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2008,(22)
利之说老人带孩子一举多得"老人带孩子有经验,比年轻人有耐心,我觉得挺好的。""现在找个满意的保姆太难了,由老人帮忙带孩子,省心多了。"几天来,读者纷纷对隔代教育的问题表示关注,对于帮忙带孩子的老人,年轻父母都心存感激。  相似文献   

2.
韩志军 《社区》2013,(19):16-16
弃管楼的楼道感应灯坏了,打个电话,春海社区“弃管楼党支部”就派人修好了;老人行动不方便,需要买菜、交费时,打个电话,春山社区“空巢老人党支部”的党员很快就帮忙办好了;周三下午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没人看,春和社区“社区学校党支部”的党员志愿者可以给孩子辅导功课……  相似文献   

3.
爱家 《社区》2009,(27):12-13
俗话说,“家有老人是个宝”,老人的好处很多,能够帮忙料理日常生活和家务,能够搭把手照看孩子;同时,一家人在一起生活,也能够享受到天伦之乐。但是,有很多家庭因为婆媳关系处理不好、隔辈育儿的是是非非等,使家有老人成为一种“麻烦”。如何正确对待这种“麻烦”,并且巧妙地化解它,这里面可有许多说道。  相似文献   

4.
文仕全 《社区》2010,(24):28-29
最近,成都一家网站通过调查发现,有七成老人“退而不休”,为儿女当起了“贴钱保姆”。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老人角度看,帮儿女带孩子是一种传统习惯,也是替儿女减轻负担的一种方式。从儿女角度看,工作太忙,竞争压力大,保姆不放心,不得不将小孩托付给老人。  相似文献   

5.
时下很多老人帮儿女带孩子都不是出于自愿,有些老人甚至理直气壮地跟儿女索要“带孙费”。对此,有些人不予理解,认为老人索要“带孙费”是亲情变异云云。但笔者不敢苟同,反倒认为老人索要“带孙费”于情、于理、于法都行得通。  相似文献   

6.
《新天地》2007,(3)
添了孩子谁来带?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似乎是首选。最近,因为一位老人向儿女提出了索要“带孙费”的要求,一时间讨论得沸沸扬扬。你索要过“带孙费”吗?子女对于默默承受“甜蜜负担”的您,有过经济上的表示吗?  相似文献   

7.
阿峻 《社区》2012,(9):33-34
当前社会,“隔代抚养”是一种普遍现象,对其利弊,人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现如今在“隔代抚养”模式下,孩子发生伤残甚至死亡的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对此,老人们有监管之责吗?如果孩子父母离异,老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有没有法定的“探视权”…  相似文献   

8.
王益  曹焱胜  王德阳 《社区》2014,(9):18-19
项目背景 家里添丁进口,是件喜事。但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婆婆和儿媳在抚养和教育孩子上有差别。比如,婆婆带孙子用的是原来自己带孩子的老方式——老人都是“隔代疼”,在教育孙辈的问题上,会比较由着孙儿的性子,孩子想学就学,想玩就玩;儿媳则不同,  相似文献   

9.
宗禾 《社区》2010,(15):48-49
随着天气渐渐变暖。带孩子外出的机会越来越多,但很多家长因为上班没有时间。就让家里的老人或是保姆.甚至是亲友带孩子外出,或是去家附近的公园散步.或去郊区踏青。为了防止发生意外.让孩子快乐离家,安全回家,最好让带孩子出行的老人、保姆或其他人记住以下基本外出安全条例。  相似文献   

10.
赵昆明 《老友》2012,(6):40-40
当下,“隔代抚育”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其有利的方面显而易见:一方面,年轻的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自己可以安心工作、学习;另一方面,孙辈可以给老人排解孤独、寂寞。  相似文献   

11.
唐珍 《社区》2011,(9):12-13
孩子和老人都是亟须关爱的血肉至亲,可对现代人来说,感情天平却总会偏向年幼的那一边。把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可对老人却经常是开张“常回家看看”的空头支票,让爸妈们将“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视作生活常态,直到最后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相似文献   

12.
胡庆军 《社区》2013,(4):44-44
近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万光社区组织开展了“关爱贫困老人践行志愿服务”活动。家住万光社区的韩晓颖老人看到社区志愿者们高兴地说:“孩子们来了,快进来,快坐下。”韩大娘的孩子前几年因车祸去世了,现又患上了乳腺癌,身边没有亲人照顾。社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常组织志愿者到老人家中,陪老人聊天,为她打扫卫生,为她义诊,志愿者还为老人送去慰问品。韩大娘经常说:“我无亲无故,多亏社区这些孩子们平时总来看我,陪我说话,跟我自己的孩子一样亲。”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在社区营造出学习雷锋、  相似文献   

13.
爱家 《社区》2009,(18)
俗话说,"家有老人是个宝",老人的好处很多,能够帮忙料理日常生活和家务,能够搭把手照看孩子;同时,一家人在一起生活,也能够享受到天伦之乐。但是,有很多家庭因为婆媳关系处理不好、隔辈育儿的是是非非等,使家有老人成为一种"麻烦"。如何正确对待这种"麻烦",并且巧妙地化解它,这里面可有许多说道。  相似文献   

14.
尧莉 《社区》2013,(24):32-32
在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魏户滩路社区有一支“老帮老”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的成员年龄都在60岁以上,但他们不服老,参加了社区的志愿者队伍后,积极认领了辖区的高龄老人帮扶对象,上门聊天,打扫卫生,帮忙理发,忙得不亦乐乎。“60岁是老人中的青年,70岁是老人中的中年,80岁以上才是真正的老人,我还是青年昵!”自从66岁的高念兰参加了魏户滩路社区“老帮老”志愿服务队后,她变得忙碌起来,感觉自己年轻了不少:  相似文献   

15.
李艳军 《社区》2013,(19):25-25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楼街道西北村社区有一位“礼物奶奶”——每年儿童节都会给社区的孩子们送去新衣服。“礼物奶奶”邢威敏是一位花甲老人,从2008年起,她委托居委会帮忙在社区内外寻找捐助对象。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源管理》2014,(7):44-44
傲慢是个流行病。职场上,“老人”看不起年轻人,觉得他们“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年轻人也看不起“老人”,觉得他们落伍,只是资历老罢了。连小孩子也学会了傲慢,父母老师让他们做什么时,有些孩子竟反问“凭什么”。不少国人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教导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封建迷信。可实际上,有几个人真正完整地阅读过一本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7.
看看最近火爆的电视剧《小别离》,再看看家长们的各种“拼”,真感受到家长们的操心无止境. 我身边有许多老人把孩子上学看成了头等大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他们的口头禅.“起跑线焦虑症”是种“传染病”,不但传染年轻的家长,一些已经升级为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老人在育儿问题上更是“冲锋在前”.  相似文献   

18.
大疫之后第一年,人们的生育意愿如何,影响因素又有哪些?对1197户育龄家庭的调研发现,有潜在生育意向的家庭中,约有近四成在2023年有生育意愿。运用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即家庭经济状况如何、老人能否帮忙照顾孩子。此外,约有半数家庭虽然可能还会选择要孩子,但在2023年无生育计划。其中,约有200个家庭表示“担心疫情会反复,今年生育有风险”,故而不愿意在2023年孕育。调查中还发现,家庭普遍把“儿女双全”作为一种美好的憧憬,且这种憧憬能促进人的再生育意愿。  相似文献   

19.
张竞 《社区》2011,(9):10-11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唱遍城市乡村。唱这首歌的,当然是年轻人,用心听这首歌的,却大多是老年人。它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现在城里有许多只剩下老人的家庭,“常回家看看”正是老人的呼唤。然而,如今的社会分工愈发细致,谋生也更加依赖于保有一份工作,  相似文献   

20.
“带头致富,带民致富”、“做好老人协会工作,带领村老人为村的各项工作健康发展而努力”、“立足本职工作,竭尽全力服务全村群众”……在高淳县许多基层党组织办公室的墙上,都可以看到党员们的“一句话承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