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杜丽燕 《求是学刊》2004,31(1):45-51
如果没有希腊文化,基督教的产生是不可想像的。基督教思想的产生得益于希腊哲学,基督教思想的系统化,同样是希腊哲学征服基督教世界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说,基督教思想是穿着宗教外衣的希腊哲学。不过,希腊哲学究竟在哪些方面为基督教做出了贡献,似乎西方哲学并没有明确的定论,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希腊文明与基督教的关系。第一,智者关于好公民的讨论和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对于好人的讨论成为基督教定位人的信仰的重要参数。第二,善的理念为基督教的上帝论提供了道德的形而上学蓝本。第三,毕达哥拉斯和新毕达哥拉斯派以及柏拉图的灵魂不灭与轮回思想,为基督教爱的理论和末世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斯多亚学派的世界主义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拓清了道路。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阐述,作者力求表明,希腊哲学是基督教思想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2.
道教与基督教尽管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但它们对和平的关注却是一致的.其和平观念的内涵是宽泛的,不仅表示国家、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和睦相处,而且还表示人与神、与他人、与内心以及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某种理想状态;包括反对战争,敬重生命,追求人、社会、自然的和谐,主张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等.道教主张取法自然以致和平,社会的太平以天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太平为出发点和依据.基督教认为和平是上帝的旨意,主张以爱和正义实现和平.  相似文献   

3.
试析《简·爱》与《藻海无边》女性文学的文化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媛媛 《学术交流》2006,(5):167-169
《简.爱》打破了以往男性宏大的叙事方式,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展示了女性的内心世界。人们在简.爱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寄予同情。但却从未对简.爱追求幸福的苦难历程上的障碍———幽禁在顶楼上的克里奥疯女人给予一丝一毫的同情。而英国当代女作家琼.里斯正是利用了夏洛蒂.勃朗特笔下这个傀儡式的人物形象,赋予她女性的叙述声音取代她原有的野兽般的咆哮,揭示了迥异于男性声音(罗切斯特先生)的叙述。两部作品,分别从女性文学的文化特质和女性叙事方式方面,揭示疯女人形象心理真实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王腾 《社科纵横》2013,(5):118-124
与基督教哲学一样,基督教道德哲学是道德哲学与基督宗教相遇的必然结果。奥古斯丁"爱"的理论是在基督教道德哲学架构下被阐明的。上帝的一切诫命都是围绕着"爱",换言之,"爱"是每条诫命之依归。在奥古斯丁思想体系中,"爱"与"秩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秩序"是"爱"的前提。奥古斯丁的"爱"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属天之爱;二是属地之爱。在严格意义上,奥古斯丁的"爱"意指"属天之爱"。因"属地之爱"纯粹爱自己而被排除在爱的情感之外。但,奥古斯丁又没有完全否定"爱自己"。在爱的秩序中,爱上帝,爱邻人,爱自己各得其所。"爱自己"和"爱邻人"以"爱上帝"为前提。奥古斯丁将不同等级的"爱"安置于以"爱上帝"为中心的秩序框架里。  相似文献   

5.
"生态学抗议"是基督教构建生态神学和生态伦理的契机.基督教生态伦理在创造教义的基础上重新解释了上帝与受造整体的关系以及自然在神学中的地位,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奠定了形而上学基础和道德基础.基督教生态伦理提出了建构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型伦理原则,为中西生态伦理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6.
黄静 《社科纵横》2001,(5):62-63
本文作者通过四个阶段分析了简@爱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性格,从现在的视角反映了女权主义.  相似文献   

7.
如何处理基督教和世界其他宗教的关系的问题在当今世界异常重要。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基督教思想本身就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经历了多次范式的转化。从传统的排他范式转向兼容范式,又从兼容范式转向多元范式和后现代范式。这种转变表明了基督教对自我认识的深化,也可以看到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关系之未来不是彼此排斥或兼容,而是互益和尊重。在此背景下,对于中国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之关系的处理,对于中国宗教和平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方基督教本位主义思想与全球多元宗教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和紧张关系,继承宗教改革思想传统的基督教哲学家希克提倡多元主义的宗教观以化解这种紧张关系.他从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中发展出"实体自身"的宗教本体论,从佛教觉悟成佛的传统中发展出主体性的多元救赎论,这两者有机的结合便构成了他的实体论的多元宗教救赎思想.这个具有新启蒙思想特色的宗教观既契合于基督教自身的改革传统,也为正在兴起的世界宗教平等对话和已签署的<全球伦理宣言>提供了一种比较全面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张惠娜 《唐都学刊》2008,24(3):27-32
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及其在全球的扩张,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处于越来越紧张的对峙关系之中.汤因比认为这种生态危机与西方的文明危机有一定的关联,而这种文明危机又与人类生活世俗化、宗教精神的衰落有关;他明确反对传统基督教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模式;并主张利用宗教中的自我克制精神来遏制人的贪欲,力图建立一种融合多种宗教优点的爱的宗教,以此来拯救人类文明,缓解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0.
舍勒:道德建构中的情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道德建构角度展开对情感的研究,是舍勒的独特视角。舍勒指出,由人类基本情感体验构成的精神气质是充满伦理价值意义的系统,爱和恨是其中两种居于主导地位的激情建构形式。舍勒确立了一种"爱感优先论"的伦理学爱之本体论,认为理想道德的建构就是爱的秩序的建构。然而,随着基督教爱的伦理观的衰微,现代人情感之爱欲向怨恨转化。怨恨成了资本主义类型人的精神实质,它导致了伦理价值的颠覆。怨恨在现代社会伦理建构中惊人地活跃,它构成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动力。受怨恨支配的现代世界道德价值观的颠倒,意味着现代文明精神的"没落"。要摆脱这种没落,必须恢复和重建基督教爱的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论爱与自由——兼论基督教的普遍之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公正和谐的共同体,必定是充满爱的社会;而一个人人之间充满爱的社会,也才可能是一个公正和谐的共同体。那么,什么是爱?在对基督教有关爱的观念进行哲学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说,爱就是不从等级体系去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而是把自己与他人从由各种优越物决定的等级体系中解放出来;这在存在论则意味着,爱就是守于自由存在而让他者自由存在。因此,真爱他人如真爱自己一样,就在于维护、尊重、扶持一个人之为自立—自主—自尊的自由存在。这种真爱不同于亲情,它可以泛施于人人而无差等,是为普世之爱;亲情则仅限于亲人之间而浓淡有别,是为亲亲私情。不违普世之爱的亲情,才是健康合理的;违背真爱的亲情必将腐蚀一切普遍正义而成为社会的瓦解器。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不仅仅是由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而且也由于"基督教"与"文化"这对范畴十分难以界定和把握.理查德·尼布尔在<基督与文化>一书中对基督和文化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基督和文化之间的五种关系类型,为深入地探讨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方法上的和思想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西政治传统存在鲜明的差异,这可以从人性论、国家论、政教关系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儒家设定的中国人是道德人和政治人,基督教设定的西方人是宗教人;儒家设定的国家是道德教化的共同体,基督教设定的国家只是管理罪恶此岸的有限工具;儒家与政治形成了亲密的合作关系,基督教则与世俗政治保持距离、予以限制和防范。上述三方面集中彰显了中西政治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建设必然要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无论我们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抵御,都需要理智地了解和全面掌握西方文化.从历史侍承、文化基础、现代情境等方面看,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根基性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基督教与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文化基因它已经完全渗透在西方文化的肌体之中,我们必须以一种开放和宽容的心态面对基督教在文化对比中的相对特点和优势,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吸收和借鉴我们所缺乏的因素,深刻发掘基督教的文化价值为完善中国文化所用.  相似文献   

15.
从实证研究看基督教与当代中国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师宁 《浙江学刊》2006,112(4):56-62
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宗教的产生方面,也体现在宗教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过程方面,同时,还体现在宗教对社会的影响方面。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基督教是一种舶来品,它与中国社会的关系,自然另有一番特色。而且,由于中国社会自身的各种因素与之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这样一种特色就越加突出。本文试从实证研究的三个方面,即北京基督教不同形式的教会组织、中国基督徒的身份认同以及基督教在中国社会道德重建方面的影响出发,来探讨基督教①与现代中国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章雪富 《浙江学刊》2005,1(5):29-34
关于自由意志和恩典的看法,西方基督教基本上秉承的是奥古斯丁主义传统,以预定论和原罪论为前提,坚持强恩典和弱自由的视野.相形之下,早期基督教的希腊传统在这个问题上的独特看法通常受忽视.它从德性教化的角度平衡自由意志与恩典之间的张力,给予"个人自由选择"以基督教信仰内的合理保护,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潮一脉相承.它又从希腊的神人和谐理论出发,强调自由与恩典之间的圆融,以及人在救赎作为中与先验性"原理"的必然关联.本文以希腊基督教的代表人物尼撒的格列高利为对象,清晰地勾勒出有别于奥古斯丁主义传统的希腊基督教人观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7.
论基督教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时期与希腊罗马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是基督教本土化的第一个范例。本文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结合这一实例,阐述作者在基督教本土化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作者指出:基督教与本土(民族或区域)文化的关系问题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基督教对其文化环境的单向适应,而应视为基督教与本土文化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只要承认基督教本身也具有文化创造力,那么,学者们对基督教与希腊罗马文化的关系、乃至与整个西方文化的关系的理解都将更加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在西方现代性形成和演进过程中作为温床和助推器,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基督教进入中国以及基督教的本土化过程,恰恰就是中国的现代性形成与展开过程.在中国的第二次启蒙或现代性重构进程中,基督教在以本土化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同时,还应立足于自身的核心功能,在协调好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在抑制工具理性和张扬价值理性尤其是在确立人的主体人格、塑造人文精神等方面有所作为,特别是作为他者在与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中开辟新的话语和思想空间,为进一步参与中国现代性架构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儒家和基督教的关系从凯逻斯意义上经历了超越论、对峙论、化解论、互补论和比较论。儒家和基督教在当代世界同样面临各种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第二轴心时代。在新的时代,儒家和基督教需要共同面对第二轴心时代所提出的挑战,惟有如此,儒家和基督教才有可能更好地发展并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地球的安宁。  相似文献   

20.
17世纪在法国形成的冉森派运动是天主教反改革运动中重要的宗教运动.在神恩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这一神学问题上,冉森派对莫里尼主义和耶稣会神学家提出了批评.这一批评延续了贯穿基督教神学思想史上的奥古斯丁主义对佩拉纠主义的批判.然而,这一批判不仅仅是基督教神学内部的对话,而且体现了冉森派对现代性的拒绝.由此,冉森派的影响超出了神学和宗教层面,推动了反绝对主义王权的政治话语的形成,在旧制度后期法国的政治运动中产生重大影响.对17世纪冉森派的神学和政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基督教和现代性的复杂关系和法国现代政治中的反宗教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