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法律社会学是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西方法学理论,与传统的实证主义法学相比,法律社会学更加重视法在社会中的实际运行状态和效果.虽然欧美法律社会学有许多共同特点,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是不言而喻的.本文首先对欧美法律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勾勒,进而从哲学基础、法律传统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了欧美法律社会学的不同特点,以期加深对西方法律社会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随着法律体系的基本完善和各部门法学理论框架的基本健全,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主题应当自觉地转向运用已有的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不断解决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当下中国法学(法律)问题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工具应当是将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作为其思考对象的基础理论工具。而国家则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人类社会组织形式,法学(法律)在本质上是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表述,法律的实质合法性和法学知识的正确性取决于它们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表述是否真实和充分。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为基础理论工具,对社会、国家和法律的存在与发展进行前提性的思考,我们发现,遵循客观规律是法的现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趋势的前景就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特征的法的现象的第三种历史类型。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主流比较法学文献和法学研究中,都将西方法律作为正统,摆在主导地位上。从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进程来看,中华文明五千年之久延续不断,朝代盛衰更替,法制持续发展。但大多西方学者认为,法律在中国传统社会不占主导地位,并且认为中国传统法律专制主义、集权主义特征明显。实际上,中国法律在传统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显然是西方传统观点对中国法律地位存在认识偏差。西方社会对中国礼法结合的法治文化少有清晰的认识,对中国法治模式理解不透彻。中国法律只有面向现实与未来加快发展才能消除西方误读。因此,中国应该重视通过比较法学研究,不断提升法制建设的自主性和独创性,重视对内积极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外重视"加强互信协作、促进安全稳定"的能力,不断提升中国法律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反歧视法的制定是实现平等的必然要求;而平等原则内涵的不断丰富推动了反歧视法的发展。"从古希腊时期特权者的平等到近代的人人生而平等,从比值平等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乃至权利平等,从反歧视理论中的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其经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平等理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西方学术流派之间碰撞与交锋的思想史。其中批判法学及被称为"后批判法学"的种族批判法学和女权主义法学作为平等理念发展的新阶段,对于反歧视立法保障与实践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事侵权责任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经济学是20世纪西方法学界和经济学界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代表着法学和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利用法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民事侵权行为案件,以收益最大化原则确认民事侵权行为责任及其损害赔偿额,根据效率原理理解法律制度,合理配置有限资源,无论是补充现实的法学理论,还是指导司法实践,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自然法?自然法就是正义和自由,是根据自然本性的要求规定的法律。自然法要求达到个人自由和社会和谐的统一,其本质是法律意义上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统一。它具有理性价值、正义价值和法律价值。自然法在整个法学思想发展中有三种重要作用:一、原则化,即为制定法提供一个道德原则和标准,以指导和约束人为法的制定和实施;二、正义化,即为制定法提供一种价值理性的正义性基础;三、推动性,即推动法律思想和法律规范的发展,创造新的法律和新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道德是法律的基础这一法学原理出发,传统中国法的原理可称之为道德原理;对传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的内涵,即除三纲以外的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法律结构,可以从价值与理念、原则与规范、感觉与态度这三个层面进行解读;由此可见立足于道德原理的传统中国法,在对人与法和社会这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其宗旨是肯定、保护和追求有德的人、向善的法与和谐的社会;由于这些价值本身植根于善的道德,因此具有某种程度的普适性和持久性;而且与西方法的自由原理相比较,传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亦永有其价值,因为两者都是人类必需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19世纪西方近代工业社会的形成,西方思想界对近代社会特征的认识也发展起来了,在这个问题上圣西门是一个理论先驱。圣西门认为近代科学—实业社会的出现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产物,是历史进步的表现。近代社会以劳动和生产为中心,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道德都应以实业为基础而重组;近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社会分化和整合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最佳结合,达到社会和谐。最后,圣西门提出了新基督教作为社会的道德原则,并把改善工人阶级的福利作为实业社会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9.
历史法学以历史主义法律观为核心,强调法的历史性因素,主张用历史去解读法律,用法律去阐明历史,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德国历史法学不仅创立了比较系统的历史法学理论,形成了独立的历史法学术流派,而且开始使用历史考究的方法研究法律,之后以梅因为代表的英国历史法学在填补历史法学理论不足的同时,系统地使用历史方法研究古代法律制度,使历史法学成为系统的法学方法论体系,从此用历史的视角探究法律成为普遍的共识,用历史方法研究法律也成为法学研究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吴经熊作为近代中国"现象级"的法律精英,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吴经熊本人受过西方系统的法学教育,对中国文化亦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自我期许为"超越东西方"。学界普遍认为,吴经熊早期为人为学有"全盘西化"的倾向;他中年之后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而非法学研究,也被解读为是在中国法律现代化过程中遭遇严重挫折后的转向。可是我们检视吴经熊早期的法学作品,发现其法学思想中仍包含很多东方的元素,甚至有"中体西用"之嫌;在对待西方各法学流派的态度上,吴经熊选择性地接收了以霍姆斯为代表的法律实用主义与庞德的社会学法学,这些思想都与中国传统法哲学思维有会通之处。他中年之后致力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的研究,或许正是为了从基础做起、真正"超越东西方",最终实现中国法的"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11.
德国历史法学派是西方法学流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思想主张在整个19世纪占据了德国法学研究的主导地位,引领了世界法学发展的潮流,并对以后的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德国历史法学派的源起作为切入点,总结该学派的基本观点并分析其主要贡献和弊端,为我国法治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浅谈法律社会学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社会学是以法和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横跨法学和社会学两个领域的边缘学科。法律社会学始于西方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一门比较发达、比较繁荣的学科。本文将探讨法律社会学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研究方法,提出我国建立法律社会学这门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美国法治的形成可分为独立与建国时期、工业国家时期和福利国家时期三个阶段,美国法治与美国历史的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独立战争后颁布的联邦宪法和《权利法案》等,确立了权利神圣和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律至上的一般观念,奠定了美国法治的基础;工业国家时期通过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正当法律程序”这一十分接近“法治”概念的法律条款;福利国家时期美国法律从注重保护财产转向保护人身,其法治也从对个人自由的重视转向对社会平等的重视。美国历史的每一个阶段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或多或少影响了美国法治。  相似文献   

14.
自然法学派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中产生最早、发展最曲折的法学流派.回顾这一流派在西方近代历史上的发展历程,古典自然法学家即启蒙思想家们不再以神性作为自然法的基础,而认为自然法是人的理性的体现,人类能够运用理性引申出来符合人的根本利益的原则,其核心是人的自由和平等.古典自然法学的思想推动了西方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律改革,并且在其哲学倾向上表现出了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特点.通过分析和认识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西方近代自然法思想的精髓,更加辩证和全面地看待其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纯粹法学"述评及其对中国当代法治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凯尔森首倡的“纯粹法学”是西方法哲学中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其最基本的特色在于把分析实证的研究方法推向极端,排斥法律科学中的一切主观因素;强调实效是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成文法应得到遵守。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自清末启动之初,就受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深刻影响,但在70年代末以来的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法律实证主义已严重畸变。在构建当代中国法治秩序的过程中,“纯粹法学”代表的本来意义上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极具特色的分析实证研究方法和关于法律规范效力性的基本观点极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法学院系普遍存在的两种教育思想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的法学院系普遍存在两种教育思想的矛盾,提出了四方面的问题:是把高等法学教育作为纯专业知识的教育还是作为法的精神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育问题;是把高等法学教育作为纯理论知识的教育还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教育问题;法学科研工作科学与不科学的问题;对法律是孤立的学习研究还是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哲学等学科结合起来研究的问题。文章通过对问题深入地探讨和客观地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上、下卷) 吕世伦、谷春德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本书是一部比较全面地研究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的专著。作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欧洲和北美各主要国家政治法律思想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详细地介绍并评述了一百多个重要的政治法律思想家和流派。书中特别注意吸收近年来国内外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对当代西方流行的自然法学、分析—规范主义法学、社会学法学、存在主义法  相似文献   

18.
法律现实主义是在批判传统注释法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法学研究路径,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法学的不自足性。法律经济学作为法律现实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成熟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文章认为,法律经济学应用于我国法学研究与教学有助于摆脱目前我国法学研究与教学“幼稚”的困境,推进法律经济学的教学是法律经济学得以推广的前提和基础。文章还就中国法律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提出了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19.
法律经济学作为当今最新的法学理论,试图通过经济分析的方法替代传统法律方法延续法律作为"科学的"、"独立发展"的结构和内容;法的经济分析要求用"成本-收益"学说来促进社会资源最优化的配置,降低社会成本;法律程序,法律规则受到了促进经济效益这种关心的强烈制约.法律的经济分析家波斯纳认为"法律的经济理论是关于现存法律的最有希望的实证理论".在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模式下,政府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功能,社会也需要追求法律的经济效益,对不符合效益原则的制度进行修改、补充或者重新设计和选择合理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福利国家兴起和社会多元化发展,现代法律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反形式化倾向。一方面,中国法治发展在客观上深受现代法律反形式化趋势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法治发展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也在冲击着法律的形式理性。作为现代法律代表的环境法,同时作为当代中国最具活力法律代表的中国环境法,在上述背景之下不可避免地陷入到法律形式理性的困境之中。具体表现为现代环境法律都必然面对的法律目的超实证化、立法碎片化、司法权自由扩张、行政权自我编程,以及中国本土法治资源所形成的形式法治传统缺失、实质合理性的偏好、政策与法律的抵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