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6 毫秒
1.
许多专书认为“人声”是一种以其“短”而独立存在的声调。“人声”和别的调类的区别凭借音长,别的调类相互间的区别凭借音高。换言之,平上去人四声有两套划分标准。那么,怎样证明“人声”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短调”呢?一些专家称,是调长的对立。可是笔者发现,证明其“对立”的论述与音理不合,所谓“对立关系”不能确立。可行的解释应是,声调是以音高为声学特性的语音单位,人声音节上的声调和别的调类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平上去人”的“人”并不是一个独立调位,而是声调系统中某调位的条件变体。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音韵学中,凡提到某一平声韵的时候,往往包括上声和去声,有时还包括入声,这就是所谓“举平以赅上去”和“举平以赅上去入”。 “举平以赅上去”的说法是正确的,这正如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状况归结出“举阴(平)以赅阳(平)上去”一样,它们都是取确定的韵母,指出这个韵母的几种不同音高的语音实际情况。从方法上讲,这样去归纳调位是科学的。然而,“举平以赅上去入”就不妥当,因为“平上  相似文献   

3.
古人曾试图描写所谓"入声调"的调值,唐释处忠称"入声直而促",明释真空称"入声短促急收藏."后世专家多承之,分汉语声调为"促声调"和"舒声调".由此,阐释汉语四声的性质便采取两套分析标准:平、上、去三声以音高为标准;入声以音长为标准.笔者以为:第一,各取标准分析同一语音现象,方法欠妥当,结论难成立;第二,古今汉语声调基于音高,入声"短促",非声调特征,"急收藏"更说明是韵母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4.
音韵学中对入声性质的认识,至今主要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认为入声是汉语调类之一种,这种理论后来有所发展,认为入声是汉语调类兼韵类的语音现象;其二,认为入声只是汉语韵类之一种,而非声调.本文基于现代语音学理论,进一步证明了第二种认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之说,引起后世许多争议.通现专家们的诸多讨论,多以此"入"为四声之一,又兼韵的性质为基础,论其怎样地派入平上去三声.笔者以为,汉语言入声不是一种声调而只有韵类的含义.周德清"入派三声"之说,其实质不在说明声调演变,而是详密地归纳整理了元初汉语共同语韵类演变的重大事实:入声韵变为阴声韵,汉语共同语的韵类由中古阴、阳、入鼎立的格局演变为阴、阳对立的格局.周德清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音韵学中对入声性质的认识,至今主要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认为入声是汉语调类之一种,这种理论后来有所发展,认为入声是汉语调类兼韵类的语音现象;其二,认为入声只是汉语韵类之一种,而非声调。本文基于现代语音学理论,进一步证明了第二种认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汉语入声韵塞音尾的消失情况,是了解音韵学的人都知道的。但是,其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在音韵学界至今仍莫衷一是。希望本文的粗浅看法能对探讨此原因有一点启发作用。要谈入声韵,必然要牵涉到入声调,因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分的关系。一、入声韵与入声调的关系入声调的概念是同平、上、去三种声调概念一起于南朝齐梁之际出现的。《南史·陆厥传》载:“永明(南齐武帝年号)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音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入声调与其他几种声调比较起来,它的特…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考察孟州方言单字音的声调。孟州方言调类可以分为五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去声包括低降、弯降、低平等几个变体。入声字在孟州方言中不保留入声韵尾,但大部分独立一类,属于“中长调”,不过也有一些字已完成舒化,并与同形舒声调合并,全清人、次清入、次浊人大部分都归去声,全浊入归阳平。  相似文献   

9.
新洲方言的入声自成独立调类.中古入声字除少数已派入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五个调类外,其余绝大部分在新洲方言中仍保持入声调类.但现今新洲方言的入声:一、已失去了塞音韵尾,也没有喉塞音韵尾的发音趋势.二、发音不很短促,而是稍稍缓长.新洲方言的入声正处在向阳平等调类继续转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普通话阳平调在黄海沿岸地区的读音特点及分布统计迟永长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声调,这是汉语与外民族语言尤其是与流行范围较广的印欧语相比在语音方面的突出特点。声调是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汉语的每个音节都不能缺少声调。汉语的声调可以从调类和调值两个...  相似文献   

11.
商洛客家方言古入声今读的情况是塞音韵尾已全部丢失,入声韵尾脱落后,古入声韵或以主要元音相近为原则,归入相应的阴声韵,或独立成韵,相对比较复杂。入声调的今读情况各地也存在差异,罗湾保留阴入、阳入,安乐只有阴入,其他地方没有入声调,清入字或归上声或归阳入,全浊字都归去声,次浊入字部分随清入字走,部分随全浊入字走。  相似文献   

12.
章炳麟继承段玉裁古声调理论,认为"平上韵无去入,去入韵亦无平上",将其古韵二十三部分作平声韵与去入韵两类。因古无去声,为段氏所证,则直接启发黄侃"古无上声"说,认为只有平入二声。入声韵与入声调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有复杂的渊源关系,章、黄的"平入声"实质内涵是平声包括阴声韵、阳声韵,入声是指入声韵,他们均使用声调术语说明韵部收尾音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于入声的性质,岑麒祥先生曾提出"入声非声说"。但从声调的性质以及入声调与入声韵的关系两方面来看,岑说似非。  相似文献   

14.
团风方言的入声是以 2 13的调值形成的一个调类。古入声字在团风方言中 80 %以上念入声 ,近 2 0 %出现归类异变即派入其他五声或存在涉及声调的异读。这些入声字归类异变的内因有浊音清化等 ,而外因则主要是不同时期武汉方言的影响。文中对各类古入声字归类异变的大致时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团风方言入声的范围受权威方言的影响在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5.
樊腾凤《五方元音》是明清时期一部韵书韵图相配合的等韵化韵书,是研究明清语音的重要资料。《五方元音》共有五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从编纂形式来看,入声是独立存在的,并没有并入平上去声中。但其入声的性质如何呢?是实际语音的反映?还是仿古的表现呢?对此学术界的看法不一,莫衷一是。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入声在近代汉语的空间分布,从方言入声发展的动态着眼,重新审视了《五方元音》入声的性质,认为《五方元音》保留入声是实际语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漳州话声调格局的分析,发现漳州话阴平普遍读成中升调。调层的区别作用与同型调的多寡有正关系,漳州话阴去的调位变化较多是因为漳州话舒声调中仅有一个降调,使调层的区别作用下降。  相似文献   

17.
关于入声韵与入声字韵母的关系,目前学术界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试看近年来出版的两种著作的有关论述: 《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 绥江、水富、陆良、云龙、剑川、洱源六县有五个调类,除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外,大多数古入声字自成体系,构成一个独立的调类——入声。不过,这些方言读入声的字,都不再有以塞辅音p、t、k(或p)作尾音的入声韵母,而是读作单元音或复合元音韵母。  相似文献   

18.
《切韵》一书,作者把193个韵部编成五卷: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分列上下两卷,不是因为有两个声调,而是平声字太多,本子太厚。因此,传统把《切韵》音系看作平、上、去、入四个音调。一般的学者,又不区别调类和调值,使后学者认为这个“四调”说似乎是无可争辩的了。从四调说出发,有的方言与这个结论不合,认为是分化了。北京话的平声,称之“平分阴阳”——一个平声分成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是分化的结果,其他方言,有七个,八个以至九个十个声调,也认为是从四个声调分化出来的,这个结论,究竟对不对,我认为是可以讨论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人声调不是独立调位的基础上.采纳汉语人声韵从上古至于今日一直朝着转阴的方向演变的观点,论证与之同步,人声韵音节声词逐步地靠拢处于同一调位中的其他变体,并最终与之达到一致。文章广泛征引方言材料,阐明入声韵音节声凋演变属“变体趋同”,意在为“入声非声说”做出理论和事实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从广西湘语声调的今读音出发,通过与西南官话声调、湖南湘语声调比较,考察方言接触背景下广西湘语声调的演变情况。广西境内的湘语在与以桂林话为代表的西南官话的接触中深受其影响,声调的演变与桂林话有大致相同的规律,调类与桂林话趋同,都是4类,入声多归入阳平。这是广西湘语受西南官话影响最突出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