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丽华的<走过西藏>作品系列是文学与人类学结合的完善典范,作品具有独特的地域风貌和审美风格.从审美体验看马丽华的创作,可从中窥见她由一浪漫诗人成长为文学人类学作家的心路轨迹,也可观照出她由激情放歌到理性烛照的写作历程.  相似文献   

2.
以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亡魂鸟>而蜚声文坛,被读者和媒体称为"官场文学"作家的王跃文,今年5月又推出了他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朝夕之间>.这位以"官场生存状态和游戏规则"为主要写作题材的作家,每一部作品都引起了相当的轰动.<国画>出版后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印刷了5次,数量达10万多册,一时间洛阳为之纸贵.除了正式出版的书之外,据说盗版<国画>就达200多万册.后来的<梅次故事>和<亡魂鸟>在书市上也一直畅销不衰.最近出版的<朝夕之间>在<长沙晚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两个月排行第一.王跃文和他的"官场文学"创作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赞扬的说王跃文反映了官场生存状态和游戏规则,描写了超乎道德标准的官场文化,甚至有人还把他的作品说成是"反腐文学";反对的则说他的作品夸大了官场黑暗,是"抹黑文学".而对其作品的不同看法也使得王跃文本人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作家.  相似文献   

3.
<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打开狄更斯全部作品的一把钥匙,它表现了作家无与伦比的幽默和惊人的喜剧才能.然而,在这部让读者忍俊不禁的喜剧作品中,其幽默与讽刺集中体现在作品所蕴涵的悲剧因素上.从悲剧的背景、悲剧的性格以及喜中之悲的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了这部喜剧作品中的悲剧因素.  相似文献   

4.
翻译的审美再现是指用目的语的表达手段把源语言作品中的审美信息、审美价值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让其获得同样的审美体验。儿童文学作品的目标读者是儿童,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译者要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特殊审美需求和接受能力,译作才能被儿童接受和理解。本文以Through the Looking-Glass的汉译为例,从语音、词汇、句法和修辞四方面探讨了儿童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5.
孔子<诗>学与孟子<诗>学奠定了儒家诗教的基础,但在价值取向、用<诗>实践及理论价值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孔子用<诗>基于修身的目的,注重<诗>的社会功效.而孟子则把<诗>当作论据来使用,并扩大了用<诗>的领域;孔子<诗>论注重诗的本体特征,认识到了诗歌的美学特质.而孟子引<诗>为用,亦常常能阐发并丰富诗的义蕴,并开启了把诗歌作品与作家的生活实践相联系的认识论;孔子<诗>论留给后人的是修身、达政的诗教.而孟子<诗>论留给后人的则是对艺术品的接受与鉴赏的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和法国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可谓家喻户晓,她们的爱情悲剧牵动着无数读者的心.本文通过对中法现实主义大师的典型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的比较,可以看出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两位艺术大师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和<茶花女>的主人公林黛玉和玛格丽特犹如遥相辉映在东西半球的两颗明星,丰富了世界人民的情感生活的同时又给人无限的遐想,人们思索着、探寻着、期许着……本文试图对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两个人性格中的异同点及两部作品映射出中西方艺术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小说<爱玛>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女性人物形象,她们各有特点,各自在小说中占有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作用.奥斯丁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处理生动感人、细致入微,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试从对次要人物简·菲尔费克斯的性格及写作方式的分析来感受<爱玛>这部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尘埃落定》作为一部集浪漫、写实为一体的长篇历史小说,应用了独特的写作技巧和叙述方式让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印象。细细揣摩这部作品,发现因为受到作者本身民族的影响,彰显出浓厚的藏族风情,不管是作品独特的叙述方式,还是作品的语言以及内在主旨,随处可见藏族简单朴素的生存哲学与独特的审美。《尘埃落定》不仅仅是作者阿莱在小说叙述方式与技巧方面的一次勇敢尝试与创新,同时也是展现民族美的代表作。本文便基于民族审美文化的视角对该作品的审美特色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审美创造主体论是巴赫金美学思想的核心,涵义结构复杂,但这个结构整体上却有鲜明的特征一体双义.他既是外位整体的审美观照者/创造者,又因对他者的当下直观产生交互性的同情体验而成为一个形象化的客体性人物.反映在作品创造中,一方面他是一个不可论定者,同时又客体化为两付"面具",成为叙述人和主人公;另一方面,读者从作品整体的形式中能感受到他把握语言的艺术功力,而这一能力却来自大时代文化史的形塑.  相似文献   

10.
<回廊之椅>和<黑骏马>分别是林白和张承志的代表作.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从不同的女性形象、相异的女性地位、迥异的爱情观念三个方面尝试总结林白和张承志的女性观,并指出两种观念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1775--1817)的一部重要的小说.在小说中,作者使用反讽的手法描述了主人公的行为和情感,使之更加真实、生动,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在流传过程中与其他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相交融,形成了具有多民族文化特质的<格萨尔>.土族<格萨尔>就是在藏族<格萨尔>的深刻影响下产生的一部以韵散结合体形式说唱的长篇史诗.文章阐述了土族<格萨尔>的流布情况,说唱程序、形式和内容,整理、研究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作为乔伊斯小说的开篇之作,<姐妹>在他的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姐妹>的地位和创作背景入手,着重分析其主题,并对照乔伊斯后期的小说,旨在说明<姐妹>奠定了<都柏林人>的主题基调,成为乔氏小说创作的前奏.  相似文献   

14.
由古藏文专家罗秉芬教授和刘英华医师合作翻译成汉文的<藏族医学史>(bod gyi gso rig byung vphel gyi lo rgyus)终于问世,作者是格桑陈来(skal bzang vphris les).这不论对于藏文读者,或是汉文读者来说,都是一部值得一读的藏医学史读物.  相似文献   

15.
任何成功的文艺作品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一味胡编乱造、虚构的作品,不可能有其长久的生命力.<桃花源记>之所以具有历久不衰的无限魅力,究其源,皆因其植根于现实生活--<桃花源记>绝非虚构.后人把陶诗归为三大类: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这些诗全系诗人有感而发的作品.<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桃花源诗并记>应归为田园诗.不同的是,其余田园诗皆是陶渊明亲历田园生活感怀之作,而<桃花源诗>则是记叙武陵渔所见所闻的田园诗.  相似文献   

16.
小说<边城>描绘了一个原生状态下美丽的边城荼峒,那里有优美、宁静、和谐的自然生态;有端庄、古朴、俗美的民居民俗;有厚重、质朴、纯真的民风民情.整部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湘西乡土味和乡土情,展示了生态意义上的自然美、民俗美和人性美.  相似文献   

17.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颁行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以下简称<章程>),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治理西藏法典性文书.然而,这样一部极其重要的法典性文献,目前社会上却出现和流行着内容差异很大的两种不同版本,即原藏于拉萨大昭寺的<水牛年文书>中辑录的<新订西藏章程二十九条>(以下简称<文书本>)藏文版本及其汉译版本和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历史档案荟粹>中公布的<钦定二十九条章程>(以下简名<荟粹本>)藏文版本及其汉译版本.本文通过对<章程>形成的背景和过程等的系统研究,以及对两种版本的藏文本及其汉译本逐条进行对勘,并查核制定该章程所依据的有关档案文件后,认为,<文书本>系<章程>之正本.并提醒学界,<荟粹本>非<章程>之正本,希谨慎引用,避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18.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颁行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以下简称<章程>),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治理西藏法典性文书.然而,这样一部极其重要的法典性文献,目前社会上却出现和流行着内容差异很大的两种不同版本,即原藏于拉萨大昭寺的<水牛年文书>中辑录的<新订西藏章程二十九条>(以下简称<文书本>)藏文版本及其汉译版本和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西藏历史档案荟粹>中公布的<钦定二十九条章程>(以下简称<荟粹本>)藏文版本及其汉译版本.本文拟通过对<章程>形成的背景和过程等系统研究,以及对两种版本的藏文本及其汉译本逐条进行对勘,并查核制定该章程所依据的有关档案文件后,认为,<文书本>系<章程>之正本.并提醒学界,<荟粹本>非<章程>之正本,希谨慎引用,避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19.
<毛依罕研究>一书是第一部较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毛依罕及其作品的学术著作,从此书出版的意义、所用资料、涵盖的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方面对此书进行了较详细的评介.  相似文献   

20.
诗、乐同名的<春江花月夜>在各自领域中均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以往一些专家和学者均在各自领域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此,本文尝试着把诗歌<春江花月夜>与乐曲<春江花月夜>放在一起,透过它们之间的审美异同及审美价值的比较,从而更好地说明音乐、诗歌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审美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