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戏剧式改编"曾是中国电影改编的重要方式,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戏剧式改编"经历了产生、发展、鼎盛、衰落的演变轨迹。"戏剧式改编"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并随着"戏剧式电影"观念的兴盛而逐渐走向繁荣;20世纪50~60年代是其鼎盛时期,涌现出了大量"戏剧式改编"的电影作品,并形成了以夏衍为代表的"戏剧式改编"理论;1980年代以后"戏剧式改编"引发争论,在质疑声中逐渐走向衰落。但作为一种拥有强大生命力的电影改编方式,"戏剧式改编"对当前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电影改编实践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模式化是通俗小说意义自成所必然采取的手段,也是近年来通俗小说的创作特点和风格特征。近年来通俗小说"模式化"特征集中显示在情节格式和人物造型上。就情节格式而言,近年来通俗小说大都是一种"故事化"的叙述类型;模式化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是类型化和扁平型人物形象的出现,类型化和扁平型人物的根本特性是单纯、明确。所有这些都适应了通俗小说大众化、娱乐性的艺术特质与创作功能。  相似文献   

3.
论洛佩·德·维加的戏剧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创作年代被誉为文学的"黄金世纪",其戏剧与诗歌、小说同样达到了辉煌的境界.戏剧家洛佩·德·维加是其中的代表者.维加创作了两千多部作品,其戏剧作品以历史和传统题材反映现实社会,充满巧妙的戏剧性情节,形成了个性化的创作风格,语言也具有鲜明的特色.维加的戏剧创作为成就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尤金·奥尼尔从小着迷中国文化和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不仅融入奥尼尔人生之中,影响其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而且融入其整个戏剧创作之中,形成新的创作视界,使其戏剧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及象征等都烙上了"道"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在戏曲研究中对"戏剧"和"戏曲"两个概念的使用是有分寸的."戏剧"是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别的演剧艺术的总称,"真戏剧"是对我国民族戏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称呼,"戏曲"则是指戏剧文学中的曲词部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戏剧中明显存在着叙述者,其存身方式与表现形态的独特性与丰富性远非西方戏剧可比。"脚色"表演体制与写意抒情的创作观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古代戏剧的民族特色和不足之处也由此愈加凸显。  相似文献   

7.
戏剧家李渔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闪耀着民族魅力。"卖赋求生"的人生经历使他的戏剧创作从一开始就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戏剧美学;以大众审美为标准的雅俗共赏的新式戏剧,有着工业文明的时代特征;戏剧的基本结构与情境,虽然有既成的模式可供借鉴,但在创作上仍然属于原创的范畴。李渔的戏剧抓住中国传统戏剧的"诗性"本源这一属性,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以"贵浅显"为代表的全新的戏剧理论和以"结构第一"为代表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即模式化.究其原因,这与作家创作思想的迷失、创作方法的失当、创作功力的不足、创作目的的失误有关.清除文学中的模式化,要从提倡"原创性"、讲究艺术规律、发扬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从"十四行诗"入手,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出发来探析,莎士比亚早期的创作情调明显表现出忧郁、感伤、激愤以至虚无……选择"十四行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两点考虑.第一,从创作时间上看,"十四行诗"(共154首)属于作者早期作品;第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与其戏剧的大众性不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自我写照意义.莎士比亚早期戏剧作品中之所以呈现出轻快、浪漫的风格,是因为他需要得到世俗社会的承认.  相似文献   

10.
海岩的小说创作在主题内容、人物形象、叙事结构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模式化倾向,这种模式化既使他早期赢得了广阔的市场,也成了桎梏他后期创作的牢笼。文章从海岩小说的模式化特征入手,分析其模式化创作的成因,并进而探究其模式化创作的魅力和缺失。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随着新的学科观念的传入,"戏剧学"在学科建构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剧场演出作为戏剧学中重要的一环,在民国时期的文化产业中也大放异彩。受到西方戏剧观念的影响,民国时期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国戏剧的组织管理与剧场演出,并逐渐形成了民国时期特有的"剧场观念"。这种观念表明研究者认识到剧场演出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为戏剧产业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作为明代吴江派具有代表性的戏曲理论,"有意驾虚"倡导的戏曲创作"不必与事实合"一说可谓独具匠心。它不仅很好地解释了戏曲创作中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二者的关系问题,而且为剧作家如何实现成功创作指明了方向。本文试从这一观念出发,结合古今相关创作案例,分析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二者辩证关系的基础,考究当今时代的戏剧创作。  相似文献   

13.
"静止戏剧"理论是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提出的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理论.与梅特林克同时代的俄罗斯短篇小说家、剧作家契诃夫在戏剧创作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自觉的运用与发展,开了现代派戏剧的先河,并对20世纪戏剧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契诃夫戏剧的情节、进程、动作、语言几个方面去分析"静止戏剧"理论在契诃夫戏剧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有"饯别必赋诗"的送别传统。到了唐代,送别诗的交际功能逐渐加强,已不仅仅限于"传情言志",而使其充分发挥了"可以群"的社会交往功能。在集体创作的场合下,为了应酬的需要,文士们必须储存一套可供临时发挥、及时套用的模式。岑参的送别诗正具此特点。他的探题分韵所赋之作,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形成了模式化倾向。在形式上,表现为"三部式"、"两部式"。内容上,在语言、意象、描写场景等方面都有一定类型化表现。可见,送别诗的模式化倾向在初盛唐已初露端倪,这为中晚唐送别诗创作走向模式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骥德<曲律>是明代最重要的曲学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国戏曲创作规律的比较系统的总结,对后世的戏曲创作和戏剧学研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于王骥德的戏剧创作,学界普遍认为成就不高,如徐朔方先生认为"王骥德的成就,戏曲不及他的清曲,创作不及他的<曲律>,"而遭到忽视.王骥德的<男王后>是戏曲中的奇葩,它为我们营构了一个由于性别越界而构成的异样的情欲世界,并且该剧可谓中国戏曲中最早涉及同性,异性,双性等多重性恋的杂剧.  相似文献   

16.
纪蔚然的戏剧创作对于当代台湾剧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纪蔚然钟情"带刺的"戏剧而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的创作精神,其创作关注"人"、关注"生命存在"的人生内涵挖掘,他从感受最深的社会人生经验中提炼重组而成的人物形象刻画,都赋予其剧作深沉的人道情怀和文学深度;纪蔚然采用传统的戏剧样式,透过情节铺排、性格刻画和人物对话来表达自己对于时代、现实和人的深刻体验与独到发现,同时,其创作又充满实验性和探索性,这又使他的戏剧能够在艺术和娱乐的平衡中达到雅俗共赏的审美创造。它们成就了纪蔚然个人的戏剧创作,又推动了当代台湾戏剧的发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17.
《戏剧概论》是针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从事戏剧创作及戏剧鉴赏的基础理论课程.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课堂讲授四方面进行探讨.突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观念,使《戏剧概论》课程成为辅助学生从事独立戏剧创作及鉴赏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皮蓝德娄作为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其戏剧理论和创作实践与象征主义戏剧理论主张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主要体现在其"幻想"的创作思维模式、对"假面"理论的阐释和运用中。同时,其"形象→意念"的创作思路对象征主义戏剧处理"意义和形象"之间关系时的困境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追溯式"是戏剧创作的一种手法,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演变过程。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和中国戏剧大师曹禺都曾在自己戏剧创作中成功地运用过这一手法,并使其成为自己戏剧艺术的特征之一。他们的剧作《俄狄浦斯王》、《群鬼》和《雷雨》堪称是这一手法的典范性作品,可看作中外戏剧文学历程中"追溯式"结构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20.
作为20世纪戏剧工作者的一员,夏衍的戏剧创作和戏剧批评不仅强调剧作家要在"真实性与必然性"的原则下描写现实中自己熟悉、关心的人和事,还以激励全国人民投入现实斗争为目的,提出"艺术为抗战""艺术为人民"的宣言。在这种"真"与"哗"相统一的戏剧观的基础上,夏衍又提出了要建立一种民族的大众的新的戏剧形式。对夏衍戏剧观的认识不仅对于研究20世纪中国的戏剧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当今戏剧创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