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去几十年,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NIC)的快速工业化,引发了人们浓厚的理论兴趣,探讨的问题是,是否可以把其成功归因子一些共同的因素。强调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国家主义理论也许是眼下对东亚经济奇迹的最流行的解释。但是,国家主义理论解释不了东亚NIC执行的经济政策的多样性,从香港当局的自由放任政策到韩国的高度国家主义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面对古典经济学思想泛滥对德国工业化的巨大威胁,李斯特提出了包括生产力理论、贸易保护和国家干预等方面的经济学说。他的经济思想为德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德国走上了一条具有国家主义特征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基于工业区位理论的西部新型工业化及其路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低,空间组织和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依据区域经济学的工业区位理论,在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中要推进城市化进程,培育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增长极;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建设西部制造业基地;加快工业技术进步,优化西部工业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4.
许多经济学者在分析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即南朝鲜、香港、台湾和新加坡,Newly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简称NIEs)的外贸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原因时都强调了劳动力比较优势所起的促成作用,但对于这种促进经济起飞的模式是否值得后进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学习与仿效,却持有争议。因此,面对中国和东盟各国继NIEs之后形成的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竞争态势,全面认识劳动力  相似文献   

5.
依附理论是着重于研究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经济落后状况、成因、性质和特点,并据此探讨走出落后困境的一系列理论主张。鉴于对这一理论缺乏独立、系统的介绍,因此本文试图对依附理论的产生、发展、各个流派及主要观点和局限性进行比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应该制定怎样的后工业化体制?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宗主国模式、附属国模式和第三世界国家模式,都不适合俄罗斯。未来俄罗斯的经济模式应该是有限的(可调控的)开放型经济。后工业化的政治模式,应是地方自治的代表制民主。  相似文献   

7.
1、“发展”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某些经济学原理与理论如何才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发展过程? 2、国民经济及国际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谁从这种增长中得益最多?为什么?为什么某些国家与人群越来越富,而其他国家和人群却依然陷于赤贫之中? 3、为什么失业、尤其在第三世界城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钱纳里、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的理论,通过对舟山市历年经济数据的分析,认为舟山市当前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在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过程中,难以继续通过粗放的外延扩张模式来提高工业化水平,舟山市要实现更高程度的工业化,必须进一步优化产业格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为主拓展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传统临港产业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需要重视知识经济对推动地区工业化的作用,形成内生增长的新动力;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城镇化质量;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思想史及经济学流派角度探索了新型工业化研究方法的思想渊源;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和西方经济理论两大理论框架下,以新型工业化内涵的理论分析为例,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者对不同理论框架的选择,揭示了研究者所持分析视角、分析方法的分歧;在文章末尾,分析了现有研究方法的缺陷,并提出了完善新型工业化研究方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美国经济评论》1960年3月号介绍说,这是在经济增长委员会主持下于1956年10月召开的国家和经济增长会议上提出的论文集子。这个新经济学部门主要是研究各国工业化所用的方法。经济学家们认为利用他们的分析工具,比较许多国家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进程量化划分标准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构建了多种衡量工业化进程的标准和方法。在简要回顾西方工业化理论和工业化内涵的基础上,梳理、汇集了部分国内外学者关于工业化进程量化划分标准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理论解释及中国问题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OECD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 (地区 )和中国的平均企业规模都呈明显的倒U型变化趋势。企业规模同经济增长、城市化及工业化之间并不存在“当且仅当”的正相关关系。因为 :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增长和递增报酬的源泉 ,厂商规模同经济增长并没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如果分工在企业内部发生 ,厂商平均规模就扩大 ;如果分工在企业之间发生 ,则厂商平均规模就缩小。决定厂商规模的 ,乃是中间产品和劳动力相对交易效率的变化 ;决定经济增长的 ,乃是一般交易效率的高低。因此 ,厂商规模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现象 ,经济增长可以在厂商平均规模扩大时发生 ,也可以在厂商平均规模缩小时发生。本文并对中国目前中小企业政策可能会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主控性发展下的生产力布局大转移、经济结构调整,成为乌蒙山区工业化的逻辑起点与现实归因。"三线建设"中"嵌入式"发展模式与"赶超型"战略迅速建构区域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点→线→面"立体开发的网络格局与产业梯次演进的运行轨迹。伴随国家工业化深度演进,区域开发的力度、强度、广度势必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思路与策略助推腹地经济崛起成为山区工业化的一个新兴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未竟的工业化--对拉美国家工业化进程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研究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状况,必须着重考察其工业化的进程。可以说20世纪30年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启动,促成了拉美国家工业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队伍的出现,也推动了社会的初步转型。这一工业化模式在拉美的出现,得益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萧条引发的危机与部分拉美国家启动自主工业化的条件基本具备这两个因素的结合,拉美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延续到1982年结束,其经历表明,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受到国内市场规模和外贸失衡两大因素的制约,拉美国家在1973年之后纷纷走上“负债增长”之路,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的爆发标志着进口替代工业化的终结,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外向工业化”模式。拉美国家1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表明,造成工业化进程曲折和反复的根本原因是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即发展模式在“内向”和“外向”之间的来回摆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东亚世界整体关联的角度,探讨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这个地区被卷入现代世界现代化大潮的总体进程,东亚这一巨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它的复杂内涵可概括为四个过程与三大基本演变形式。对战前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成功”应待两点论,对战后东亚的重新崛起与新兴工业化地带的出现,应结合独特的时代机遇、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市场与国家、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等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并从中探讨有关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的新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6.
以战略性贸易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贸易理论"承袭了李斯特学说的核心思想,比传统主流经济学更具现实解释力,但是该理论缺乏一个相应的工业化理论。实际上,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必须以一国内部的战略性产业发展作为基础,而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有别于一般性产业发展,需要国家积极介入,将资源投入缺乏比较优势的部门。而国家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往往出于政治—军事目的,故战略工业的演化也不完全遵循市场逻辑。近代东亚装备工业的早期发展史证实存在着一种受国家意志支配的战略性工业化,而这种特殊的工业化类型是当前中国所必需的。国安会应高度重视产业安全,并积极推进战略性工业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经济结构因素两方面的考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存在诸多的阻碍因素,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财政税收政策的目标是激励企业参与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缩小地区间、行业间和企业间的数字鸿沟,根本改变工业增长的模式,加速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据此进一步提出:财政税收政策必须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原则以及效率原则、优先支持研发投入原则、坚持差别性原则,财政政策支持重点是中西部地区、制造业以及其他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对社会生产力有重大影响的行业、生产环节以及重大技术等。同时研究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方法以及应当配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日发表的年度报告以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年度报告对世界经济前景作出预测如下: 迅速增长 一些东亚和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墨西哥、智利、阿根廷、中国、印度。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总体上进入到了由初级向中级迈进的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任务、条件和背景上都有特殊性,而且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面临着工业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生态环境、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制约。从这些制约因素出发,必须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协调来推进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进程与格局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经济在战后迅速崛起,由殖民地经济向新兴工业化经济体迈进.现在,东南亚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新加坡率先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等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后起国家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当前,东南亚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格局性变化,东南亚已成为亚太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和国际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进程中,如何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制度创新,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是东南亚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