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并发扬民族文化艺术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有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民族艺术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加快发展民族艺术教育,推进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对促进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杭州市加快发展民族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进行简要论述,并提出几点民族艺术教育的发展策略,以推动民族文化大区的良性建设。  相似文献   

2.
覃庆贵 《民族论坛》2012,(10):10-11
今年9月,记者随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文化艺术行"继续行走到怀化,再一次目睹在都市舞台已锻炼得炉火纯青的文化形式与在民族地区沉潜百年的传统文化的激情碰撞,互相分享,互相提高,融汇出一片各民族人民团结进步的深情,感触颇多!2011年我省民族团结进步行动组委会推出"文化艺术行"活动,旨在将"软实力"的文化以艺术的"硬功夫"行走到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伟大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舞蹈文化,出现了摆手舞、跳丧舞、八宝铜铃舞、耍耍等别具地域特色的舞蹈形式,成为中华各民族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璀璨奇葩;从历史文化内涵来看,该民族舞蹈动作体现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思想;从历史文化意象来看,该民族舞蹈强化了传承民族历史文化、还原不同生产文明、展现不同生活意境、透视原始宗教观、体现古朴道德观等意象主题,为我们从文化人类学角度透视该民族舞蹈做了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覃庆贵 《民族论坛》2012,(19):10-11
<正>今年9月,记者随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文化艺术行"继续行走到怀化,再一次目睹在都市舞台已锻炼得炉火纯青的文化形式与在民族地区沉潜百年的传统文化的激情碰撞,互相分享,互相提高,融汇出一片各民族人民团结进步的深情,感触颇多!2011年我省民族团结进步行动组委会推出"文化艺术行"活动,旨在将"软实力"的文化以艺术的"硬功夫"行走到民族地区,把先进的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5.
把中华民族的美容习俗,化妆艺术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自然地联系起来,我们从中可以触到民族美容文化绵延不绝的脉搏……  相似文献   

6.
桂兴文 《中国民族》2008,(12):65-66
11月14日,来自广西各地的艺术家和能工巧匠正在南宁青秀山的一座大型建筑里忙碌着,他们正为自治区50周年大庆重大公益项目——广西民族博物馆进行最后的布展工作。10多天后,这座自治区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文化设施,将向各方宾客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繁衍生存、和谐发展的文化与艺术遗存。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集体文化记忆视角观察民族文化资源与乡村文化建设之间的关联,以个案形式探索并阐明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共融促进关系.通过对云南双柏李方村的实地走访与考察分析李方村特色文化资源及其利用现状提出进一步对应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策略,包括基础设施改进与文化建设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共融合,丰富群众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的共同努力下,已采取了诸如建立民族文化保护地,认定、扶持文化传承人等多种文化保护措施,其中民族文化展演以其直观生动、表现力强而成为一种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方式。这就为民族艺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在剖析目前民族艺术人才培养的问题之后,提出了协同创新、分层培养等建议,以造就出新型民族艺术人才,丰富教学内容,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9.
在云南德宏州延绵不绝的群山间,常能看到藏于林中山腰处的栋栋竹舍,其不仅体现出独特的民族建筑工艺,同时也展现了景颇族的民居建筑中蕴含着悠久深刻的历史文化。文章阐述了景颇族的民居的建筑概况,以及蕴含于建筑中的习俗,展示出景颇族的文化传承、精神寄托以及浓厚的民族艺术。通过分析景颇族民居建筑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生态理念,旨在加深对景颇族民居建筑礼仪习俗研究,弘扬景颇族文化特色,传承民族文化价值,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凝聚民族力量。  相似文献   

10.
古代柯尔克孜人的文化生态是指柯尔克孜民族及其游牧先民们更多的是依赖对生活的模仿,包括再现狩猎、游牧、采集、劳动、战争、婚嫁等生活场景与自然环境中创造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生态和舞蹈艺术,柯尔克孜族舞蹈既有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有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柯尔克孜族舞蹈体现了柯尔克孜民族的民俗文化、风情习俗、思想观念和审美心理,本文主要在柯尔克孜族舞蹈文化与生态环境、柯尔克孜族舞蹈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播、柯尔克孜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艺术活动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民族舞蹈较为亮眼,不仅依靠着古老形式与独特美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其中贯穿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智慧更是让广大群众看完后由衷自豪,不仅是文化做到了很好的传承,更是凸显了民族间的团结气息,是一种很有内涵的舞蹈。本文,我们就针对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传承做一个简单的研究,希望能增加大众对民族舞蹈的认识,并逐渐喜欢上这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属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方由于地域区别文化差异大,但是都属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学校艺术教育过程中融入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够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这也是充分体现出文化教育中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在民居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中补充鲜活的乡土文化课程资源,拓宽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空间内容,更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的文化形式,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继承优秀的华夏文化。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这对于增强人民民族文化自信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民族节日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全球化为民族节日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期。民族节日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面临一个现代化的问题。民族节日文化有其鲜明的特征,它与民族旅游正在日益整合。在节日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上,民族节日文化心理的变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民族节日文化的现代化主要是通过四个途径逐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林晓华  邱艳萍 《民族学刊》2016,7(1):71-75, 121-122
哈尼族宗教艺术中蕴含着独特的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屏障.在生态文明领域,本文首次提出了“文化屏障”这一概念,并通过分析发现哈尼族宗教艺术所形成的文化屏障,对于保护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排斥强势文化的消极影响,均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进而对如何在协调保护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来强势文化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民族声乐是我国声乐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所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性和独特艺术性的声乐艺术.民族声乐与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一方面民族声乐中的审美原则与价值追求都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寻到源头,另一方面民族声乐自身的发展也为传统文化增添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内容,正是此种关系,使得民族声乐在传统文化传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文章基于此,首先概述了民族声乐,包括民族声乐的内涵、传统民族声乐的几种基本形式以及民族声乐中所蕴藏的传统文化底蕴,紧接着探讨了民族声乐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包括传统文化声乐的体现、传统文化融合的产物、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清楚地展示了民族声乐之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重要性.最后就民族声乐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做了探讨,如丰富传统文化传播内容、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手段、提升传统文化传承效能等.  相似文献   

16.
张梦 《中国民族博览》2016,(10):251-252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给动画创作带来了崭新的艺术形态和价值,回顾中国动画艺术的辉煌时期,许多在国际中获奖的优秀动画片都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自经济改革来动画片《小门神》再次掀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本文浅析《小门神》中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创作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更好地将中国元素融入动画创作中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给动画创作带来了崭新的艺术形态和价值,回顾中国动画艺术的辉煌时期,许多在国际中获奖的优秀动画片都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自经济改革来动画片《小门神》再次掀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本文浅析《小门神》中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创作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更好地将中国元素融入动画创作中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论坛》2009,(2):15-15
<正>2008年,湖南省文化厅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民族政策精神,切实履行省民委委员单位工作职责,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建设,保护、传承民族地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民族艺术,为繁荣全省民族文化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9.
壮族有自己的文化根系,有典型的文化生态美的范式,与其他民族文化种群一起构成岭南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群落.而在壮族文化根系中,首先是其重生文化根系,它表现为对生命之根、生命本源的独特看法和理解,从而形成了壮族色彩斑斓的古代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态格局,是历史存在,也是当今的现实状态;它更是中国文化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朝着"存同求异"、"各自实现"、"求异创新"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性、重点强调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当下,民族地区真正原生态的审美活力与审美形态的文化艺术元素,已成为现代人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的独特性特征和不同生产形态是造就蒙古族审美文化模式的母体元素,是草原游牧民族审美理想的最终归宿和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蒙古族的宗教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生活等民族文化因素,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得以成型并且固化外显和承传的重要载体和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