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奴隶占有制的社会里,作为生产工作者的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奴隶主的财产,可以被奴隶主当成牲畜来任意买卖赠送和屠杀。奴隶主阶级靠着手里的国家机器对奴隶进行残酷的榨取和镇压。作为奴隶占有制的法律是奴隶主阶级意志的反映,因之奴隶法的主要特征就是在严格保护对奴隶的占有权来巩固奴隶所有制的社会秩序。在奴隶制的残酷压迫下,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是极尖  相似文献   

2.
希波战争爆发后,迅速转移了雅典内部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雅典海战的胜利,一方面削弱了贵族所依赖的陆军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提高了在海军中服役的第四等级公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使民主力量得以壮大。战争后期雅典霸权的建立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则保障了民主制度的有效实施。因此,希波战争及希腊方面的胜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3.
从战国到秦统一,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确立时期。在这社会大变动的时代里,没落的奴隶制继续土崩瓦解,新兴的封建制获得节节胜利,阶级斗争的惊涛骇浪此伏彼起,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儒家和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之间的斗争,也在各个领域广泛、深入地展开。这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复井田”和“废井田”之争,在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分封制”和“郡县  相似文献   

4.
荀况     
荀况(约公元前三一三年——前二三八年),又称荀卿或孙卿,赵国人。是战国末期在破儒立法的斗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法家代表人物,也是先秦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战国末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旧的奴隶制已土崩瓦解,各诸侯国封建的生产关系已基本建立。有些国家,特别是秦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向奴隶主贵族阶级展开了夺权斗争(变法),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严重地打击了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势力。即将灭亡的奴隶主阶级进行了猖狂的反扑,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十分激烈。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猖狂反扑的代表人物就是孟轲。荀况的一生就  相似文献   

5.
试论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西周春秋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社会的统治阶级,宗法贵族所掌握和支配的经济(以下简称贵族经济)是构成奴隶制经济的主要成分。象古典奴隶制下的那种由一般自由民上升而来的平民奴隶主以及与贵族经济相  相似文献   

6.
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由孔丘所创始的儒家学派,是一个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维护西周奴隶社会制度的反动学派。他们拚命反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一切革新措施,顽固地主张复古,主张遵从文武周公之道,以保持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统治。儒家维护奴隶制,也表现在剥夺女权的问题上。他们的反动主张,对于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流毒既广且深。他们的贵男贱女、重男轻女的观点,摧残和害死了无数无辜的妇女,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今天,当我们进行上层建筑领域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社会主义革命时,必须予以彻底的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7.
初探商代后期的监察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探商代后期的监察制度聂玉海监察制度是国家机构进行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充分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毫无疑问,它是随着国家产生而形成的。商代已进入奴隶制社会,建立了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的国家机构,其中包括监察制度。但商代又是处在奴隶制社会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一、马克思主义民主观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具有强烈的阶级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民主制的产生和发展看,它本身就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在原始社会里,没有阶级,没有国家,也没有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后来,随着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现,民主制作为专制制度的对立物也在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平民同贵族之间的斗争。产生了奴隶社会的奴隶主  相似文献   

9.
李悝变法     
李悝(约前四五五年至前三九五年),魏国人,是战国初年实行法治的政治家,是战国前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战国初期是春秋以来社会继续急剧变革的时代。奴隶起义和平民的反抗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统治,加速了腐朽没落的奴隶制的灭亡。一些诸侯国逐步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新兴地主阶级起来夺取奴隶主贵族的权,建立了新的封建国家。公元前四○三年,晋国的大夫魏、赵、韩三家瓜分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统治下的晋国,建立了魏、赵、韩三个新国家,揭开了战国时期封建夺权的序幕。三家分晋之后,魏国虽然实现了封建夺权,但旧制度还远远没有彻底摧毁,奴隶制复辟势力十分顽固,复辟与反复辟,前进与倒退的斗争依然十分激烈。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复辟势力,魏文侯在执政的前期,积极进取,力图革  相似文献   

10.
关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世之学者往往有见其同,而忽视其异。事实上,老庄思想原是通而不一的。本文拟就其异同离合之处分成若干条目,逐一加以辨析。 一、出发点:老子出于“治国”;庄子本于“治身” 中国古代学者之为学,其大旨皆不出修身治国的范围。老、庄亦然。作为思想家,老、庄都是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这一共同的阶级属性,规定了其为学总方向必与奴隶主贵族利益保持一致。然而,老、庄毕竟生当于不同时代:老子乃处于奴隶制正在崩毁瓦解、封建制尚在孕育之中的春秋末年,庄子则处在封建制既经确立,奴隶制已被摧毁的战国中期;这不同的历史条件,又决定了他们各有其特殊的个人志趣:老子从其阶级利益出发,尚力图挽救摇摇欲坠的旧制度,因而犹不失其治国平天下之壮心;而庄子则为时局所限,其欲求恢复“天堂”而不能,绝望之余,遂由关心其阶级的命运,转而顾念其个人的命运了。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其为学的思想出发点是如此不同:  相似文献   

11.
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处在由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社会大变动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积极主张变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公元前三六一年,他从魏国到了秦国,受到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进行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变法运动。这时,秦国正处于新旧社会变革的关鍵时刻,新兴地主阶級和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商鞅变法是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加速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和没落奴隶主阶级的灭亡,对正在崩潰中的奴隶制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因此,秦国的没落奴隶主阶級对这场变法,必然进行拼死的  相似文献   

12.
浅谈古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希腊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文艺复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它的文化成就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文学、艺术及哲学思想等领域达到了古代社会的最高峰,有人要问:在距今两千多年的古代,他们何以能创造这样先进的文化?原因何在?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奴隶制度是古希腊文化赖以发展的基础古代希腊,从总的地理范围来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以及爱奥尼亚群岛.在这一地方,早在爱琴文明时代,也就是公元前二十到十二世纪,就已出现早期的奴隶制城邦,比较典型的就是克里特和麦锡尼,虽然在荷马时代(公元前十一到前九世纪)由于多利安人的南下,原来的奴隶制城邦曾一度衰落,但多利安人的征服也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后果——希腊各部落原始公社制的进一步解体,奴隶制城邦的普遍形成.这时产生了众多的奴隶制城邦,共有二百多个,其中重要的有底比斯、达尔斐、米利都、爱尔非斯、雅典、斯巴达、科林斯、麦加拉等.这些城邦再加上后来的殖民城邦共同构成了古希腊的政治版图.古希腊先进的文化也正是由这些奴隶制城邦共同创造的,其中尤以雅典的贡献最大.在奴隶社会中,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掌握着国家机器,他们不仅完全占有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直接生产者  相似文献   

13.
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是不同的概念什么是社会的基本矛盾?那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在阶级社会,就表现为基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奴隶社会中奴隶与奴隶主,封建社会中农民与地主,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存在于经济、政治、思想三大领域。在稍为发达的社会中,矛盾都是复杂的。除了基本对立的阶级的矛盾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矛盾。有时候,一些非基本对立的矛盾,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例如西汉时的七国之乱,西晋时的八王之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同盟国与协约国,也会成为社会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梭伦改革前,血统原则是判断雅典人社会政治地位的唯一标准。贵族垄断国家权力,拥有政治经济特权;平民经济上遭受剥削,政治上无权。贵族和平民矛盾尖锐,因而引发社会冲突。梭伦临危受命,担当改革重任,确立了"以财富决定社会政治地位的原则",打破了血统原则,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力量,提高了平民,尤其是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政治地位,为雅典建立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这一政治原则不仅奠定了私有财产的法理依据,而且调动了公民创造财富的热情,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后世欧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梭伦改革与克利斯提尼改革可算是雅典民主政治进程中最重要的两次改革,梭伦打破了以往政权由少数贵族控制的贵族寡头政治,使得平民阶层有机会参与政治,但是他的改革带有明显的保守性和局限性.而克利斯提尼改革则在方方面面具有很大的彻底性,他的改革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因此,对于梭伦、克利斯提尼二人所领导的改革差异之研究,可使我们更好的理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及其历程.  相似文献   

16.
“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是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概念.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使用。我们知道,在不同的对抗性的阶级社会中,都存在着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所产生,表现着该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的两个基本阶级。在基本阶级之外,通常还存在着非基本阶级。基本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构成了该社会阶级斗争的主要方面。但是,不同历史时期的阶级斗争,又是非常复杂的,有时几个基本阶级之间的斗争交错在一起,使本来是利益根本对立的两个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服从了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主要矛盾和斗争,使两个以上的基本阶级同属人民的范围。例如,在我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不仅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了统一战线,也曾和亲英美派大资产阶级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建立过统一战线。这时,在共同抗日的条件下,抗日的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因他们之间的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221年),是我国历史上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当时奴隶制生产关系开始土崩瓦解,封建制生产关系正在孕育成长。奴隶的起义和“国人”的暴动,致命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权,严重地动摇了奴隶主的统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它是在产生了私有财产和阶级以后才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为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我国古代大约在父系氏族社会晚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于是就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阶级,部落之间也随之不断发生战争以争夺财富和劳力。这时,氏族组织解体,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公社便逐步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制所代替。史书所谓“禹传子不传贤”、“家天下”,就是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崩溃,社会生产力发展时期。商业也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个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自由商人阶层。这个阶层流品复杂,既有冲破“工商食官”束缚,获得自由的“贾人”,也有从贵族、官僚、个体手工业者和庶人转化而来从事买卖活动的人们。这些成分不一的人们,组成了一个松散的没有特定阶级属性,但有自己特殊利益的自由商人阶层。他们的形成,一般都认为是在春秋中后期,他们随着生产的变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以致到了战国中期,经商逐利已成为一种社会风俗和时尚,富商大贾以及他们所拥有的财产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20.
<正> (一) 殷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学校办在宫庭里,教育为奴隶主贵族独占,只准他们的子弟入学,奴隶一概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在宫廷中担任文化职务的官吏:殷商的卜、史、巫、祝,西周的司成、乐正、执礼者、典书者等,也就是教师,要学文化只有跟他们学。学校还没有从行政机构中明显分化出来。在秋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这一变革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学在官府”局面的崩溃和各家“私学”的兴起。因为随着奴隶主阶级总头目周天子权力的旁落和公室的衰微,奴隶制的“官学”办不下去了。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有为本阶级服务的文化教育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