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表感慨之言——“敬老院真正成了孤寡老人的疗养院” 1990年3月,石承华刚到敬老院工作,面对的到处是荒草、垃圾。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开荒种地,变废为宝。并白掏腰包1200元作为启动资金,开垦出3.8亩园地,买来优质菜种种植。他坚持每天上午带领老人到菜地锄地施肥,下午到市场跑销售。第二天清早便和老人一道分头送菜上门。几个月后,  相似文献   

2.
地处永新县北端的芦溪乡光荣敬老院,传出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在该敬老院养育了14年的社会孤儿肖先华,考取了吉安师专中文系,成为全县敬老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大学生。肖先华6岁时便成了孤儿,村委干部把他送进芦溪乡光荣敬老院。从此年幼的他,朝朝暮暮和鳏寡老人泡在一起。肖先华年满8岁便被敬老院送进了学校,接送他的“父母”是敬老院院长——唐志明。  相似文献   

3.
吴光兵 《社会福利》2009,(11):63-63
实行管理垂直化、经费保障化,实现管理层次升级。整合资源,由原来全县16所农村敬老院整合为6所中心敬老院,由县民政局直接领导。民政局救灾救济股为中心敬老院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其日常管理,涉及到敬老院建设、发展等事项由县民政局统筹考虑、统筹安排、统一规划。所有经费全部列人县财政预算,由县民政局直接划拨,并由县会计中心委派会计统一做账,实行县级报账制,使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切实保障了五保老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我叫曹友碧,今年35岁,是原三元乡石峡村人。1994年从四川畜牧学院毕业,分配到原三正镇畜牧站,当上了一名畜牧兽医干部。1997年,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三正镇成立了敬老院。镇里的领导找我谈话,让我担任敬老院的院长。那时,我真的是百感交集。一方面,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和鼓励,组织没有忘记我;另一方面,我一个刚成家的女孩子,要和一群大我几十岁、相当于爷爷奶奶级别的老人朝夕相处,自己能行吗?知道我要去敬老院工作,身边很多人都劝我,说你一个大学生,去给一群老人端屎端尿,下贱呀!凭你  相似文献   

5.
“敬老院”这本属于老人的字眼,却被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唐志明爱上了。1987年,32岁的唐志明主动辞去村委主任职务,当上了永新县芦溪乡光荣敬老院院长。更使许多入摇头不解的还有,就在他决心扎进敬老院的当儿,父亲要老同事出面,把他安排到安福大光山煤矿当正式工人,出于家庭压力,他只到矿上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敬老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改善敬老院老人的生活质量,从2002年8月开始,江西省定南县撤消全县7个乡镇敬老院,成立县级社会敬老院,将全县乡镇社会敬老院供养人员全部集中到县社会敬老院进行统一供养。通过半年多的运作,院内老人的精神状态、生活质量等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7.
1985年秋天,袁金生服从组织安排担任江西省乐安县增田敬老院院长。2003年夏天,他又被调到县光荣院担任院长。二十年中,他任劳任怨,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默默地奉献给了敬老事业,用自己的无数汗水换来了敬老院、光荣院的喜人变化,用自己的一腔赤诚赢得了老人们的厂泛称颂,被评为全省优秀敬老院院长。贴心的亲人谁都知道,敬老院、光荣院的院民都是七老八十的老人,哪个都体弱多病。袁金生不嫌弃他们,在他们面前不但没有半点院长的架子,反而像儿女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充满孝心和爱心。哪个老人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总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哪个老人病了,他比自己病了还着急,或去帮老人买药,或去请医生来诊治,或直接送老人去医院治疗,直到老人病愈,才会把心放下。平时  相似文献   

8.
她叫李殿荣,女,今年68岁,现任山东省沾化县富国街道敬老院院长.目前,她已在敬老院工作了30个年头,先后送走了203位老人.现在她与敬老院的76位孤寡老人相伴.李殿荣的事迹曾受到国家、省、市、县级多项表彰奖励,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一辈子照顾好孤寡老人,我感到幸福" 1983年,李殿荣到沾化县原富国镇敬老院担任院长,她当时是原沾化县富国镇小太平村党支部书记,赤脚医生.当时的选择很艰难:女儿15岁,儿子13岁,婆婆精神失常,公公患高血压,家庭需要她.让李殿荣最终坚持长期在敬老院工作的是,她有执着的奉献精神,她要为社会奉献爱心,要给每一位朝夕相处的孤寡老人养老送终.她说:"这一辈子照顾孤寡老人,我感到幸福".  相似文献   

9.
市民政局特意派大发面包车到这个偏僻旮旯里来接老院长,车就停在山脚下敬老院围墙内的草坪里。老人们簇拥着老院长,老院长弓着微驼的腰背,那张腊黄皱得如蚯蚓爬行的脸庞,强挤出几丝笑容,嘴里却像往常一样乐哈哈的。两天前,老院长抽空回了趟城里的小家,返回敬老院这个大家后,他对老人们说,他在敬老院这  相似文献   

10.
江西资溪县石峡乡是个距县城40公里的偏远山乡。该乡新建的敬老院有20名优抚对象和五保老人居住。县武警中队主动与条件相对较差在大山深处的石峡乡敬老院结对帮扶。2009年12月23日,县武警中队带着20多床新棉被和理发工具到该乡敬老院为老人发送新棉被,帮助老人理发,做卫生,  相似文献   

11.
今年,安徽省旌德县将投人380万元,分别在版书、孙村、三溪和蔡家桥等乡镇新建或改建敬老院,新增床位140张。2013年,该县还将进一步加大敬老院建设力度,计划投人680万元,在旌阳、兴隆、庙首和俞村等乡镇通过新建或改建,新增床位240张。届时,该县敬老院床位总数可达716张,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和供养水平也将大大提高,真正实现五保老人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12.
时讯快递     
通化市加大敬老院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五保老人生活水平 2004年,吉林省通化市加大了对敬老院的建设力度,1至9月共投入856万元,新建敬老院18所,先后对47所敬老院进行了翻新改造,使敬老院的院容院貌焕然一新。 目前,通化市大多数敬老院已初步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服务业、加工业并举发展的新格局,有36所敬老院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以上,从而使五保老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通化市  相似文献   

13.
2015年4月10日,河南省新乡市民政局组织市老年学学会、爱心企业、社会志愿服务团队等志愿服务者一行30余人,走入获嘉县照镜乡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受到了敬老院全体院民的热烈欢迎.志愿者们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剪头洗脚、整理衣被、打扫卫生忙得不亦乐乎,医学老专家、老教授为老人进行义诊,开展心理疏导;爱心企业给老人送来了衣物、大米等生活用品.  相似文献   

14.
乐耆项目组主要负责敬老院。2006年8月份项目组14名社工进入敬老院。刚开始受到很多阻力,很多是院方的不认同。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经过和院方的磨合,并向老人、护理员介绍专业后,他们逐步接受。社工开展的大型活动、小组活动.得到院方和老人的认可,有老人说:“这是你们社工来了,我们最开心最满意的一次活动。”当前又到年底签合同的时候了,原来院方都很拒绝,现在所有的院长都愿意和我们签合同。  相似文献   

15.
9月23日,江西省泰和县上模乡敬老院72岁的郭春秀老人拿着"院民手册"向笔者晒起了她今年8月的劳动所得:杂分计37.4分、金额7.5元,小猪落栏9头计54分、金额54元,养猪计50分、金额50元,合计111.50元。上模乡敬老院坐落在当地笔架山下,环境优美。如  相似文献   

16.
社会福利     
江苏省沭阳县湖东镇敬老院依据自身条件,努力兴办经济实体,走“以副补院、以厂养院”的路子,不断改善办院条件,提高五保老人生活标准。近年来,该敬老院每年仅发展养殖业一项就增加收入5万多元。他们还抓好院内10多亩  相似文献   

17.
高彬 《社会福利》2008,(3):52-52
自2005年实施敬老院改建、扩建和新建工程以来,平阴县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对7个乡镇敬老院进行了改建、扩建和新建。平阴镇敬老院为楼房式,投资大、标准高、功能全,在山东省属一流;东阿镇敬老院有楼房、有平房,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合理安排居住;洪范池镇敬老院从偏远的山村迁移到风景秀丽的洪范风景区,  相似文献   

18.
王华珍 《社会福利》2011,(12):61-61
2011年,夏津县投资3500万元对14处敬老院进行提档升级,其中,新建敬老院9处,改扩建5处,总建筑面积达16090平方米,增加床位350个。这是夏津民政历年来资金投入最多、建设面最广、工作力度最大的一次集中项目建设。敬老院提档升级后,新盛店镇、雷集镇、香赵庄乡等敬老院达到了全市一流的标准,进一步提升了五保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9.
有谁会信这是一所村办敬老院?四合院式青砖瓦房掩映在茫茫林海之中,宽阔的庭院内绿荫蔽日,鸡鸭成群,周围是50亩茶山,150亩成林山地,15亩果园。然而,这确实是所村办敬老院,院长周桃根,这位在旧让会饱尝饥寒与困苦的老共产党员,对鳏寡老人有着特殊的情感。当年,他主动退出村主任之职,背着铺盖,扛着锄头,来到村后的黄土山岗安营扎寨,开荒整地。建成3排共计10余间住房的青砖平房。为五保老人筑起了安乐窝,用自己火热的爱心温暖着一块块孤寂干枯的心田,使一颗颗饱经伤痛的心灵再度燃起生命的篝火。  相似文献   

20.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她只是在平凡的敬老院长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八年来,她始终把敬老院当作自己的家,像辛勤的蜜蜂一样为老人们的生活起居忙碌着。她就是被江西省赣州市授予"赣州市十佳敬老好儿女"的龙南县武当中心敬老院院长唐礼珍。"她比亲‘女儿’还亲啊"近日,笔者来到龙南县武当中心敬老院,但见整个院落干净有序,绿树葱茏,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石凳上看报、聊天,随行的县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