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羌族医药文化是几千年来羌族人民世代相承下来的与民族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传统医药文化宝贵财富。羌族医药是羌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医药文化不仅创造和丰富了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同时在羌民族种族延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护、传承、弘扬羌族医药非物质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摘要]羌族乡土民歌“花儿纳吉”流传于岷江上游汶川、理县、茂县、黑水、松潘五县的羌语南部方言区的羌族聚居区。“花儿纳吉”以男女对唱和众人的表演形式,反映了羌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谈情说爱、善待客人的传统礼仪文化习俗。分析与归纳“花儿纳吉”的乐曲结构、节拍形式、旋律型等音乐形式特征,对研究了解羌民族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习俗,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3.
羌族族源及其文化多样性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文献、考古和民族学调查资料进行研究,提出羌族主要由世居川西北岷山山区的古蜀人后裔冉駹氐人与西汉时期由西北南下的河湟羌人后裔部落、唐宋时期由川西北草原及邛崃山区东迁的众多羌人部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至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从内地迁入岷山地区的大量汉人融合形成,羌族是一个多元复合型民族.羌族族源的多元性及其多元文化融合状况是羌族文化多样性的主要成因,应高度重视和保护羌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原生性.  相似文献   

4.
地震灾后羌族文化的修复与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羌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给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造成极大的危害。地震后对于羌族这个“云朵上的民族”,如何进行文化保护和重建,已成为大家迫切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物质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对羌文化重建的建议及行之有效的重建办法,以期望羌族文化在灾后重建中得以保护和延续。  相似文献   

5.
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羌族传统文化是羌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文明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羌族传统文化在今天面临愈来愈剧烈的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冲击过程中,又遭遇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打击.本文基于灾后重建过程中文化保护与发展中所遭遇的困难和问题,将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灾后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探求羌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原则、途径和方式,试图在呈现现状、分析问题的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具体项目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民族文化保护及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驱动下,民族传统节庆被视为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平台以及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载体.本文以羌族"瓦尔俄足节"为例,探讨依托传统节庆构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平台时传统节庆应具备的文化特征要素及产业结合度条件.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民族建筑美术,羌族"俄鲁则(羌语:石碉)"与石砌(或土夯)民居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中的一部分,更是不可多得的、濒临消失于时间与灾难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羌族建筑文化不仅仅是恢复几座碉楼和民居的物质行动,而是除了抢救和保护它的同时,更要抢救建筑中蕴藏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羌族戏剧——值得重视的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有丰富的口述传统,戏剧是其重要体现之一;羌族有独特的戏剧文化,民间是其重要展演场所。在这以口头为传播渠道、以民间为生存场域的民族艺术中,积淀着羌人的历史与文化,结晶着羌人的智慧和信仰,凝聚着羌人的生命和情感。当羌笛、羌绣、羌年、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羊皮鼓舞等项目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时,应该加快释比戏、许家湾花灯戏等羌族民间戏剧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向上申报、争取抢救保护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羌族剪纸是羌族民间工艺美术的鲜活载体,形象地反映了羌族民间的宗教信仰、民俗民风以及审美取向.羌族剪纸虽蕴涵着羌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却非常有限.本文以羌族剪纸艺术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特色作一解读,为喜欢羌族文化艺术的读者提供一种新视野.  相似文献   

10.
羌族纪实影像应是“羌村镜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以真实而富于诗意的细节,充分、全面地显示了羌民族社会历史变迁和古老文化的传承。因而基于此的研究,也必定能对羌民族灾后文化重建和家园重建提供重要的精神武器——从影视人类学出发,找到这个民族发生、发展的渊源;从地方社会发展看,可以引发强烈的认同感与参与感;而从更大的民族文化传承来考量,则可以推进各项非物质遗产继续向深广推进。  相似文献   

11.
[摘要]我国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村寨镇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但不同区域传统村寨旅游的经济发展却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四川羌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在地震前后传统村寨旅游开发的运作模式,分析了传统村寨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论文提出了羌族文化保护及开发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并分析了这一模式如何解决羌族传统村寨中普遍存在的开发与保护相矛盾的问题,将开发中的各要素的有效配置,以传统村寨的民族文化为内涵,实现羌族传统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12.
[摘要]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羌文化的巨大价值,创造了显著效益,但地震灾害使羌文化遭受重创。灾后,羌族旅游产业恢复重建中,对羌文化传承、创新、“经典”与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产生了巨大作用。开发和建设羌族地区羌文化旅游业,这无疑让我们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重新审视羌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定位、目标追求和路径选择。这是一个大胆的、充满挑战性的战略构想,也是一个崭新的、极富创造性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3.
四川羌民族地区依托丰富的原生态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发展了独特的羌民俗文化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同时带来旅游区民俗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但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不仅给羌族文化带来沉重打击,依靠羌文化发展起来的民俗文化旅游也受到严重的影响。为了让羌族的文化基因延续下去,羌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不该停止,更要通过可持续的开发模式来保护和传承原生态的羌文化。  相似文献   

14.
地震灾变和遗产保护——为羌族民间戏剧呼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民族的中国,羌族是跟华夏历史同样古老的民族之一。2008年,山崩地裂的5.12大地震恰恰就发生在羌人聚居的山高谷深的岷江上游地区,从汶川到北川,从茂县到理县,城市毁灭,村寨坍塌,碉楼开裂,文物损坏,艺人伤亡,给羌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空前浩劫,也大大加深了古老悠久的羌族文化的濒危度,从而把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这个大课题,倍加严峻地又刻不容缓地摆到了国人面前。文化人类学提醒我们,羌族有丰富的口述传统,戏剧是其重要体现之一;羌族有独特的戏剧文化,民间是其重要展演场所。在这以口头为传播渠道、以民间为生存场域的民族艺术中,积淀着羌人的历史与文化,结晶着羌人的理念和信仰,凝聚着羌人的生命及情感。然而,由于种种缘故,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羌民族这份"地方性知识"关注不多也重视不够,以致多有不如意状况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羌族宗教文化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羌族宗教文化以近代理论体系进行专门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民国时期的开创性研究,初步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前羌族保有的宗教文化的基本概貌和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一段时期,该研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突破。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这段时期,羌族宗教文化研究可说是既充满活力又硕果累累,推动着该研究朝着忠实于羌民族传统文化本质的方向发展。同时,对羌族地区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及其内涵、历史变迁,其与汉藏民族宗教文化之差异性与相似性的比较,尤其是对羌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羌族宗教祭司释比,还有待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以及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大致确立了未来羌族宗教文化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汶川地震重灾区岷江上游区域的人文背景及民族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岷江上游区域具有四个基本特点:一,它是一条历史民族走廊和汉地连接羌、藏之通道;二,它是汉、羌、藏交接过渡区和民族文化交融地带;三,它是我国羌族的核心聚居区;四,它是地质生态脆弱和资源匮乏地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的依赖程度甚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灾后重建中如何保护羌文化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羌族文化遗产进行翔实记录,建立基于Web的羌族文化交流平台,使羌族文化遗产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与传播。文化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既能为羌人的传统文化学习提供丰富资源,亦将支撑起汶川地震后羌寨的"文化观光"产业。但如何以"信息化"为契机,实现羌族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相结合,尚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政府、学校和社区间的合力,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融入羌族社区的灾后重建之中,并注重彰显羌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羌绣是羌族优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也是羌族人民的重要文化标志和符号。近年来,茂县大力开展对羌绣的保护工作,助力其传承发展,如扩大传承人资金补贴范围、成立合作组织、扶持相关企业、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传承羌绣技艺等等,这些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客观地说,茂县羌绣的传承发展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还应从提升羌族文化的影响力、扩大产品市场、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创新各类羌绣衍生品等方面努力,亦即通过羌绣产业的发展促进羌绣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9.
羌族聚居区是灾后重建中羌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变迁的关键区域。以SPSS19.0处理数据,分析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考察当地居民对羌寨重建及羌族文化的认识。以“1”为一个步长,将羌族文化感知因子划分为3个分值段,并以受访对象“基本或完全同意”相应选项的累积百分比来表征此分值段内因子的强度含义。调研显示,羌族居民对于羌寨重建基本呈肯定的态度,其民族文化及身份的认同感较强烈。羌族聚居区重建基本符合羌族文化空间重构的需要,部分聚居区异地重建或原址重建与羌族文化传承之间存在冲突,加速了羌族文化的现代变迁进程,不利于羌族文化原真性、完整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结论有助于认识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对异地重建的适应性问题,为羌族文化空间重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整个羌族地区来看,汶川县雁门乡是羌语保持较好的地区之一,但不同村寨羌语保持状态却有很大差别.萝卜寨、白水村和通山村属于羌语稳定型村寨,主要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羌语整体水平高,青少年词汇量大;代际传承尚未受到明显挑战;羌语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较广;语言忠诚度高等.这些地区稳定使用羌语的因素主要是: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羌族比例大;婚姻状况与语言认同,保障了羌语的代际间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