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金融抑制为主要特征的现存金融体制造成了我国信贷市场长期供需结构失衡,分业监管体制下形成的监管真空和P2P行业中的羊群效应,使P2P平台逐步异化以适应我国独特的民间借贷市场.目前我国P2P平台大致可分为中介服务型、担保型、债权转让型三种模式,并以P2P平台为中心存在借款人、贷款人、平台和第三关联方四类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针对P2P网络借贷这一金融创新模式各类主体,梳理其中的法律关系,从而揭示其异化的本质和对法律风险的提示,在分析目前监管现状、借鉴国外监管措施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法律规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金融创新,P2 P网络借贷平台有"信息中介型"和"资金运作型"两种经营模式.前者属于单纯的中介模式,网络借贷经营活动主要体现了居间合同和借款合同的法律属性;后者是网贷平台通过平台自身担保、风险储备金、第三方机构担保这三种方式来保障出借人资金安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网络借贷.P2 P网贷平台的法律风险主要有交易资金缺乏监管,形成资金池;经营方式中的"大单模式"、平台自身担保存在风险;运营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要防范这些风险的发生,网贷平台必须建立独立的中间账户,实行资金第三方托管制度;实施小额分散贷款,限制网贷最高金额;加强风险控制,禁止网贷平台自身提供担保;加大借款人信用评估,完善个人征信体系.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中,各类P2P网络借贷平台数量急剧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各类金融问题的产生,所以在我国今后的发展中,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改正,规范我国的金融市场。基于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法律依据的研究,文章指出了当前这种网络借贷平台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保障与借贷平台产生关联的当事人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4.
P2P信贷是指有资金并且有理财投资想法的个人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牵线搭桥,使用信用贷款的方式,将资金贷给其他有借款需求的人,是个体之间在互联网中完成的直接借贷行为。本文以目前P2P网络贷款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为依托,尝试总结出问题的成因,对监管方式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完善我国网络贷款的健康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5.
P2P借贷平台作为当前不断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之一,其信用风险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评价法,以16个定性及定量指标为基础,构建出现阶段适合我国的P2P平台信用风险评价模型,进而运用该模型对14家具有代表性的P2P平台进行风险等级评价.该平台不仅可以帮助投资者选择合适的投资平台,还为平台降低自身的信用风险提供着眼点,同时,为监管部门对该行业的监管活动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P2P网贷平台,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民间网络借贷服务平台,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民间借贷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金融运行模式。P2P网贷平台存在层层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和代理人彼此掌握的信息存在高度不对称,并且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也不尽一致。委托人无法准确监督代理人的经营或投资活动,致使代理人的经营或投资活动不能完全为委托人所知情,于是就产生了激励问题。委托代理视角下P2P网贷平台的风险应对措施:加强P2P网贷平台的监管;提高P2P网贷平台声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建立有效的信号发送和信号甄别机制;建立健全P2P网贷平台信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刘明锦 《南方论刊》2015,(3):53-54,61
近些年,P2P网络借贷行业在中国经历了爆炸式的生长,伴随着其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模式的不断升级,相应的监管制度与法律规范却未能及时跟进。这就导致该行业出现了良萎不齐,隐患重重的现象,网贷平台倒闭跑路、涉嫌刑事犯罪之类的新闻时有曝光,这不禁使人对于P2P的安全性产生了忧虑。对此,本文从我国P2P网贷发展现状出发,结合其遇到的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P2P网络贷款的兴起为民间借贷以及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在研究我国P2P网络贷款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P2P网络借贷中存在的诸多法律风险形式,并分析产生诸多法律风险的原因.为更好防范和控制我国P2P网络贷款法律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P2P网络借贷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的新兴民间借贷方式?由于网络借贷平台的参与,借贷关系不再是传统借贷的单一模式,基于网络借贷平台?借款人和投资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不同,可分为自主交易模式?债权转让模式?平台 /机构担保模式和资金池模式?在不同借贷模式中,网络借贷平台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包括居间人?担保人?债权人?受托人等不同角色,其承担的法律责任也随之不同? 网络借贷的监管不应背离网络借贷为民法调整范畴这一出发点?监管机构不应过度干预网络借贷,其监管措施和监管行为仅应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为网络平台和投资人提供更多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增强网络借贷的安全性,使网络借贷更充分地发挥其便利资金流通?繁荣经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投资者适当性是成熟资本市场的一种典型的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我国证券、基金等领域已经初步构建了投资者适当性规则体系。在P2P网络借贷领域,《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对投资者适当性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平台的提醒义务、尽职评估义务、分级义务,但仍难以满足P2P网络借贷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需要。我国有必要在借鉴域外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和我国传统金融行业的投资者适当性规则的基础上,以公平投资、信息保护、多元治理等原则为统率,以制定法为主导,把细化分级管理规定和明确平台合适推荐义务作为两大重点,并在行业协会自律监管、投资者教育、法律责任机制、网络仲裁等多个方面进行补充,以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立足于安徽省P2P网贷平台的发展现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安徽省P2P平台无论是数量还是交易规模较国内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平台跑路、提现困难问题突出。为此,从政府加强P2P行业监管、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差异化市场定位和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四个方面来为发展安徽省P2P网贷平台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从2007年开始,国内兴起了P2P网络借贷热潮,P2P网络借贷成为金融行业内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模式。P2P行业快速发展使社会上闲置资金使用率和收益得到提高的同时,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伴随出现。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文章简要梳理国内P2P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和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P2P系统的应用,使得作品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也使得对作品的侵权越来越成为可能,为了寻求文化艺术作品的传播与版权人利益保护之间的平衡,从网络技术和法律方法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了P2P系统中的著作权侵权问题。认为P2P系统中的著作权侵权应当适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只要ICP所提供的内容侵权,就需要承担侵权责任,软件提供商在明知或应知软件侵权的情况下仍然提供服务也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软件经营者则可以适用"通知与删除"规则,在有证据表明有人利用P2P系统侵害著作权的情况下,软件经营者应当停止相应服务,否则就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对于P2P用户,则可要求其对其共享文件夹中的侵权作品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14.
在调查研究基础上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际 ,提出了树立提高素质的新理论 ,构建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关于加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区体育在我国刚刚兴起。社区内既有商店、工厂、机关、居民等,也有大、中、小学校,所以说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从二者相互影响、终身体育及相互结合等几方面进行探讨,使之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转轨时期的银行风险主要产生于制度缺陷或不完善所导致的体制性风险 ,因此要化解和防范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必须从产权制度入手 ,建立完善的风险约束制度与机制。本文将阐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性风险的主要根源和形成机理 ,在此基础上提出防范和化解该类风险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结束至新中国成立这个时期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粗分为两个阶段:前者中国学校体育价值观主要强调体育应满足"强国保种"需要,时代内涵是国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后者中国学校体育价值观主要强调体育应满足"儿童"需要,时代内涵是国家亡国灭种的威胁基本解除,亲美效美情绪萌生并茁壮成长。新中国成立至今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界,粗分为两个阶段。前者中国学校体育价值观主要强调体育应满足"建设祖国,保卫祖国"需要,时代内涵是国家一穷二白且时时面临外来威胁;后者中国学校体育价值观渐趋多元,这是改革开放背景下整个社会价值多元现象在中国学校体育价值观问题上的投射。  相似文献   

18.
全球经济危机与中国石化企业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导致全球经济普遍下滑,对中国石化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引发了明显的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安全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石化业在强化风险防范中,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系统,企业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理财的措施等.当务之急是切实加强风险意识、加强信息风险管理、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从而为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提供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