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如何评价元稹的政治品格,是历来人们谈论较多的问题之一。人们往往把元稹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认为元稹前期无私无畏,正直有为,应予首肯;后期依托宦官经营仕途。晚节不高。相比之下,白居易要比元稹高尚得多。宋人是这样看待元白的:“唐之文人,韩柳齐名,而所操异心;元白  相似文献   

2.
有关元稹几个问题的新考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文坛元白并称,但对元稹的研究历来萧条得多,以致使一些基本问题长时期未得到解决,如所谓元稹初仕于河东或河中,其实是子虚乌有;所谓段氏志的不同“版本”意味着元稹品行低劣,其实不过是用“邻人偷斧”的眼光看问题的结果;所谓元稹拜相前后曾移居安仁里,其实是误信了《唐诗纪事》、《云溪友议》误合元稹与元载为一人的记载;所谓元稹《除夜酬乐天》作于长庆三年,其实应作于大和二年;所谓《酬乐天待漏入阁见赠》作于长庆元年十月后,其实应作于十月前。澄清事实真相,将有助于促进元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正> 近几年来,对元稹的评论和对元白的比较研究多了起来,这是古典文学研究中一件十分令人高兴的事。但是,在对元稹的评价中,不少文章和专著涉及到他的道德品格,亦即人格问题。有人就他前半生爱情生活的失误,说他“在私生活中,并非只是凌辱了一个莺莺,他轻薄放荡,好色成性,不但见女色即动心,且甚至听女色而怀鬼胎”,“尽管妻妾皆有,但他仍与薛涛保持不清不白的关系”,“与其妻同床异梦,既不专于前妻韦丛,又不忠于续妻裴淑”(苏者聪《元稹在男女问题上“一往情深”吗》,《文学遗产》专  相似文献   

4.
唐代中期,以元稹、白居易为核心形成一个客观存在的诗派,在当时及后世均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既以“元和体”特指“元、白诸公诗”.又单立“元白体”.足见其文学史地位。在体派纷呈的元和诗坛,元稹、白居易大倡儒家诗教的功利性文学思想以及为时为事而作的写实化创作实践,显然是元白一体得以确立的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自苏轼将元稹诗歌风格概括为“元轻”后,“元轻”便成为元稹诗歌风貌的定评。关于“元轻”的内在意蕴及其影响,后世解读者纷纷作解,各执一词,不过贬之者甚众。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缘于解读者对“元轻”内在意蕴的“误读”,以及偏执一端的诗学视野。若仔细推究与辨绎,“元轻”的内在意蕴却有诸多被遮蔽之处,亟待挟发与敞亮。  相似文献   

6.
元稹的原配韦丛,自幼生活在一个世代“相继为显官”的家庭。贞元十九年(803)始嫁于稹,元和四年(809)七月即病卒,年仅二十七岁。在她与元稹共同生活的七年里,稹官卑禄微,且几经贬谪。韦丛“食亦不饱,衣亦不温。然而不悔于色,不戚于言”(元稹《祭亡妻韦氏文》)。贫贱夫妻,感情笃厚;一旦逝去,元稹悲不自任,先后写下了多达三十三首的悼亡诗(见《元氏长庆集》卷九),所以元稹有句云:“悼亡诗满旧屏风”(元稹《答友封见赠》)。  相似文献   

7.
孙鸿亮 《人文杂志》2005,(3):104-107
本文从佛学渊源考察元稹自叙艳诗以“以干教化”相标榜的原由,认为元稹自叙与其艳诗创作实际相矛盾,目的主要是为了掩人耳目。然而元稹把“以干教化”与艳诗相联系,就背后的原理机制而言,则受佛经文学描写欲色以弘教说法、教化世俗启发影响而成。同时南朝齐梁艳诗和唐代佛教僧徒的诗歌创作及俗讲活动也为这一做法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8.
闻国新《自居易与元稹》(《山花》1980年3月号)一文描绘了元白相会夷陵的情形,说:“元稹的原配夫人谢氏,不幸早逝,元稹写了三首《遣悲怀》的诗悼念她……谢氏却再享受不到这种富贵了。”但史话涉史。于史实有抵触处,文中谢氏应系韦氏之误。据《韩昌黎集》卷二十四《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仆射(韦夏卿)娶裴氏皋女、皋父宰相耀卿,夫人于仆射为季女,爱之、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韦夏卿宫至太子少保,死后追赠左仆射、地位很高。据白居易《河南元公墓志铭》(白香山集卷六十一):“前夫人韦氏,懿淑有闻,无禄早逝”前夫人即指原配夫人。  相似文献   

9.
关于元稹与薛涛的情爱关系,在元薛时代就已流传开来,元稹的好友白居易,以及李德裕、刘禹锡等人的诗歌中都涉及到这一点。三十年代的几部关于妇女的文学专著,如谭正壁的《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梁乙真的《中国妇女文学史纲》、谢无量的《中国妇女文学史》,对此也都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诗文的系年历来是勾描谱主生平的重要基础 ,《元稹年谱》的著者虽然对元稹的诗文下了不少的工夫 ,但被随意编年的诗文仍然不少。本文以元稹生平为序 ,逐条一一标示《年谱》编年有误的诗文 ,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的理由 ;说明《年谱》编年缪误的原因 ,扼要列举笔者的编年理由以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的行踪和生平 ,为读者正确理解元稹的这部分诗文提供可信的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列举《年谱》对元稹通州任内诗歌编年疏误约七十余首。全文以元稹通州任内的时间为序,逐条标示《年谱》编年疏误的诗歌,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的理由;然后笔者说明《年谱》编年缪误的原因所在,扼要列举正确编年的理由。从而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通州任内的行踪和生平,以及元稹和白居易通州江州唱和的真实情况,纠正了《旧唐书·元稹白居易传》关于此事的错误记载……为读者正确理解元稹的这部分诗歌提供了可信的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元稹诗文编年新探──《元稹年谱》疏误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列举《元稹年谱》误编、漏编以及编年不确的诗文计 2 4首 ,在标示《年谱》编年疏误具体诗文之后 ,先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理由 ,然后扼要指出《年谱》编年疏误所在 ,并列举编年新探及其理由 ,从而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诗文创作的本来面貌 ,为准确理解元稹诗文原意提供可信的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研究元稹与薛涛关系的文章多起来了。我们读后觉得这些论述中,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否则,历史事实与民间传说混淆不清,会模糊事实的真象。《四川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年第三期发表的卞孝萱的《元稹、薛涛、裴淑》,《成都风物》一九八二年第三辑发表的羊村的《千载含冤应予昭雪》两文中都认为,元稹与薛涛从没见过面,其爱情关系纯属虚构。羊村等同志并断定,薛涛比元稹大十岁或二十余岁,年轻状元爱上风尘老妇,岂不滑天  相似文献   

14.
元稹一生,在唐代,对后世的影响都十分深远,但后世对元稹生平也存在诸多误读误解,今仅举例一二,就教于贤达。  相似文献   

15.
“张生即元稹自寓说”质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元稹的《莺莺传》是唐代传奇中的名篇,它流传千古,烩炙人口。关于传中主人公张生之生活原型究竟是谁的问题,历代学者各陈己见,纷争千年。先后有张生即张籍、张君瑞、张先和元稹自寓等不同说法,后者现已成为结论性的意见,诚如有人所云:“关于张生,于今已公认为元稹自己而无异词。”(《〈传奇笺〉证稿》,见《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所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丛》第一辑)我们认为此说缺乏根据,尚需商榷。 张生即元稹自寓的说法始作俑于宋人王性之、赵令畴,他们认为“则所谓传奇者,盖微之自叙,特假他姓以自避耳”(《侯鲭录》卷五)。其后如明人胡应麟(所述见《少室山房笔丛》卷四一)、瞿佑(所述见《归田诗话》卷上)、近人鲁迅(所述见  相似文献   

16.
元稹《莺莺传》悲剧结局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稹《莺莺传》悲剧结局新探王瑜中国百代的叙事文学作品,经常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①。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艺术模式,它反映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某种特质。因此,具有真正的悲剧性结局的作品并不是很多的.而唐人元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共列举《元稹年谱》误编、漏编以及编年不确的诗文编年计约17首,在标示《年谱》编年疏误诗文之后,先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理由,然后笔者扼要指出《年谱》编年疏误所在,列举笔者的编年辩说及其理由,从而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诗文创作的本来面貌,为准确理解元稹诗文原意提供可信的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裴度还带》的作者是谁,历来有争论。查诸本《录鬼簿》和明清人的记载,均著录关汉卿有《裴度还带》一剧。有人认为现存明抄本《裴度还带》不是关作而是贾仲明作的主要根据,是在曹本、天一阁本《录鬼簿》一句“题目正名”的异同上。现在明抄本《裴度还带》的正名是“山神庙裴度还带”,天一阁本《录鬼簿》的《裴度还带》下正名“香山扇(寺)裴度还带”,曹本《录鬼簿》剧名作《晋国公裴度还带》,三者不尽吻合;而《录鬼簿续编》于贾仲明的剧目《裴度还带》下注有正名“山神庙裴度还带”,与现存抄本《裴度还带》的剧尾正名“山神庙裴度还带”恰好一致。因此,仅仅根据这点,将明万历年间赵琦美根据他所见到的本子抄录,再校以内府本后,标明是关汉卿著的《裴度还带》,改定为贾仲明作。近人主此说者有严敦易、邵曾祺、  相似文献   

19.
元稹《杂思诗》五首之四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是一首悼亡诗,“曾经沦海” 这两句,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传颂的名句。这两个句子本有出处,它的原型出自于《游仙窟》。《游仙窟》题宁州襄乐县尉张文成作,文成是张(族马)的字。张(族马)大有文誉。当时有人称赞说,(族马)文辞犹青钱,万选万中,因此被称为青钱学士。《游仙窟》是用第一人称写传奇小说,描述假想的恋爱故事,作者用“余”  相似文献   

20.
中华书局《元稹集》外集卷第七续补一收录断句 :“天遣两家无嗣子 ,欲将文字付谁人 ?”注云 :“见《白居易集》卷二十三《酬微之》注。”白氏诗云 :“满帙填箱唱和诗 ,少年为戏老成悲。声声丽曲敲寒玉 ,句句妍辞缀色丝。吟玩独当明月夜 ,伤嗟同是白头时。由来才命相磨折 ,天谴无儿欲怨谁 ?”考《元稹集》 ,稹原唱见存 ,题为《郡务稍简因得整比旧诗并连缀焚削封章繁委箧笥仅逾百轴偶成自叹因寄乐天》 ,诗云 :“近来章奏小年诗 ,一种成空尽可悲。书得眼昏朱似碧 ,用来心破发如丝。催身易老缘多事 ,报主深恩在几时 ?天遣两家无嗣子 ,欲将文集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