作还不多见。1990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郭延礼同志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以下均简称《发展史》)就是适应学术界这种需求而出现的这样一部专著。此著意在全面展示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全貌及其发展规律。该书篇幅宏富,视野广阔,论述精辟,体例谨严,在占有丰富而翔实的材料基础上做到了史论结合,论由史出,史中有识,公允稳妥,是著者  相似文献   

8.
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收获─—评《近代文学发展论纲》一鸣继《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概论》之后,徐鹏绪、张俊才两位先生再次联手,又推出新著《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先声——近代文学发展论纲》(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下简称《论纲》)。两位学人是“客串”到近代文学研究界的现...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蓬勃发展,逐步成为一门显学。不过,很多研究者都将眼光集中在作家生平事迹的考证、作品题材内容、艺术特点的分析上面,而对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文学理论缺少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陈永标教授《中国近代文艺美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立足于近代文化背景,从美学角度切入,对近代文学理论进行多侧面、全方位的思考,史论结合,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论稿》虽是一部论文集,却颇具系统性。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近代文艺美学的发展与特点、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演变、中…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是指从鸦片战爭到五四运动这八十年来的文学史,如何再细分为若干阶段的问題。把近代文学史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来編写,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我自己所看到的解放前出版的数十种中国文学史,除有关近代文学史的专著(如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和钱基博的《現代中国文学史》)外,其余大多是把近代文学三言两語的带过。党一向十分重視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周揚同志依据毛主席关于开展中国近百年史研究工作的指示,  相似文献   

11.
小说与社会的关系,是近代小说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之一。这方面著述颇多,而观点不外乎两种:一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片面夸大小说的社会作用,完全颠倒小说与社会关系的观点;二是以黄人、徐念慈为代表的,认为小说既反映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的观点。那么,在近代后者是否彻底纠正了前者的偏颇,从而使正确的观点完全占了上风?学术界历来倾向于肯定的回答。如,刘柏青在《晚清的小说理论》一文中说:1908年以前“梁的观点一直成为统治的观点。到1908年《小说林》问世,东海觉我、黄摩西等人才对梁的观点作了有力修正。”(见《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49—1979)小说卷)裴效维在《近代小说理论的勃兴与价值》一文中认为:“从理论角度看,梁启超等人的观点显然是不科学的……然而,梁启超等人在理论上的缺陷,也很快得到了其他理论家的纠正”,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小说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见《中国近代文学百题》,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对此,我以为颇有值得商榷之处,因此提出质疑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史这门学科中,对近代文学的研究是薄弱的一环。近几年一些研究者在发掘近代文学史料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对某些在近代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作品、社团流派以及对近代文学分期等问题的研究,有所进展,但却缺乏从宏观审视,以史为系统的论著,尤其是在高等学校近代文学的教学中,尚无一部材料翔实、见解深刻、阐述全面的通用教材。陈则光教授致力于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多年,他的新著《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册)(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填补了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的空白,刚一问世,便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运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翻译文学发生的。所以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不仅推动了近代文学的发展与变革,成为近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参照系,而且对“五四”新文学也起到了催生作用。但长期以来,对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的近代翻译文学的研究,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郭延礼先生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出版)——这部44万字的学术专著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成为近代翻译文学研究的拓荒之作。该书的作者具有开放性的研究视野,他没有把近代翻译文学看作一个封闭…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国文学观念嬗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907年,鲁迅发表了《摩罗诗力说》,它既是系统阐述自己文学观的论文,也是在西方近代文学思想影响和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前奏曲的背景下出现的第一篇新文学论文。必须承认,它的观念已经标志中国文学开始真正步入了近代世界文学的思想堂奥。鲁迅之前,对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转变有过巨大影响的是梁启超。他不仅是晚清“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新文体”运动的积极鼓吹者和理论中坚,而且揉杂了一些东西方的文学观点,在近代中国提出了颇有吸引力的“纯功利”文学观。他出于自己的政治需要,  相似文献   

15.
唐宋诗歌的光辉成就,早在古代就得到了诗家重视。除了各种各样的唐诗选本和宋诗选本以外,还有许多唐宋诗合选本,较为著名的如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清代姚鼐的《五七言今体诗钞》、乾隆十五年御定的《唐宋诗醇》,近人又有高步瀛的《唐宋诗举要》等等。这些选本尽管在当时被誉为名本,风行海内,极受推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只为士林所重而人民群众却感到陌生了。然  相似文献   

16.
汪毅夫与闽台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州市白马河畔的福建社会科学院是闽台文化研究的一个重镇。汪毅夫先生在这里工作了整整10个年头。10年中,他先后出版了《台湾近代文学丛稿》、《台湾文学史·近代文学编》、《台湾文化概观》、《台湾社会与文化》、《客家民间信仰》、《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中...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尝试,即把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文学史结合起来研究,或者说把古代诗人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结合起来研究,以使抽象的诗论点具体化、形象化,既给人以理性认识,又给人以感性认识,并对有关诗作从新的角度作阐释,这种写法似乎尚能为学界认可(笔者1988年所发表的若干篇此类文章,大多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转载),故斗胆再举二例,试论之,以求教于读者述。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李慈健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河南省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长。近年曾负责"19-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研究"、"晚清旧派文学研究"、"19-20世纪中国文学演变规律研究"等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优秀教材奖、河南省社科优秀专著一等奖。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当代中国文艺思想史》、《中国近世文学思潮》、《中国近代文学史》、《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散文集》等著作。学科组主要成员张宝明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相对于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一向比较薄弱,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上形成一个低谷。这可能是由于长期兴盛的古典文学到了近代已趋衰微,而适应时代生活要求的新文学还未能脱颖而出,以其无可观遂被忽视了。近代中国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是社会的转形期;与时代、社会息息相关的文学也在由旧形态向新形态转化的过程中。就事物的变与常的关系来说,转形期的近代文学比常态的持久的古典文学更需要研究。近年来对原先的状况已有改变,有的大学已经开设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专业课,不少出版社相继出版了近代文学资料和论著的专辑,报  相似文献   

20.
新体例的成就与不足─—《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略评张求会由华南师大管林、钟贤培两位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①,自1991年问世以来,学术界多有好评。研究者们首先注意到了该书在文学史编撰体例上的突破,认为“组合型”体例的创造是这部近代文学史的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