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 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这句话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 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无疑,"济天 下"的理想抱负与"善其身"的个人修养都是非常值得追求的。  相似文献   

2.
李友广 《国学学刊》2021,(1):30-38,142
受天下混乱局势影响,圣人观念是先秦诸子所普遍关注的一个理论与现实兼具的重要问题。在这当中,儒道两家的圣人观念最具代表性。由于儒家的思想理论往往生发于内在心性,故而其视野中的圣人在德行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并最终呈现为外王事功与对于万物的化育上。与儒家不同,道家则从道的高度来审视和规定人的本质,认为圣人不仁、不自生,无为、无执,是道的自然性质在圣人身上无为的体现,其客观效果便如具有遍在性的道一样可以利益众人与万物。可以说,儒道两家对于圣人的看法是异大于同,异中有同。到了儒道两家思想逐渐合流的战国秦汉,儒道两家视野中的圣人并不只是具有道德这一维度,而是在道德维度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与注重圣人之功。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主要强调了儒家诗学的政治功利主义思想,推崇"美刺"和"风雅比兴",提出"讽喻诗"的诗歌概念,同时也涉及到道家主张的审美性诗学思想。本文将从儒道互补的诗学思想浅析白居易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4.
政治与人的关系是政治学经典问题,也是当今时代面临的国家治理问题,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中国传统智慧中汲取营养,本文通过对先秦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研究中探讨政治与人的关系,分别得出儒家臣民观,法家公民观和道家市民观的结论,并挖掘其中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历史源渊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古代哲学。在我国古代的哲学宝库里,早已蕴涵了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思想观念。儒、佛、道等诸家学派都对此有精辟的阐述和见解。 以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认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天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难以分解,“天是人的根本,又是人的理想”。儒家的理想人格既是天人关系的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早己融入到民族的血脉之中,儒、释、道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而儒道文化作为中国本土产生文化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本文从对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神的分析入手,找出儒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进而追寻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归宿。  相似文献   

7.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思想学派。文章从文学产生的根源、文学价值的取向、审美观、创作心理等四方面对两家的文艺思想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实际上存在着一种相反却又相通的关系,可以互为补充求得共存。  相似文献   

8.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以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9.
赵智萍 《现代妇女》2013,(11):258-259
严君平所著《老子指归》中的美学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关于道和美的观点,在经历了西汉盛世的衰平末年,严君平的这一著作更明显的展示了道家美学的思想。道家关学思想的特点是其理论隐藏于道家哲学之中。这些所隐现的关学思想和审美意识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爱美之心和美育思想。《老子指归》认为美隐藏于道中,以无为追求“道”,在生命中体验“道”,它以道为关的,强调以虚静无为的审美方式体验生命所展现的最自然、最原始、最本真的生气之美。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网络伦理失范是网络时代的人性异化、精神迷失和意义危机的折射。因此.青少年网络伦理建设要注重主体的精神建构。儒家伦理精神为青少年网络伦理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其所倡导的人格境界、精神追求、诚信品质和慎独修养等都成为了当代青少年网络伦理建设的重要理念启迪和智慧源泉。  相似文献   

11.
湖南是屈原创作作品,晚年活动和殉国投江之地,湖南人民深受屈原精神的感染和鼓舞,本地一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而屈原作品中展现的思想异常混乱,难以区分。屈原作品既反映了儒家的某些思想又渗透了道家、法家等诸多思想家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刻。  相似文献   

12.
席丽莎 《城市》2016,(5):63-66
天津水西庄由查氏盐商营建,其整体氛围处处折射出文人园林清新雅致的气息.水西庄之建造同时蕴含道家“无为”与禅宗“虚空”的思想,并且,作为封建社会文人,水西庄这座避世之所中依旧体现出儒家思想.儒、释、道思想在园林营造中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又通过诗词、书画、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得到升华,使水西庄成为北方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笔者通过对历史资料的考证,从景观营造的角度探析园林所蕴含的儒家、禅宗、道家的思想精髓,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水西庄的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儒家政治哲学是奠基在“内圣外王”这一思想观念之上的,其核心思想是德治以及由内圣开出外王。简单地说,所谓内圣,是指个人要有高超的人格修养;所谓外王,是指个人要对社会与政治尽其责任和作出贡献。内圣外王之道为中国传统社会设计了一套社会与政治治理的方案。这种社会治理方案强调道德的优先性。长期以来,内圣外王之学一直为儒家所信奉与遵守,视为安邦定国的基本原则。但是,美好的社会理想是一回事,如何实现美好的社会理想又是另一回事。历史事实是,历史与现实从来没有主动为有个人道德操守的人提供从事政治活动的舞台。个人道德…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理想人格的分析历来受到各派系的深入研究,其中儒家学派对此有研究为孟子、荀子。荀子的理想人格理论结合人性论思想,将"士、君子、圣人"分层次展现不同的理想人格形象。对人格的完善,荀子看到要想将人本性恶有改变,就应该对人格进行"化性起伪"。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人才观的进一步发展和儒家文化的创造性作了完善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将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本土化是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儒道文化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两方面讨论,发现在心理咨询领域坚持儒道互补的思想讲对建设有中国特斯心理咨询理论产生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的内涵,其实就是以儒、释、道为主要建构的国学系统。本文将从儒家,道家,佛家等方面,学习研究民族精神,从人生,政治等方向慢慢感悟。  相似文献   

17.
所谓修身,就是“克已”,完善人品操行,提高人生境界,通过修身(克己)能达到儒家理想的“怀仁”“知礼”的人格高度。修身,作为目标,是人的完善,人格的自我体现;作为手段,是实现最高人生价值的道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上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教育大家,孔子是美育、智育、德育等教育形式全面发展的先驱者,其倡导追求、塑造理想人格。弘扬孔子教育思想,不仅是立德树人教育精神的习承,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使新时代教育更具科学性。通过探析孔子立德树人思想,落实高校师范生人格培养目标,以期助推高校人才培育活动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人性思想是道家人性思想的重要内容。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确切地说,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中国哲学中最有争议的论题之一。庄子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从道的范畴来探讨人性的本质,开创性地提出了二元人性思想,既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一面,即人的欲性,又探索了如何去除人心中的"欲性"而达到美好淳朴的"道性",在中国人性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0.
追溯中国茶道形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唐朝,茶圣陆羽是“茶道”创始者。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是独尊儒学的,道教形成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佛教在唐朝时从印度、天竺等国度传入到中国来,因此,从时间上看,中国茶道的形成也与佛、道、儒这三家思想有着密而不可分的联系。中国茶道处处体现着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精华,这使中国茶道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文化底蕴。也就是说:把中国茶道比作棵树的话,儒家是中国茶道的主干;道家是中国茶道的灵魂;佛学则是中国茶道的绿衣,有这些精髓的思想贯穿于中国茶道的之中,使中国茶道成为佛道儒家思想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