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贵妇人画像》中,主人公伊莎贝尔向往自由,积极地选择自己的婚姻。虽然自己选择的婚姻并不幸福,但她最终仍然承担起自由选择的后果,重新回到罗马。伊莎贝尔的崇尚自由、婚姻自主选择、承担责任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的思考。以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为指导,从自由、选择、责任三个方面对伊莎贝尔的生存现状及其回归进行解读,从而反映她的选择不是放弃了自由,而是在坦然面对中重获自由。  相似文献   

2.
悲剧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或偶然的 ,而是多方面因素碰撞的结果。亨利·詹姆斯《淑女画像》中单纯善良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婚姻悲剧令许多读者为之同情叹息。青少年时期业已形成的对于自由、婚姻的模糊概念和矛盾认识 ,对于情爱的畏惧心理 ,以及从小养就的浪漫、富于幻想、惟美性格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酿成了伊莎贝尔的婚姻悲剧  相似文献   

3.
《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虽然在结婚以后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丈夫的骗子的本质,但是她最终选择回到罗马,回到丈夫的身边。本文试图从人物个性本身主体性的丧失对伊莎贝尔最后选择回归的动机作一试探性分析,通过对比她婚姻前后性格的变化挖掘她最终回归的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一位女士的画像》以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回家结尾。对于这个结局评论家有不同的诠释。这个问题可以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进行阐释,即伊莎贝尔与"女士"这一身份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认同是让她回归压抑婚姻的重要原因之一。伊莎贝尔在美国时,对欧洲书籍的阅读为她将来的这种认同做了铺垫,而她与梅尔夫人的结识和交往则让这种认同成为必然。伊莎贝尔回归绝望婚姻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她不想违反"女士"这一身份的行事原则。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所追求的自由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只在思想范围之内的自由,而是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自由.自由是人在实践过程中达到的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和谐统一,是以人为主体的多方面的和谐统一的状态与和谐发展的过程.自由从和谐开始,通过和谐实现,也通过和谐得以表现,从和谐走向自由,和谐构成了自由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所追求的自由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只在思想范围之内的自由,而是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自由。自由是人在实践过程中达到的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和谐统一,是以人为主体的多方面的和谐统一的状态与和谐发展的过程。自由从和谐开始,通过和谐实现,也通过和谐得以表现,从和谐走向自由,和谐构成了自由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人物伊莎贝尔的心理描写和分析,指出其在欧美文化冲突过程大背景下的心理的演变过程。同时指出伊莎贝尔这个人物在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中的位置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抽象法”篇确认了自由意志与相应的实在事物的统,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包括所有权、契约以及不法与犯罪。从认识系统和逻辑发展的过程来看,这一阶段的认识是自由意志与感性的法之间建市起来的初步联系,尚未发展到系统、全面而具体的现实形态,故为抽象认识,这个认识阶段的法便称之为抽象法。  相似文献   

9.
谢文郁教授的论文《自由:自主性还是接受性?》对自由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辨析了以主体概念为基础的自主性自由概念所面临的理论困境,提出了以恩典概念为基础的接受性自由概念,以此作为对前者理论困境的克服;并通过对齐克果自由概念的阐释,把关于自由问题的讨论从抽象的理论领域引向了现实的生存状态,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类型是由具象通过类型性抽象而获得的,具象在逻辑上先于类型,存在自由具象。任何具象都属于由其自身通过类型性抽象所获得的类型,但这种类型根本不同于以部分具象为样品通过类型性抽象所获得的类型。这是两种不同层次的类型。科学发展是从具象到类型,但从哲学上讲,它又总是可以突破旧的类型,从而达到新的类型的一种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性格缺陷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使她沦为无爱婚姻的牺牲者。传统势力辗磨,现实社会的束缚以及作者矛盾的婚姻观决定了伊莎贝尔最终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论自由的层次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自由的理论逻辑与历史发展 (包括人类自由现实的发展历史和自由理论的发展历史 )相统一的角度 ,论述了自由是一个多层次的统一整体。意志自由、理性自由、政治自由、人格自由、人生自由 ,构成了人的完整自由的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结构。这一自由层次理论的建构为我们分析评价各种哲学社会科学自由观提供了参照的框架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认为犯罪本质上是虚无的,要深层次去揭示犯罪本质的虚无性,就必须演绎整个思辨逻辑的全过程再回到起点,才能达到对这一论题的深刻把握。自由意志是黑格尔整个法哲学体系的核心,从自由意志到抽象法、从抽象法到不法、从不法到犯罪、最后从犯罪到自由意志的逻辑回归,犯罪本质的虚无性得到了深层次的揭示,其虚无性就在于扬弃了作为法的定在,但却不可能扬弃作为绝对的东西的法本身,对于法来说,犯罪就具有虚无性,而这一切最终极的源头就在于自由意志的虚无性,这也是犯罪本质虚无性的根本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尽管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婚姻是失败的,但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她实现了自我身份认定。通过对这一人物的生动描写和对她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内心不断完善的探索,亨利.詹姆斯向我们展示了跨文化交际的重重艰难,并尝试给出一个合理的文化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15.
当前医疗器械处罚自由裁量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自由裁量权法律设置上的,有执法主体方面的,有自由裁量内外部环境方面的.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从抽象和具体两个方面着手加强医疗器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建设.所谓抽象,就是要就加强医疗器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建设设立总的原则和方向.所谓具体,就是要从具体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医疗器械行政处罚主体建设、行政执法环境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范畴的揭示,经历了从黑格尔主义的抽象的人转向费尔巴哈形式现实但内容抽象的人,进而转变为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再发展到阶级逻辑中的具体的人,最终成为摆脱一切“非人”的束缚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现实化、历史化历程。这一揭示历程也是马克思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其思维方式和哲学世界观变革的过程:从实体思维方式向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转变;从对人本质的抽象理解向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在《美学》中把"自由"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本文黑格尔对"自由"的阐释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必然中的自由、抽象自由中的具体自由、自由在自然和艺术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阳光 《21世纪》2009,(8):32-33
6月18日,《伊莎贝尔·于佩尔——肖像中的女人》摄影作品在北京798的尤伦斯艺术中心展出。展览汇集了多位世界级摄影师专为伊莎贝尔·于佩尔拍摄的100幅照片和视频影像,被称为她“过去25年的肖像摄影史”。  相似文献   

19.
莱布尼茨将自由、选择和理性结合在一起来说明自由。首先,莱布尼茨将自由和选择联系在一起。他批判了决定论和抽象的自由,认为自由就是自由选择。第二,莱布尼茨将自由选择同理性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不管是神按照最好原则还是人按照最主要理由或快乐原则进行选择,这种包含了道德目的性的自由选择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并且在他看来理性是人的本性,由此,莱布尼茨的自由理论事实上否证了黑格尔将自由看作是任意的自由的论断,他的自由触及到黑格尔的具体的自由层面。第三,他还在现实存在的层面上,从自由主体的角度出发指出人由于先天的不足而达不到建立在绝对理性基础上的自由,这种自由只有上帝才能拥有,但是人可以通过规范和练习趋向这种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20.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基本价值,是一种永恒的政治理想。有自由才有创造力,自由理想激发了西方文明,自由的实践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在哈耶克看来,自由首先是否定性的,是消极意义上的,对自由的威胁来自强制。正如卢梭所言,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既然强制不可避免的,因此,捍卫自由就是用强制对付强制,用普遍的、抽象的、一视同仁的规则将侵犯个人自由的强制限制到最小程度,这种普遍的、抽象的、一视同仁的规则就是法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