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万宏 《民族学刊》2017,8(4):35-38,105-107
藏族网民对数字图片、视频、歌曲、影视、游戏和小说等网络文化的喜好使得他们形成了网络文化的使用习惯、特点以及强烈的网络文化认同感.藏族网民在网络文化载体手机化趋势和网络文化消费娱乐化倾向与其他民族的网民保持着一致性.但在网络文化认同上则表现为更加喜欢选择藏族网络文化产品;更加积极参与到对涉藏网络文化传播内容、方式的肯定、批评和建议中;更加倾向于由藏人自己主导、创作的网络文化作品;强烈希望涉藏网络文化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对藏族文化习俗的理解和尊重.网络为藏族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更重要的是在藏族网民心中逐步建立起了网络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
周毛卡 《民族学刊》2020,11(5):74-83, 148-149
本文围绕国内外学界对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工程的讨论,按年代顺序对上个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藏族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及游牧社会文化研究的主要著述进行了梳理、述评和比较。文章认为,老一辈研究者对藏族游牧地区社会文化的论著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极具开拓意义。最近十几年来的论著则主要围绕“草场承包”“生态移民”“牧民定居”等政策,实施以来的相关牧民社会文化变迁等,在论文数量和研究范围方面有了大幅的提高,研究人员俱增,但专门著作与反思性文章相对缺乏。就“牧民定居”研究来说,由于受调研地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和调查者自身语言、时间、刻板印象等主观因素的限制,很多研究未能深入。因而进一步指出,要做好“牧民定居”研究就必须了解和结合整个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的社会文化,并进行长时期的参与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3.
雷巍 《西藏研究》2009,(3):116-120
藏族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传统体育,并在民族文化魅力驱使下形成藏民族单元体育.藏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变异、变通和涵化发展.文章通过地理环境、综合性、针对性三个方面阐述了藏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4.
《尘埃落定》作为一部集浪漫、写实为一体的长篇历史小说,应用了独特的写作技巧和叙述方式让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印象。细细揣摩这部作品,发现因为受到作者本身民族的影响,彰显出浓厚的藏族风情,不管是作品独特的叙述方式,还是作品的语言以及内在主旨,随处可见藏族简单朴素的生存哲学与独特的审美。《尘埃落定》不仅仅是作者阿莱在小说叙述方式与技巧方面的一次勇敢尝试与创新,同时也是展现民族美的代表作。本文便基于民族审美文化的视角对该作品的审美特色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西方对于西藏的媒体建构呈现出诸多"刻板印象".文章从西方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切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刻板印象"和"集体误读"的文化主因;并分析了西方媒体对藏报道中使用的"他者化"新闻框架.最后,就西藏如何通过改善传播手段重塑其对外形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尘埃落定》是阿来以藏族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将藏民族的历史文化与雪域高原的神秘相结合,表现出神秘的高原色彩.并于2000年度获得茅盾文学奖.小说对嘉绒藏族的历史再现,凸显了作为藏族作家独特的身份背景.藏民族赋予阿来的民族文化心理机制潜移默化地转化为作品的风格.本文试从典型人物设置、民族文化心理的坍塌、作家原生情感表现三个方面试图说明作品的创作风格是作家民族"原生情感"的外化.  相似文献   

7.
《尘埃落定》是阿来以藏族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将藏民族的历史文化与雪域高原的神秘相结合,表现出神秘的高原色彩。并于2000年度获得茅盾文学奖。小说对嘉绒藏族的历史再现,凸显了作为藏族作家独特的身份背景。藏民族赋予阿来的民族文化心理机制潜移默化地转化为作品的风格。本文试从典型人物设置、民族文化心理的坍塌、作家原生情感表现三个方面试图说明作品的创作风格是作家民族"原生情感"的外化。  相似文献   

8.
再论藏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大量的文化现象就藏族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和地域性特征作了介绍分析,认为藏族传统文化的开放性是藏民族与异族长期交往的产物,而地域性则受到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2014,(1):80-80
这部带有浓郁康巴文化色彩的作品,可谓其有典范的意义——它没有用书写藏族题材时常见的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也不是新中国初期藏旗文学中的风情展示,且越过了“藏族新小说”的技术创新探索.而是回归到朴素清新而又别具意蕴的本土风格,可以视之为数十年来藏族题材小说经历主导性话语和西方风潮洗礼后沉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我是藏族人,迄今最大的梦想,就是拍出纯粹的藏族电影,关注最普通的那一个群体,然后完整地艺术地再现。不需要刻意地虚构、创造什么东西,不像以前写小说,我必须把自己藏在镜头后面很远的地方。”——万玛才旦一部纯藏语的原生电影一部华语电影中少有的“纯净”的藏族电影一部表现了日常的、精神性的、令人心生感动的藏族电影《静静的嘛呢石》因此获奖!2005年11月12日晚,海南三亚。竞争200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的导演,强手如林,进入提名的导演只有三位,他们是大名鼎鼎的顾长卫、小有名气的刘浩,还有一位谁都不知道他来历的万玛…  相似文献   

11.
刘新慧 《民族学刊》2014,5(4):19-23,109-111
从西方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切入,分析西方对于中国西藏的媒体建构中几成常态的诸多"刻板印象"可以发现,造成这种"集体误读"的文化主因包括"香格里拉情节"之下的东方主义心态、媒体建构下的西方社会"西藏观"和西方对西藏宗教的单方面臆想。西方媒体中的西藏形象既是西藏部分现实的写照,更是西方文化欲望的投影,折射出强烈的东方主义心态。面对此种情形,只有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投身全球化的进程,用国际化的手段和方式传递自己的声音,才能实现西藏对外形象的重塑。  相似文献   

12.
“邦达昌”在康定设立商号后的第二次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邦达昌"是较早开始经营中国西藏与英印贸易的藏族大商家之一,西藏地方政府把出口英印的西藏羊毛列为专卖商品,"邦达昌"家族成为当时西藏地方政府经营羊毛的代理商。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邦达昌"开始转向中国内地与西藏之间的贸易,并于1940年由邦达.多吉在康定设立了"邦达昌"商号,原来的中国西藏与英印贸易扩大到中国西藏、内地、英印三地,使"邦达昌"的经营规模比原来大了很多。而且,最重要的是"邦达昌"为汉、藏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经济联系,从而促使汉、藏之间政治、文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并充当战略性先导,在客观上为后来顺利和平解放西藏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此段历史对于"邦达昌"来讲是第二次复兴。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期间,西藏经济延续了"十五"以来的跨越式发展势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已初步形成了中、东、西三个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西藏的经济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水平不高、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困难和挑战,这也是"十二五"时期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李超  杨慧 《西藏研究》2021,(1):46-55
伴随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先后被正式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开始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运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对2000-2018年西藏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分解,并与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和主要民族地区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结论表明,西藏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前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转型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呈现出“√”型的缓慢回升态势,但总体上仍然处于低位区间波动徘徊,相对滞后于全国和主要民族地区平均水平。因此,未来西藏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迫切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改革措施,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投入拉动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转变。  相似文献   

15.
在西藏当代史上,民主改革时期的历史非常短暂,然而就在这一时期西藏的音乐创作却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出现了众多颇具影响力的音乐作品。文章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紧紧围绕西藏当代音乐事业的自身发展实际,以当代音乐事业中的翔实资料为其研究基础,对西藏民主改革时期的音乐创作进行客观分析和理论研究,试图揭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基本面貌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英国以仅承认名义上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和事实上视西藏为“独立国”作为策动西藏独立的策略,持续近50年,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主权.清朝、中华民国历届中央政府始终坚决反对英国的“宗主权”谬论.中荚交涉西藏“宗主权”的实质是维护中国主权与制造独立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择民国时期出版的五本《西藏问题》著作,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梳理五位作者对"西藏"这一概念的理解。研究发现:首先,这些著作均力图从名称上确立"西藏"与"卫藏"的对应关系,将"安多"和"康"排除在"西藏"概念之外;其次,从行政沿革上强调清雍正以后安多、东部康区归内地行省管辖的事实,借以证明"安多"与"康"已不属于西藏;再次,从传统人文地理角度将康藏分界处的丹达山,或从改土归流的角度把赵尔丰曾到达的江达作为西藏与西康的交界点。  相似文献   

18.
马成俊 《西北民族研究》2012,(2):198-206,82
在撒拉族与藏族的交往关系中,有"许乎"、"奥西"、"夏尼"和"达尼希"四个表示两族关系的词,其中",许乎"与"达尼希"是最常用的。"许乎"是藏语,意即朋友;"达尼希"是撒拉语,意即"认识的人"或"熟人",也可以引申为朋友。两者是甘青边界循化县撒拉族与藏族之间经常用以表示相互关系的称谓。在这里,撒藏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家庭之间有经常性的来往,他们互通有无,互相提供方便,在长期的交往中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但是,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戈登的族群关系变量,尤其是族际通婚率来衡量撒拉族与藏族两个民族的关系紧密程度,是行不通的。本文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经常性的观察,认为族际关系的好坏不能只通过有无族际通婚现象或族际通婚率的高低去衡量,至少这个衡量指标在循化县的个案中是没有解释力的。  相似文献   

19.
多弥史钩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弥 ,为隋唐时期汉文文献史籍记载的西北民族之一。《新唐书·西域传下》记其为西羌 ,滨犁牛河 (今青海通天河 ) ,“役属吐蕃 ,号难磨 (Nam mo)”。本文据此 ,认为“难磨”即藏文文献中所记之“南”(Nam)国或南部族 ,源于汉代以来西羌中的“卑”等羌 (以上前人均有论述 )。南部族在古藏文文献中往往与吐蕃原始六族中的“董”(sDong)族联系在一起 ,故多弥可还原为“董弥”(sDongmi,即董人之意 )。此名可能为其他族人对其的称呼 ,“南”为吐蕃人对其的称呼。另外 ,吐蕃征服“南国” ,约在唐贞观六年至显庆元年 ( 63 2— 65 6)之间。后为吐蕃“四方面王”之一 (《贤者喜宴》)、与吐蕃赞普通婚和结盟的大家族那囊氏 (sNa nam)应为南部族首领或大家族之一。唐安史之乱后 ,吐蕃曾征调南部至西域一带防戍 ,故 2 0世纪以来新疆出土的藏文简牍中有“南茹”、“南茹巴”的记载。唐末至五代 ,汉藏文书所记之“南山”、“南波”等 ,其中杂有“南”部族 ,故其所以得名 ,除因其居地在“南山”(今祁连山 )外 ,还有其民族构成中有“南”部族的缘故。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资金绝对规模、相对规模、资金结构三个方面系统考察了西藏农牧业补贴的现状,进而利用基于向量自回归的多元协整方法,求解了西藏农牧业补贴和农牧业经济产出的长期均衡、短期动态波动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西藏农牧业补贴对整个自治区农牧业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但是西藏农牧业补贴也存在着相对规模不断缩小、补贴资金结构不尽合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等问题.依据这些分析,基于新时期的发展战略,文章最后提出了关于补贴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