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顾茅庐”的故事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千古美谈。正是有了这“三顾”,才有了蜀汉政权,并直接促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刘备求贤的精神和用人的胆识令人赞叹不已。可为什么蜀国在三国之中却最先灭亡呢?究其根源,又恰恰是因为刘备入川后在用人上的狭隘性与其“三顾茅庐”时判若两人,所谓“豫州入蜀,荆楚人贵”,益州人才不能为其所用,致使孔明虽六出祁山,终难酬一统天下之壮志。三国时代人才济济,群星璀璨。三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最能够延揽并正确使用人才,谁就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和你死我活的较量中赢得优势,夺取成…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用人思想中,破格用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荀子的“贤能不待次而举”到曹操的“惟才是举”,到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从商汤于众举伊尹到武丁破格用傅说,到刘邦重用韩信,到刘备三顾茅庐,古代文献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也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3.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个诸葛孔明为他鼎定天下,并为托孤之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早已传为用人的佳话。然而,有人说,这毕竟只是《三国演义》的胡诌,不是真的。古往今来的现实生活中不会这么麻烦.领导要想用个人,叫他来就是了,叫不来,“绑来见我”就是了。  相似文献   

4.
三国时期,各路豪杰群雄并起,形形色色、个性鲜明、风格各异的人才纷纷登场,于是,如何吸引和使用人才成了魏、蜀、吴三国治国强军、谋求统一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一切制度中最根本的是用人制度。诸葛亮、曹操、刘备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各有侧重,同时,不同的用人风格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关于"三顾茅庐"的自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还是易中天先生依据《三国志》《魏略》《九州春秋》等史书记载所推测的"先有登门自荐,后有三顾茅庐"的说法,抑或是罗贯中先生《三国演义》里关于"三顾茅庐"的详尽描述,都肯定"三顾茅庐"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三顾茅庐"已被人们定义为重用人才、礼贤下士的千古经典。但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为了赢得领导者信任而进行的政治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刘备为了凸显领导艺术、集聚人才而精心准备的一场大戏。二者的博弈,才是"三顾茅庐"背后的真相。下面,笔者逐一分析之。  相似文献   

6.
三国时期,曹操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和以权术相驭的用人方法,使其阵营出现了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的情况;刘备知人善任以及注重情义、以情留人的用人艺术,使其在政治、军事、经济基业最弱和人才来源短缺的情况下建立了蜀汉政权;孙权虚心纳谏、厚相结纳、充分信任的用人之道,使吴国成为三国中实际存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三人的成就说明,用人之道便是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求才爱才的故事脍炙人口,比比皆是:萧何月下追韩信、曹操赤足迎许攸、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求才爱才的目的是用才,因此,研究如何用人以及用人背后的规律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毫无疑问,曹操、刘备、孙权是三国时期的领军人物。在群雄逐鹿的历史进程中,三人成为英雄中的英雄。天下众多的人才,先后归于三人麾下。清代史学家赵翼说,三国之主用人各有不同: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廿二史札记》卷七)赵翼之论深得历史真谛,但未能探讨曹、刘、孙用  相似文献   

9.
重读《三国》,颇有新得。曹操、刘备、孙权三雄性格各有缺陷,却为何无一例外地成功了呢芽然而只要略知三国的人,都不难从这三位杰出的领导者身上发现一个共同点:思贤若渴,极其重视和爱惜人才。他们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此。曹操之爱才自不殆言: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徐晃、张颌“暗中称奇”;见贾诩“对答如流,甚爱之”;见许攸“不及鞋履,跣足相迎”。至于曹操礼遇关公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由此他才能打造三国中最强大的人才阵营。刘备尊贤识人更是有名。他独具慧眼于市井中挑中了关羽、张飞,于深山里访得了旷世奇才诸葛亮。…  相似文献   

10.
《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其谋划的整体战略构想。当诸葛亮在隆中草堂面见三顾草庐的刘备,从当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出发,为刘备量身定做的战略构想和实施要点和盘托出,这就是诸葛亮为帮助刘备建功立业的《隆中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战略思想与我们现在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基本一致,研究《隆中对》对现在的企业进行有效的战略管理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企业应如何选才用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有成就的企业家讲过:"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振兴民族工业,拼的是人才,市场竞争的实质也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用好人才,谁就拥有明天."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过程中,企业要想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能不认真考虑选才与用人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屡建奇功。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帮助后主刘禅治理蜀国,殚精竭虑,事必躬亲,以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  相似文献   

13.
刘备身为三国里面的重要人物之一,建立了蜀国,与吴国、魏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与曹操和孙权相比较,他既没有“金融资本”,也没有“一城一域”,个人能力比不上曹孙二人,在谋略及学识上更是不及他们。但刘备为人忠厚、仗义、好交朋友,更擅长于“人力资本”运营投资,这正是他成功的关键所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朱家田 《科学咨询》2007,(14):57-57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必然是教育的竞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对此,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探索创新,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更多高素质人才。所谓高素质人才,就是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刘备和曹操、孙权不同。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已占据中原,孙权也拥有江东,刘备则"众寡无立锥之地"。如果不是刘备在用人方面有较好的表现,恐怕是难以成就三分基业的。可以说,刘备是以公正为先、公平为本、巧妙平衡赢得蜀汉天下的。一、知人善任,公正为先刘备深知,要想求得人才,不仅要礼贤下士,更要知人善任,把人才摆在合适的位置,让人才有归属感,唯有如此,才能招来更多的人才。这既在客观上实现了公正,也能确保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可以说,公正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关羽是三国时代蜀汉武将,字云长,助刘备有功,后世立关帝庙奉其为武神、商神。关羽作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偶像而祭拜供奉,谁都知道且能够理解。但为什么商人要供奉关羽,其真正的意义何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论对此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7.
领导论丛     
正有一种爱才,叫与时偕行尹宝平从古到今,求贤若渴、爱才若宝的典故一直传颂。萧何月夜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都是流传后世的爱才美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十分重视人才工作,出台了一系列育才、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好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人才工作提到了更高更重要的位置。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安排部署,把人才工作  相似文献   

18.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在现代企业中,为"挖"来合适人才,企业往往也不惜重金,"揽才"一直就是人才市场的主旋律。但是,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更多的企业开始把重心转移到人才的自我培养上,同时新的培育模式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草庐一场戏多少年来脍炙人口。刘备求贤若渴,诸葛亮坐而待价,成为尊重人才的典范。不过,三顾茅庐其实是刘备与诸葛亮两位智者相互试探、了解的较量结果,这也许是粗心的读者想不到的。 就《三国演义》的情节安排看,刘备迫切需要一位军师。他手下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勇将,  相似文献   

20.
医院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专业人才的汇聚,才是成功的关键。如何留住顶尖人才,靠的是管理者优异的寻才策略与用人能力。在建立全面薪酬体系的基础上,培训职工,针对不同情况,量身定做、合理制定职业计划,并进行情商训练,制定富有“人性化”的“管理方案”。由此不断发现职工潜能,培养顶尖人才,留住顶尖人才,创造最大战略价值,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是医院发展的源源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