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近发现的两件宣德六年(1431)和正统十四年(1449)的法旨,由北京大隆善寺发往岷州大崇教寺,是目前最早的关于班丹扎释的藏文资料,在明朝驻京藏僧的资料中极为罕见。第一件涉及大崇教寺法脉传承,第二件事关寺院财产分配。这两件法旨对研究班丹扎释、大崇教寺乃至明代藏传佛教都具有重要价值,文章译释了法旨内容,并结合法旨内容初步考述了大崇教寺的创建时间和法脉传承。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存最早的藏文佛教文献写本,敦煌藏文佛教文献反映了藏文佛教文献的早期形态,与后期收入藏文<大藏经>中的规范本进行比较,可探究藏文佛教文献的渊源流变.敦煌藏文佛教文献蕴含着诸多历史信息,为我们研究吐蕃佛教史提供了丰富资料.另外,敦煌藏文佛教文献在民族关系史、语言文字研究方面,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众多不同文字的回鹘文献中,古藏文音写的回鹘语文献数量不多。古藏文回鹘语文献大多出土于敦煌和吐鲁番等地。文章在介绍古藏文回鹘语文献整体情况的基础上,对P.T.1292古藏文音写回鹘语佛教教义简答手册进行语文学研究,包括回鹘语转写、注释、汉语翻译,并在部分词条的转写和翻译方面对前人存在的错误予以纠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4.
巴哩((?))是藏传佛教萨迦派一位重要译师,为萨迦寺建立者贡却杰布与萨迦初祖萨钦贡嘎宁布之上师,住持萨迦寺达十年,对萨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巴哩早年游学尼泊尔、印度,师从大、小金刚座等名师,闻思广泛,特别是与不空金刚合作翻译了有关成就法的众多仪轨,对后世本尊修习影响深远。文章以索南孜摩所作《巴哩译师传记》为中心,结合相关藏文史料,通过对文本进行译注,从而对其生平作较为细致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晚清爱国僧人棍噶扎拉参藏文传记的版本源流问题进行了探讨辨析,对他的家庭情况尤其是他的大弟棍楚克丹赞和二弟贡乔才让的活动轨迹进行了梳理探讨,展现了清朝对棍噶扎拉参“储以待用”和起用的前后经过情况,并对棍噶扎拉参在甘肃卓尼贡巴寺的转世系统以及以贡巴寺为宗主寺而形成的甘新寺院系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藏文胜迹志、12世纪前后重要寺志与教法史文献,结合桑耶寺乌孜大殿的布局,对11世纪建造的西藏扎囊县扎塘寺佛殿净香殿的建筑形制及其三层殿堂的绘塑进行了复原,进而分析其中体现的宗教意蕴,指出11世纪前后的藏地寺院,与此时河西走廊的敦煌,延伸至中原腹地的宋、辽与西夏,同样处在末法背景下佛教中兴的圆融氛围之中,包含了金刚乘无上瑜伽密的体系化新兴藏传佛教。此时虽已呈现烽火燎原之势,但藏地佛教的顶尖架构,仍然保留了承袭自敦煌吐蕃传统的圆融佛教特征,扎塘寺、桑耶寺佛殿的三层绘塑造像安排,恰好体现了此时藏传佛教义理的实际情形。  相似文献   

7.
佛教对西藏图书事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对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文化事业一部分的图书事业也不例外。本文通过阐述佛教对藏文图书的产生、藏文图书形式、藏文图书生产方式及藏区寺院藏书、佛经目录的编撰、佛经典籍的分类等几方面的作用,论述佛教对西藏图书事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藏经洞古藏文文献自20世纪初出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保存至今的吐蕃古藏文文献,除了金石铭刻、竹木简牍、伏藏文献外,只有敦煌藏文文献。然而随着近二三十年的调查研究,越来越多的发现表明,西藏仍有大量吐蕃古藏文文献,与藏经洞文献属同一时代;这些文献属佛教典籍,收藏地都是藏传佛教寺院;由此,这批吐蕃时期的古藏文文献的收藏地就成了今天西藏的“藏经洞”。文章就西藏卓卡寺藏《大般若经》与藏经洞出土钟经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贾维维 《中国藏学》2016,(2):111-119
本文通过梳理汉藏文文献中的相关仪轨,对甘肃瓜州榆林窟第3窟北壁金刚界曼荼罗上方的不空羂索五尊像组合进行辨识、研究,并结合尼泊尔、西藏的同题材造像来分析西夏不空羂索五尊组像的构成内容与特征。西夏时期的不空羂索五尊组像是迄今所见依据巴哩译师一系成就法绘制的最早图像遗存,体现了西夏画师对新题材的敏感认知,以及西夏佛教艺术的强大包容力。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不能同意称藏蒙传佛教为喇嘛教之见藏王拉妥妥日年赞时期,在雅隆雍布拉岗或雍布拉宫得《宝箧经》、《诸佛菩萨名称经》,《六字真言》等经典,始有藏区佛教发端的概念。藏王松赞干布时期,教法大臣吞称·桑布扎在拉萨帕邦喀玛日宫创制文字,将观世音二十一部显密经典等译为藏文,而有佛教起始的概念。藏王赤松德赞时期,迎请大堪布菩提萨陲至桑鸢永固天成寺,七觉士试出家,甄别解脱律仪之法;迎请莲花生大师,为二十五贵士徒弟转正密乘法轮;  相似文献   

11.
座落于扎囊县江北岸的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著名佛教寺院,自创建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桑耶寺的藏文意思是“无边寺”、“存想寺”,全名为“桑耶敏久伦吉朱白祖拉康”。它糅合汉、藏、印三种建筑风格为一体,是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观的建筑。位于桑耶寺附近的青朴、札玛止桑、哈布山、松嘎尔石刻五塔等名胜古迹,与桑耶寺共负盛名。  相似文献   

12.
藏文古籍文献是藏学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大的方面看 ,藏文古籍文献 ,包括吐蕃早期文献、吐蕃以后的佛教典籍和藏文历史档案。藏文古籍文献作为藏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在藏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有责任系统地介绍藏文古籍文献的概况及整理、出版和研究动态 ,是藏文文献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刘英华  杨宝玉 《西藏研究》2021,(1):64-73,F0002,F0003
敦煌文献中已鉴别出4种藏文九九表,其中,P.t.1256是由藏文字母拼写的汉文“小九九”表,ITJ764、P.t.1070和B59:10是藏文九九表,包括了不同编排形式的“小九九”表和“大九九”表。ITJ764尾题人名“■”,为藏文九九表溯源和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对这4篇写本做转录,对残缺的内容做推拟还原,并给出译文和评析,初步结论是:敦煌藏文九九表有大、小两类4种,与汉文“小九九”表作用一致,编排方式有别,藏文九九表抄写者和使用者并不限于藏族。这些藏文算学文献实物,为研究藏族科技史和汉藏文化交流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术界对吐蕃时期的佛教情况论述颇多,但是有关康区佛教的传播状况尚未见有专文论述,文章依据汉、藏文文献及考古资料对7~9世纪之间佛教在康区的流布、传播过程作一简要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归结出其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5.
洲塔 《中国藏学》2005,(2):81-88
韩达垅寺是甘青交界的积石山县境内早期藏传佛教著名寺院,自创建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为西藏扎什伦布寺的属寺,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现根据调查所得及相关藏文史料,对该寺的创建历史、活佛传承、主要建筑等进行简要考证.  相似文献   

16.
牛宏 《中国藏学》2017,(2):78-87
P.T.116是敦煌藏文文献中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一部综合性文献,其中有3部分集中了诸位禅师的语录,第一部分引述8位禅师语录,第二部分专门有一段摩诃衍禅师的说教,第三部分集中了18位禅师之论。文章在前人研究、辑录藏文原文的基础上,首次汉译了该部分内容,并以注释形式指出了其内容与其他敦煌文献、佛教文献的关联性;同时与其他藏文禅宗文献进行比对,分析了该文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藏文文献数量巨大,位在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字之首而仅次于汉文文献.其内容宏富,又以佛教典籍和相关著述为最.学术界对藏文文献学和史学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且有出色成就.与此同时,深挖现存藏文史书的内在价值,探寻其著史体例、史学思想,乃至叙事传统、写作风格,也对科学、客观认识藏文史书价值,进而为深化藏族历史研究主题提供有益借鉴,本文对藏文史书叙事方式的考察,是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川藏青藏交界地带现今公布的9世纪前后吐蕃时期的摩崖造像及其古藏文题记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著录考释,并就各处造像之间在构图、题材、图像特征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文章重点探讨了这一区域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图像与风格的来源及其与敦煌与藏区西部同类图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才让 《西藏研究》2002,(1):35-43
有关禅宗在吐蕃传播的资料,主要保存在敦煌汉藏文献中,如汉文《顿悟大乘正理决》,藏文P.T.116、P.T.823等卷子.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已多有研究.除敦煌文献外,后期的藏文佛教史著对禅宗在吐蕃的传播也有涉及.但大部分著作认为禅宗的宗旨与正统佛教不相符合,只有《五部遗教》等宁玛派典籍对禅宗的态度比较公允,并收录有禅宗的原始材料.鉴此,《五部遗教》对于研究汉藏佛教关系史及禅宗在吐蕃的传播历史极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钟子寅 《中国藏学》2013,(1):164-172,201
文章讨论甘肃永登鲁土司所属的显教寺天顶所发现的一组唐卡组画(现藏永登县博物馆).透过此组组画与其他永登寺院遗存,文章建立起该地区藏传佛教绘画的风格发展序列.首先透过藏文编号与风格,重建了该组组画的配置,并界定了其外围作品群;接着透过风格与教法史等证据,将组画的年代订为17世纪下半叶;最后,透过考证其中一尊祖师像为五世达赖喇嘛,将此组作品放在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赴北京的历史与文化脉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