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福克纳小说《熊》的五章中,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章着笔于自然荒野,第四章描写美国南方社会,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自然荒野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圆圈意象”,南方社会则是丑陋的、子嗣渐稀而后继乏人的形象,从中体现了作家对自然的景仰和对现代文明的拒斥,表达了作家的人与自然观:人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自然达到协调统一,人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才能克服社会罪恶,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2.
师陀(即芦焚),河南籍作家。三十年代初步入文坛。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谷》和何其芳的《画梦录》、曹禺的《日出》一起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从而奠定了他文学创作的基础。他的刻意求工的创作态度,始终不懈的艺术追求,使他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现代作家的独特风格。他既是一位优秀的乡土作家,又是优秀的讽刺作家。在这两块园地,他辛勤地耕耘着,并以自己的心血换取了不可多得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随着乡土小说的产生,土地也成为文学中主要的意象之一,综观乡土小说的文学表达,土地意象表现出三种主要的文化特征:基本特征、变形特征和代际特征.基本特征表现为根植于老中国儿女的精神记忆中的地母意识,变形特征是指从土地崇拜中衍生出来的悲剧性和灾难性,而代际特征则呈现了中国农民从守护土地到拒拆土地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乡村梦影里的城市批判──京派作家城市小说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梦影里的城市批判──京派作家城市小说论刘淑玲京派作家是以乡土小说而引人注目的。他们的代表作家沈从文、废名笔下的乡村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神秘色彩,交织着原始的野性强力和真挚的人情味,堪称一个远离现代社会的理想国。京派作家的城市小说远逊色于他们的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5.
陶丽萍 《兰州学刊》2008,(10):176-178
出于知识分子对现实和自身的强烈危机意识,现代中国乡土小说或显或隐地都表现出“悲凉”的现代审美追求。伴随着作家不同的文化立场和精神姿态,以及中国现实与革命对乡土阶段性的影响与发现,演化出了不同的悲剧风貌。  相似文献   

6.
陈染的小说创作体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架构。其小说借鉴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注重人物的内心独白,在叙述中形成空白点,表现出作家对现代知识女性幽微的内心世界的关注,给人冷峻陡峭的审美体验和丰富的想象空间。陌生化和诗化的语言,显示出作家卓越的语言天赋,并呈现出小说文本的诗性特征。小说中怪异意象的运用,表现出作家独特的审美力和背叛一切常态的写作追求,形成了其小说文本诡秘、幽渺的独特审美空间,给当代文学史留下一系列充满奇异魅力的意象符号,给小说写作提供了探索性的崭新视域。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是当代颇具影响的乡土小说作家,作为一个蛰居现代都市的乡村知识分子, 浓厚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全部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贾平凹小说乡土情结是发 展变化的,由单纯走向成熟,经历了一个欢乐—忧郁—困惑—绝望—超越的过程。 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小说有着大量的回忆乡土的作品,这也是现代小说的一个主要主题形态。回忆乡土有着复杂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对故乡的回忆是作家的根的追寻,在回忆故乡的小说中总有一种乌托邦般的牧歌情调,但是作家们也写出了故园乌托邦被现实挤碎的伤惋。另一方面它是作家们文化焦虑的一种表征,同时也是他们自我认同的努力。对故乡的回忆也是一个牧歌图式的建构与消解过程,在表现着现代作家对根的追寻与失落的同时,也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表现了对牧歌般的中国形象的诗意寻找。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一批河南籍女性作家开始崭露头角,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面对急剧转型的时代,传统乡土叙事经验已经无法涵盖已经发生巨变的乡土社会,河南籍女作家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新的乡土世界,她们的创作把日常生活经验转化成一种叙事伦理,从而以独特的乡土感知,细致的文字表述拓宽了传统乡土小说的表现领域,更新补充了乡土小说的叙事内涵,为河南乡土文学注入了新质。  相似文献   

10.
邵明 《晋阳学刊》2006,(3):106-109
“新乡土小说”以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往返于城乡两域的农民为表现对象,描写的笔触广涉城乡,从而扩大了乡土小说的叙事空间;由于作家的文化价值立场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游移不定,所以这一创作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价值含混的特征;“新乡土小说”的价值困境表明,只有充分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融汇,才能在准确把握当下的基础上提供关于未来的明确想象。  相似文献   

11.
田义勇 《兰州学刊》2007,(12):120-122
水意象的大量运用是孟浩然诗集的一个显著现象.这既与他的现实游历有关,也与他的思想心态密不可分.水意象的这种频繁使用对于他的诗歌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见,水意象是孟浩然诗歌的核心意象.  相似文献   

12.
"自然"是中国人的长远追求,浸透于其人生、思想、美学和文学艺术等等方面。"自然"也是贯穿《二十四诗品》的一种美学精神,《二十四诗品》的尚"自然"有其特色和贡献。本文主要通过简析其中的《自然》《疏野》《实境》三品,对《二十四诗品》崇尚"自然"的基本情况、特色和贡献做简要的揭示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世界图像的时代》是海德格尔中期的重要著作,提出了“世界成为图像和人成为主体这两大进程决定了现代之本质”这一观点。“世界”和“图像”是理解此文的前提和关键。海德格尔在使用语言和词汇时遮蔽了很多意义,但同时增加和敞开了许多意义,这里的“世界”和“图像”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理解。他以世界图像为切入点,对现代人之生存境况作了深入的现代性思索。  相似文献   

14.
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国际传播学、历史文化学和政治学对其分别有定义和描述,但各有不同的侧重和特点。国际关系学力图涵盖三种学科的要点,从对国家形象的政治学本源“威望”的理解与分析出发,用建构主义理论重新定义国家形象。重新定义更加有助于认清国家形象的构成因素和地位,明确国家形象理论对引导政府决策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关键作用,影响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的制定,改善国际关系现状,提高国家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最终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象思维”——回归原创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树人 《文史哲》2004,7(6):108-114
"象思维"是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基本内涵和特征的概括。这种思维方式是由中国思想文化最高理念的性质即非实体性所决定的。与西方由其实体性最高理念所决定的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方式不同,"象思维"不像西方那样是主客二元、对象化、现成的思维模式,而是整体直观、非对象性、非现成的。西方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方式是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但其异化形态如唯科学主义等也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象思维"是比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更加基础和本原性的思维方式,具有"原发创生性"和保持动态整体平衡的特性。"象思维"与概念思维可以互补而不能替代。  相似文献   

16.
形象化历史地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初创制和使用的地图。地图的形象化,既反映了我国早期地图的原始性,又反映了先民认识地理和描绘地理的客观性。形象化历史地图的最主要特征即是在地图图面上描绘有地图所涉地域的山脉、川泽、林木、村落、道路等地理实体和野兽等的立体图象,形象化历史地图,在我国历史上绘制和运用时间长达5000年左右,其间虽然发生过一些变化,但其基本绘制方法的运用则久盛不衰。  相似文献   

17.
行路意象,是指描述行走活动及其诸面相的意象.屈原的《离骚》之中,既直接也间接抒写行路意象,既在个别语句层面反复使用,也参照此意象来经营全篇的内部构造,既形象化地描述行路活动,也以象征式地映射内心理想.而行路意象是理念和具象的凝结,也是人类行为活动的概括,具有文化原型的意义,这使得读者易于从中激起基于集体无意识的共鸣,从而使《离骚》千百年来持续性地感荡人心.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诗的细胞、是诗的原件,意象活动构成诗歌创作的整个过程。本文从意象组合的实质、意象组合的基本表达方式以及意象组合的手法等三个视角和层面指出了诗是由意象构成的,并在意象的组接、发展及转换中形成诗,从而揭示出诗的本质所在和诗的现实所在。  相似文献   

19.
龙东林 《学术探索》2004,(12):83-90
昆明筇竹寺五百罗汉造像与中国内地和东亚地区流行的所有罗汉造像相比,具有显著的特征,是中国佛教造像中的精品。作者对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源流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20.
马占飞 《阴山学刊》2001,16(5):71-72
介绍图像浏览器的设计方法,分别用DriveListBox、DirListBox、FileListBox控件确定图像文件的位置,用Image控件浏览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