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所有儿童提供一个安心、安全,能最大程度实现自我和社会参与的健康成长环境是儿童福利的核心部分,而儿童福利政策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政策保障。本文以日本儿童福利政策的发展变迁为纵轴,分析梳理20世纪90年代日本儿童福利政策从“补缺型”向“普惠型”、从“儿童福利”向“儿童、家庭福利”、从“救助、保护”向“自立支援”转变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为我国儿童福利体系发展提供拳者视点.  相似文献   

2.
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分析的范式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福利三角是西方社会政策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本文从社会福利的视角讨论福利三角概念的含义;研究福利三角理论包含的制度内容;区别福利三角与福利多元组合的不同。社会政策是通过国家力量介入社会过程提升人民福利的一种方式。三角中的家庭、(市场)经济与国家三种不同的制度与它们之间的互动,不仅仅表示社会政策产生的动力机制,而且支持了社会政策的制定。本文最后将福利三角范式嵌入社会排斥与社会政策的实证研究中,阐述福利三角和社会政策的关系,指出了社会政策发展对建立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政策是现代国家向其国民特别是困难群体提供福利的制度安排和行动。有些社会政策惠及全体国民,多数社会政策则只惠及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体。在对全体国民或困难群体实施福利援助的整个过程中,政府在政策对象的确定标准、福利资源的筹集、福利标准的制定、落实政策的组织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社会工作则在社会政策实施和福利服务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者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4.
儿童福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部分,西方工业化国家大多有儿童资助的传统,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儿童福利制度,儿童福利已成为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资助不仅体现了一种社会正义原则,而且也强化了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本文分析概括了西方国家儿童福利模式的发展情况。列举若干国家对于儿童福利模式的做法,根据中国儿童福利的优势和不足,借鉴他国成功经验.提出推动儿童福利立法建设、建立专门的儿童行政管理机构、建设职业化的儿童福利工作人员队伍、普及儿童大病救助和对残障儿童的福利津贴制度、对福利机构和救助机构多元治理、倡导政府儿童福利理念由儿童生存向儿童发展转变等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恭 《科学发展》2013,(10):93-98
综观东亚新兴经济体和欧美发达国家在社会政策领域的路径变迁,可以得出"两个转型"的基本结论,即东亚新兴经济体从单一追求经济增长逐渐向追求经济与社会平衡发展转型;欧美发达国家从倚重国家福利向倚重社会投资与国家福利平衡发展转型。这两个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对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和社会政策改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作为具有后发优势的全球最有活力的新兴经济体,当前既需要解决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失衡问题,也需要未雨绸缪,避免陷入欧美国家福利陷阱而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因此,在国家与市场之间找到一条最具效率性和合理性的社会发展路径,才是符合当前中国社会政策改革的逻辑。  相似文献   

6.
基于社会服务项目的儿童福利资源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儿童福利资源存在资源匮乏、供给分散、可获得性弱等问题,而社会服务项目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路径。以福利治理为理论视角,尝试以一个留守儿童社会服务项目为例的研究发现,该项目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整合了来自政府、军队、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社区等资源,提高了福利资源的供给效率,满足了留守儿童多元化的福利需求,但是,由于项目本身的周期性、制度保障的缺乏等限制,导致了项目难以持续发挥作用。因此,基于社会服务项目的福利资源整合只是一种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暂时的整合,而最根本的还需要在福利制度上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7.
2010年将以“中国社会福利和儿童福利元年”载入世界历史史册,其主要标志有二:一是2010年9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措施,首次明确提出“家庭服务业国家政策框架”,标志着中国家庭福利政策框架与家庭福利服务体系形成;二是2010年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孤儿保障制度”,标志着我国儿童福利制度框架形成。  相似文献   

8.
陈元刚  李雪 《科学发展》2012,(10):57-64
对重庆市涪陵区、湖北恩施市屯堡乡的部分村落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福利依赖问题是存在的。有效降低福利依赖的策略是:要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差额补助方式,激励低保对象就业;加大对隐性收入的监督和惩处力度,制定法规等措施促使受益人寻找工作;将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结合,构建两者组成的致富通道;实施国家补贴和个人投资相结合的资产建设政策,促进个人资产的长期积累,以摆脱最低生活保障依赖。  相似文献   

9.
政府的社会政策是以制度化的方式为老百姓提供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服务,为各类人群提供福利性服务,以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但政府的社会政策行动并不是从来就有,也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工业社会之前,各国基本上都是通过家庭、社区、民间组织等途径来实现生活保障和满足人们的福利需要。在工业社会以后,随着其他机构和机制的弱化,迫使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亲家庭这一群体已经扩大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人们越来越关注单亲父母的生活状态以及能够享有的福利政策。本文通过阐述新西兰单亲家庭的现状及其针对单亲父母的福利政策,探讨生活在新西兰的单亲家庭所面临的社会、物质和安全挑战。  相似文献   

11.
孙元琪 《现代交际》2011,(11):18-18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福利社会化是我国当前的必然选择。社区福利服务是社区福利的重要内容,其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社会福利的发展状况。然而目前我国对社区福利服务的界定尚不清晰,致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从福利多元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在社区福利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主张加速非盈利组织的建设,通过整合民间资源促进我国社区福利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育儿不再只是一个纯粹的家庭问题,也是关于福利国家和性别平等争论的主要战场。在育儿家庭政策方面有代表性的是北欧国家,挪威在育儿方面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经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国际视野中,挪威的育儿家庭政策不仅是"妇女友好"的福利政策,同时也是"孩子友好"的福利政策,对我国出台育儿家庭政策可提供一定的借鉴,包括制定法定的休假政策、采取局部地区试点实施和设立专门的机构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政府(政治领域)、市场(经济领域)和社会(社会领域)分别以不同机制发挥作用。国家以强制性作为行为依据,其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市场通过竞争提高效率,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则依靠互助与合作发挥其公共领域功能。福利多元化主张由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承担输送社会福利的责任,强调“分权”和“参与”。  相似文献   

14.
英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较早面临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国家;处理贫困问题,不仅考验英国的政治家,也是对政府职能的一次现代转型。近代早期,英国的济贫政策更多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政府能发挥的作用没有那么突出。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贫穷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单纯的惩罚只会激起更大的阶级矛盾和反抗;尤其到了20世纪济贫法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新的济贫、福利政策呼之欲出;构建新的济贫福利体系,标志着政府已经全面接手贫困问题,不再漠视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许敏  陈群民 《科学发展》2016,(10):89-93
针对上海两孩家庭主要的压力,借鉴国外鼓励生育和支持多子女家庭发展的有益经验,建议通过税收优惠和提供补助,加大对两孩家庭的经济支持;完善亲职假期和亲职教育政策,改善生育福利;秉持社会共同育儿的理念,发展社会化儿童看护服务;营造男性分担育儿责任的氛围,缓解女性照管压力;强化对生育女性职业发展权的保障,支持两孩母亲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学而深入的政策效果评估是社会福利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从政策受益人的需求出发,考察政策对其深层福利需求的满足情况,有助于完善政策评估,改进福利治理。研究发现,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金额受到困境类型、贫困程度和家庭监护缺失的显著影响。困境儿童大部分得到政策帮助,帮助内容及其供给部门呈现多元化。基于人的自主性需求视角,困境儿童的身体健康深受福利政策的影响。社会救助是残疾儿童维系身体健康的关键,但其对患病儿童、体弱儿童和身体健康儿童的影响有限或不明确。困境儿童福利政策应更注重提升儿童的身体健康,确保儿童自主性发展需求的满足。  相似文献   

17.
石丽 《社会学》2007,(4):25-31
经济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所突显的竞争激烈、流动频繁和社会分化,物质至上、消费主义以及高科技、信息化等所引发的各种困扰和压力,使家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建构发展型家庭政策的关键,是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支持家庭、投资儿童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体系,形成一个政府、经济组织、社区及公民社会组织等都有责任、动机和行动来支持家庭、帮助家庭更好地行使其责任的制度框架。在这一框架中,政府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只有政府才有能力促成这一框架的建立,并在这一框架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5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基于我国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生产力发展不相符的基本国情,社会建设落后等缺陷,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把握当代中国福利现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是迫在眉睫的。研究社会福利的发展现状及路径,是当代中国最需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9.
刘军强 《社会学研究》2012,(2):126-148,244
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的关系在学界和公共平台一直争论不休。主流观点认为,社会政策汲取的税收会扭曲市场激励机制,而且通过提供慷慨的保障弱化了劳动者的工作动机,进而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社会支出具有刚性,难以控制。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现有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分析了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保护与就业的关系,以及社会支出是否可控三个议题,从而否定了社会政策是短视国策的看法。历经30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财富与矛盾都在积聚,未来的发展和稳定不可能继续依赖海量的投资和不稳定的外部需求。通过系统化的社会保护体制建设,将社会保障视为一种投资而非纯粹的耗费,中国可望走向更具韧性和更为人性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0.
弱势青少年的生存状况和问题是当前中国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本文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天津市弱势青少年的家庭支持、学校教育、市场就业和社区服务状况作系统调查,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福利与就业政策制定的基本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