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圣经》的“义人”和《道德经》中的“圣人”分别代表着基督教传统和中国道家传统的不同原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特征.“义人”在《圣经》是信仰上帝、严格遵行上帝命令的人.而“圣人”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才能道德智慧极高的人,是“德才兼备”的人.  相似文献   

2.
周桂钿 《河北学刊》2005,25(6):44-51
董仲舒的天是多义的,一是整个宇宙,一是与地对应的上空,一是本原,一是神灵.神灵的天会与人君发生精神感应,天人感应经过一系列论证以后才确立的.董仲舒的天与<圣经>中的上帝相比,有位置、形象、说话、创造、祭祀等许多方面的不同.<圣经>中的"上帝"有很多故事情节,而"天"则没有任何故事情节,也不说话,天比上帝更抽象.上帝与天,是信仰的不同,没有优劣之别.  相似文献   

3.
人和上帝的关系是《圣经》中的一条红线,表征为人的堕落和上帝对人不懈的拯救,其间人对上帝的认识经历了从“自我为中心”到“实在为中心”的实质性的转变,从而人和上帝的关系也由疏远变为亲近。  相似文献   

4.
孔子与孟子之仁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性。孔孟之仁的相同点有三: 追求仁义道德而淡漠物质利益, 把仁视为人生的价值目标和存在意义; 释仁为仁爱、爱人, 用爱来处理人际关系; 推行德治仁政,以礼乐教化、道德引导为主要统治手段。孔孟之仁的差异性也表现为三点: 在仁的身份证明上, 孔子之仁与本体之天没有必然联系, 不具有形上属性, 孟子之天是上天赋予人的天爵, 具有天然的形上属性; 对于仁的存在状态, 孔子之仁的后天性决定了它的外在性, 孟子之人的先天性决定了它的内在性; 对于仁的践履之方, 孔孟都强调仁从家庭内部做起和孝对于仁的重要性, 但是, 孟子突出了仁的等级和家庭伦理。孔孟之仁的相同点展示了儒家独特的学术风采和一贯的理论主张, 其不同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二人的学术关系、后人的认定以及孔孟学说相差悬殊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5.
洛克财产权利的宗教伦理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克以财产自然权利为核心的道德自然法,潜含着一个基督教伦理的维度。与霍布斯不同,洛克的道德自然法概念自身就预设了上帝的绝对权威和赏罚能力;洛克对于自然财产权利的论证,有赖于他对于以亚当为代表的父权君主制的批判与对《圣经》文本的重新解读;当洛克将生命看作是上帝财产的时候,他既逻辑周延地回应了霍布斯以自我保存之自然权利为核心的世俗道德自然法的挑战,又回护了自己以财产权利为核心的宗教道德自然法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弗兰纳里·奥康纳在作品中大量借用圣经典故、传说作为工具去描写人类的内心冲突。在《帕克的后背》中,她揭示了迷惘的帕克追寻精神救赎最终皈依上帝的心路历程。帕克的精神成长历程,与《圣经》中《旧约》里的摩西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两者精神成长过程的并置,奥康纳寄厚望于帕克,正如上帝寄希望于摩西一样,希望帕克为危机之中饱受困惑与磨难的现代人找到一条精神上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一)《老子》一书是由《道》和《德》篇所组成,后世因之称为《道德经》,"道"、"德"是《老子》学说的重要范畴.但是《老子》中所谓的"道"、"德"与传统观念的道德是截然不同的,童书业在《先秦七子思想研究》中说:"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德'乃是一般所说的'道德'的反面".此语道出了老之之所谓"道"、"德"的特质.在《老子》学说中提出"天法道",因此"天之道"乃是"道"的表现,而与"天之道"相对立的,则有所谓"人之道".《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我们认为,这"人之道"就是《老子》当时"一般所说"的"道","天之道"则是它的反  相似文献   

8.
尚烨 《阴山学刊》2005,18(5):73-77
《圣经》中的伦理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有关“罪”与“爱”的阐述既体现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对现实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性本恶出发,基督教认为人具有有限性,故需时时反省、忏悔。而耶稣被钉十字架,则表达了上帝时人的无尽之爱,俗人需以上帝为榜样,以博爱之心宽恕他人之过。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李申判定“儒学是宗教”的若干论据提出质疑 ,认为孔子整理“六经”只是述而不作 ,“六经”中的上帝鬼神信仰并不是孔子及儒家的思想和行为基础 ;“六经”中《尚书》及《诗经》所涉及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人物 ,对于“天”的含义有不同理解 ,不能一概视为天命论 ,孟子和朱熹都将其中的“上帝”、“天命”阐述为人世间可观察理解的道理。将上帝鬼神作为“主宰一切、赏善罚恶”之根据的是墨家而不是儒家 ,儒家“以天为不明 ,以鬼为不神” ,对之作出否定。作者还进而论证了 :不能以是否相信上帝鬼神的存在作为区分宗教与非宗教的有效标准  相似文献   

10.
“选民”是犹太教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表示上帝与犹太人的特别亲近的关系,规定了双方的义务和责任。“选民”概念源于《圣经》中关于上帝与犹太人立约的记载,圣殿被毁之后,又得到拉比们的继承与发展。在近现代,随着犹太教内部分化为不同的派别,犹太人对“选民”一说态度各不相同。一般而论,正统派因袭旧论,改革派则或修正,或摈弃不用。  相似文献   

11.
黎馨平 《中州学刊》2007,(5):142-145
在《易传》中天人相通带有道德和理性的色彩,"生生"是天的特性,也是人的特性,落实于人就是人主体性力量的存在,牟先生指出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正面的意义",即人通过道德实践而上达不已之"天命"与《易传》的整个体系符合。但是《说卦传》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天命"的本意更接近"命运"的意味,牟先生将"至于命"界定为"道德实践无法跨越的界限",也可以说是敏锐而忠实的。进一步对比《孟子》"天命"观,其内涵既有命运、命限的意味,又有道德的内容,并且是笼统的用"命运、命限"含摄"道德之正命","天"或"天命"并非全善。综合"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两方面内容,其与"尽心知性知天"有其一致性,牟宗三先生对两者比拟自有其一定的道理。总的来说,自孔子到孟子至于《易传》,"天"的神性和不可知的因素被逐渐的削弱,人主体性的强调和自信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2.
《圣经》、《论语》的知识论,以建立在认知和价值观基础上的解释模式,从原初存在的出发,将道德作为知识论的价值核心,将知识的"真"联系价值上的"善",最终使知识化为信念。《圣经》、《论语》以不同的价值判断体系揭示了人的知性存在,主张在对"道"的人生体悟和经验中,将求知修身融于人有限的生命,最终将人的物质生命提升至精神世界,实现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梅珍生 《江汉论坛》2002,(10):58-61
《周易》损卦六三中,“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讲的是人际交往的损益行为。《彖传》中认为损之道是损下益上,而益之道是损上益下,这是将损益之道化约为君民之间的关系。如果将传统社会的君民关系推衍为一般的人己关系,损益之道,就可以看作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损益行为所构成的不同的交往模式。本文揭示了损益之道中所蕴含的六种损益模式及其所体现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4.
简朴是《圣经》叙事的一种独特模态.简明的人物、简洁的情节及简约的背景是展现此独特模态的实例.这些实例所构成的《圣经》与同为西方叙事文学源头的《荷马史诗》对峙并彰显出强烈的反差,由此形成了《圣经》叙事的魅力和神秘色彩.在这种简朴模态的叙事表象之内,可缕析出人一神、事一神和世界—神三条脉络及其交融关系.此种交融关系是非逻辑性的,它要求在贫乏而丰富、荒谬却信服之间达到相融与和谐.于是,《圣经》叙事背离了常规而创造了一种反常规的统一性.《圣经》叙事与神学信仰总是交融为一种独特的诠释学活动,它超越了感性描述和理性推演的局限性,上升到信仰皈依的无限性,从而激励了文学艺术之“可能的不可能”的精神追求,揭示了神学意蕴之“不可能的可能”的信仰本质.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16.
《文史哲》2014,(1)
希伯来《圣经》正义具有法律和道德双重内涵,是一种不同于西方政治哲学的宗教正义。《圣经》中蕴含的正义观系统,包括神的正义和人的正义两个层次,而后者又包括"因行成义"的一般原则、以《摩西十诫》为核心的律法,以及公正审判、公平交易、体恤弱者、善待异族等正义规则。与古希腊和近现代政治哲学相比较,希伯来《圣经》正义拥有超验与神圣性、综合性、泛法律性等特征,因此它对于古希腊哲学以及近现代非宗教正义论具有借鉴与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正 《殷都学刊》2012,33(4):25-30
中国哲学的开端可追溯到殷商中后期,因为人文德性已经产生,并逐渐解构着上帝宗教的思维.在《尚书·高宗肜日》篇祖己对祖庚的训诫中,人文德性的价值标准被赋予给了上帝,上帝由肆意妄为的神变成了以义与德为标准的具有人文色彩的神.而根据《尚书》中《西伯戡黎》和《微子》的记载,殷人更在商朝后期,对上帝进行了重新的定义.纣王认为在授命后就对人间不再过问,所以人可以不顾占卜的结果而肆无忌惮,这是由人自身欲望的膨胀带来的新上帝观.而以微子为代表的一批人,则认识到上帝不是血缘民族性的,而是公共的、道德的,由此,上帝宗教的解构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8.
在学界熟知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关于认识能力的考察中,他的上帝思想却透露出一种特殊方式的伦理表达,并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和现代伦理价值。他在全书的中心即先验辩证论的论述中,为了把握最高的统一整体而引出灵魂、世界、上帝。他关于上帝表述的含义:上帝是一种本体、无限、物自体;是一种产生于理性、不可避免的最高层次的先验幻相;是一种理性的理念;也是一种纯粹理性的理想。他理论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神,旨在提升人而贬抑神。康德上帝思想的现代伦理价值:充满一种折射着价值理性之光的伦理精神;深含着一种构筑精神家园之盼的道德信仰;蕴涵着一种实现人类至善之梦的真善美情怀。它从特殊的视角审视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并且打开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第二个缺口,进而追求主体精神与道德人格的完美统一。这对于急功近利于工业文明、锱铢必较于商业社会的抑郁而疲惫的"现代人"而言,不啻为一种脱胎换骨的期盼和洗心革面的警醒。  相似文献   

19.
道德与宗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道德的根据何在?此乃人生不可回避的一个严重问题。各民族的进化史上大都有一个很长的时期把道德置于宗教的基础之上,以对神的敬畏作为道德的根据。西方传统主要在“上帝”那里找道德的根据,中国传统主要在“天”(“天理”)那里找道德的根据。本文意在探讨一种“没有宗教的道德”的根据的可能性。作者认为,道德决非可有可无之事,但道德可以不需要主宰人间祸福的“上帝”或“天”作依据。作者结合中西哲学的发展历程,主张以“万物一体”作为道德的根据。人之所以必须讲道德,在于人本与人(包括万物)为一体,“民吾同胞”的道德精神源于“万物一体”。缺乏对“万物一体”的领悟从而缺乏“民胞”的道德精神的人,不是真正的人。作者强调要以对“万物一体”的崇敬之情代替“上帝”和“天”,以重振道德的权威性,让我们的民族把讲道德、尊重道德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本要义。  相似文献   

20.
据统计,自1814年到1949年间,英国、美国、苏格兰三家圣经公会和中华圣经公会在中国销售各种《圣经》约三亿册,其中大部分是单行本。其阅读者既有基督徒,也有非基督徒。近代中国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人是如何理解《圣经》的呢?过去对这一问题研究甚少。笔者认为,按照对待《圣经》的态度可分为三类人群,即信奉者、虽不信奉但也不排斥者、坚决排斥者。除了基督徒将《圣经》视作信仰的准则外,非基督徒的一般民众对《圣经》的理解可分为四类,即将《圣经》视作异端邪说;将《圣经》的教训作为革命指南;将《圣经》作为丰富中国语言文学的范本;将《圣经》作为汲取人道主义的源泉。本文主要从非宗教信仰的角度探讨中国人对《圣经》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