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多位专家表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城镇化"的基调一出,市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有经济学家预测会  相似文献   

2.
<正>1991年11月,日本《东京宣言》提出21世纪是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2010年以来,以地铁、综合管廊、地下商业等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扩大城市内需、挖掘经济潜力和促进城市产业动能的新兴领域。中国城市人口激增,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城市空间匮乏,已成为世界上地下空间开发量最大的国家。地下空间  相似文献   

3.
王振坡  张静文 《城市》2013,(8):24-28
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城镇化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成为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2011年,我国内地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比2011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52.6%;根据预测,30年后我国农村人口将由  相似文献   

4.
2012年中国首次调低经济发展预期,然而第一季度的GDP增速下滑至8.1%,4月份进出口贸易数据也出现明显下滑,中国经济的下行信号十分明显,虽然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不断强调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内需,改善民生,但是目前为止,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对外出口面临到金融危机后欧美各国债务危机,内需在国家加强补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仍然无法弥补出口下滑,投资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助力,但在"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之后,政府在投资上也更加谨慎。因此,本文将回顾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中美经济刺激计划,通过比较研究来反思政府在市场出现问题时如何选择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5.
闫志霞 《现代妇女》2014,(11):335-335
经济学已经证明,国内投资和消费已经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发展工业是为了提供丰富的商品,而丰富的商品则靠民众的消费需求,这些需求又要靠城镇化来实现。城镇化建设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改善民生的资金投入,因此,笔者认为,加大改善民生投入,是不断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本文将就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侯伟 《现代交际》2013,(11):9-10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工业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阶段,它是拉动内需的潜力所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宏观上看,城镇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从微观上说,对于城镇化的主体——转移的人口,则是一次完美蜕变,要跨越这种心理落差,在思想到行动上,乃至价值观念上都要实现裂变与整合,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这才是城镇化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今年1月24日,我国第一条轻轨交通线上海明珠线试运行。“轻轨”是二十一世纪的城市新兴的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8.
介绍法国鲁昂轻轨交通的建设和发展、对轻轨交通的评价、经营成就、轻轨交通的贡献和发展计划等。  相似文献   

9.
俊育 《交通与港航》2006,20(2):44-44
<正>韩国首都首尔市(Seoul),将在该市北区新建一条长度为10.7km的地下轻轨线路。隧道的高度将为8.5m,其宽度为9.5m。首尔市市长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该市的市区内,已完全开发,很难再觅地闢建新的道路。因此,决定修建一条包括13个车站的小型  相似文献   

10.
轻轨车简介     
杰志 《交通与港航》2006,20(5):51-51
<正>在各种城市公共交通模式中,轻轨车系统(light tail transit,以下简称LRT),是运能仅次于地铁系统的一种公共交通工具。LRT有许多特点,使其成为某些城市发展公共交通工具的首选。轻轨车是一种由电力驱动、在轨道上行驶的城市及城郊公共交通工具。它可以在传统的有轨  相似文献   

11.
王守智 《城市观察》2015,(3):100-110
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协同发展的耦合联动关系。然而,在一些地方实践中,由于各种非理性、非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往往轻视或者忽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城镇化发展的"推拉效应",最终导致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产城关系"两张皮",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有鉴于此,要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就必须要做好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与升级转型。  相似文献   

12.
在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之后,中国政府开始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希望通过结构性调整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尽管结构调整是多方面的,例如环保和低碳经济,但其最高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内需社会。没有这样一个目标,结构调整最终会不了了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出口的努力还是会继续,但如果国内市场不能得到建立,内需社会就很难出现。不管其他方面做得怎样好,没有内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很难维持。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内需社会建设不好,中国社会内部各种社会问题就会恶化,从而影响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涨薪     
第二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中国政府承诺: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将转向对消费的拉动。中国的确需要拉动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来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细细品味,如果过大力度地拉动消费,搞不好就会落入一个巨大的经济"圈套"。  相似文献   

14.
聂新伟 《城市》2018,(4):3-13
近年来,在我国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关于城镇化与扩大内需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然而理论的探讨却陷入了争论.基于此,笔者通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对研究分化较为明显的1999年~2011年的城镇化与内需(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一是城镇化对内需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二是这种拉动效应表现出地区间和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正公安部副部长黄明介绍户籍制度改革时指出,《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目前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将尽快报党中央、国务院审批;其原则一是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配套的;二是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并提出了1亿左右的人落户城镇的目标。(3月19日《中国新闻网》)毫无疑问,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有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只有户籍改革提供给"新市民"的权利保障,进城农民才留得下来,城镇化建设才有生机活力。户籍改革的最大阻力显然就是城市的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国外一些城市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发展轻轨交通,增加公共交通的运能,以缓解交通阻塞现象。  相似文献   

17.
智慧型城市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新型信息化城市形态。住建部表示,国内外的经济形势要求尽可能扩大投资和启动内需,但经历前几轮的大规模投资刺激后,传统项目的边际效益迅速下降,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加快新经济模式形成、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到城镇化的具体过程中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李景国 《城市》2013,(7):7-10
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并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一项任务单独列出。近一阶段,社会各界热议城镇化,讨论多集中于城镇化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农村人口迁入城镇增加住房需求等。房地产业界关注的焦点则是城镇化将为楼市带来新契机,为房地产企业带来大商机。但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参事,著名经济学家任玉岭在与本刊特约顾问朱敏对话时指出,作为农业大国,要解映中国的"三农"问题,就必须通过城镇化道路,分流和减少农民。任玉岭强调,必须看到,对城镇化的认识,决定着城镇化的命运。当今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之时,最重要的是在为什么推进城镇化和怎样推进城镇化方面找准位置,端正方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已步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繁荣农村经济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结合在一起,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四川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成都平原更堪称四川"粮仓",灌溉便利,农业发达,虽然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规模不小,但以整个成都地区来看,城镇化水平仍然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