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管理工作也一直在不断地创新,已经从过去的经验管理时代、科学管理时代走到了现在“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但对管理经验的借鉴却十分薄弱。有专家指出,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管理问题,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来确保人力资本增值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高校企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用人需要。本文从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出发,立足高校教育现状,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企业管理专业人才为目标,提出了针对该类人才的“理论体系--案例教学--活动竞赛”式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操能力以及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管理问题的能力,满足企业用人需要。  相似文献   

3.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本管理”,即企业管理以员工为中心。而“人本管理”与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员工以工作为中心”。也就是说,“人本管理”要落实到员工的工作岗位,通过岗位研究和管理,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人事相宜,以真正体现对员工的尊重,从而获得较高的企业绩效,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岗位管理制度。岗位研究是对岗位进行岗位设置与变更、岗位描述、岗位定员、岗位测评、岗位人员配置、岗位考核、岗位培训、岗位待遇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开展岗位研究工作不仅是深化企业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又是提高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4.
闻桦  宋守信 《人才瞭望》2006,(12):65-66
潜流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对应于主流文化的一种文化,其主要现象是企业中的冷嘲热讽等。本文论述了潜流文化的形成、形式及其特点。同时。作者结合管理沟通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针对潜流文化“以人为本,和谐企业”的应对方略。  相似文献   

5.
周和毅 《人才瞭望》2003,(10):41-41
管理学上有一条重要的管理原则,即没有“最好的”管理模式,只有“最合适的”管理方式。由于不同企业所处的“情境因素”(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各不相同,其管理方式也千差万别,独具个性。世界上不少知名企业之所以成功,正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实际特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管理个性”。比如下面几个“管理公式”,对我们一些企业就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双星轮胎总公司前身是青岛华青工业集团,在被双星收并之前,企业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员工人心涣散。收并之后,面对岌岌可危的局面,双星集团总裁汪海化繁为简,运用“情感管理模式”化解了危机。随着双星管理模式的导入,企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彻底改变了员工的精神面貌,企业走上了正规化轨道。  相似文献   

7.
曾凡清 《人才瞭望》2004,(10):48-49
“资源是会枯竭的,惟有文化生生不息”。华为的企业家以其特有的远见卓识,从华为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意精心培育华为企业文化,并自觉地将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注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中,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文化管理效能。文化与管理的关系犹如土壤与庄稼的关系,正如华为老总提出的:“文化是为华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土壤的,文化的使命是使土壤更肥沃、更疏松,管理是种庄稼.其使命是名打粮食。”如何正确处理文  相似文献   

8.
《人才瞭望》2005,(9):86-86
解决人力资源危机是当务之急 由零点调查公司、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和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企业危机管理现状“课题研究显示,中国有近六成的国有企业中存在着人力资源危机,另有约三成五的国有企业认为人力资源危机对其企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约三成的国有企业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员工离职率高所造成的危机,而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中高层管理人才意外离职所导致的危机的国有企业比例高达四成二,  相似文献   

9.
咨文 《人才瞭望》2008,(8):95-95
“管理咨询”这个词眼频频在中国媒体出现,企业对管理咨询业从“冷眼旁观”到“逐渐认可”和“接受”。现在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种媒体上发现某著名的企业又在聘请某家咨询公司为其出谋划策,当然也包括许多随之而来的关于咨询行业发展、咨询公司和咨询案例分析等报道。不同的企业寻求咨询的动机和目的各不相同,但总结起来不外乎三种:  相似文献   

10.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的良好运营就不能长久,口碑也无法做到“名副其实”,更别说有所上升.因此重视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将其作为一项竞争“利剑”来使用,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管理提升.笔者从企业文化的特点、功能等方面入手,简单介绍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代凯军 《人才瞭望》2003,(11):48-49
面对面管理:这是以走动管理为主的直接亲近职工的一种开放式的有效管理,它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其内容外延广阔,内涵丰富,富于应变性、创造性,以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取胜。实践证明,高技术企业竞争激烈,风险大,更需要这种“高感情”管理。它是医治企业官僚主义顽症的“良药”,也是减少内耗、理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斯通就努力培养全体职工的“大家庭感情”的企业文化,公司领导和职工都要对该企业特有的文化身体力行,爱厂如家。从公司的最高领导到各级领导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欢迎本厂职工随时进入他们的办公室反映情…  相似文献   

12.
如果你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同行,或者你是企业相关的管理者,你一定知道自己为绩效管理方案的制定和推行费了多少心血,你也一定明白推行一套绩效管理方案的阻力有多大。可是,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又不得不推行绩效管理,因为大家都知道企业“以人为本”,更确切地说,企业“以人的绩效为本”!  相似文献   

13.
企业应该从战略管理层次建设人才退出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三月的“联想裁员事件”引起了企业界对企业裁员的很大关注。其实,国外企业裁员的浪潮早已经风起云涌,就是在国内,裁员也早就出现了。只是这次“联想裁员“扩大了业内对此关注的窗口,使我们不得不对裁员问题进行冷静而深入地思考,挖掘隐藏在裁员背后的诸多问题:裁员的程序和方法问题、企业转型中的新文化建设问题、企业人才退出机制问题等。笔者认为,企业界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企业的人才退出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时间观念变得越来越重,时间俨然成为了社会生活当中继“人”、“财”、“物”三大资源之后的第四大资源。笔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在本文中对信息时代下企业时效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从“能人”离开看企业如何留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彬 《人才瞭望》2003,(10):16-17
现在的企业员工流失过快、企业留人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是企业的理念出现了问题,是企业的经营思路出现了问题,是企业文化出现了问题,还是企业的管理机制出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最早的危机管理辨证思想诞生在中国,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危机管理这一个概念才首次被美国学者提出。危机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是决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运用于外交、国际政治、企业营销等多个领域。应对危机的管理能力越来越体现出组织的公关能力和行政能力。我国对于危机与危机管理的系统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直到19世纪末国内企业微观层面才出现最早的危机管理实践。本为旨在讨论为何我国的危机管理从2000年开始。  相似文献   

17.
王高楼 《人才瞭望》2005,(12):98-98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人力资源建设,试图导入先进的管理模式来提升企业运营业绩.真正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然而由于文化和理解的差异.人力资源的本土化进程并非一路凯歌,均不同程度地暴露了诸多问题,尤以绩效管理最为突出。那么,企业到底如何看待绩效管理,怎样才能确保绩效管理实施成功?  相似文献   

18.
“能本管理”在企业管理的微观运作上侧重强调“能级开发”、“能级驱动”和”能级待遇(能级核算)”。出于此类要素思考,在企业生产一线应在强化三大机制上抓好人才环境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商场如球场,企业如球队。借鉴球队的管理方式管理企业在国外的一流企业方兴未艾。在韩国的足球史上,希丁克是一个重要的名字。他在接手韩国足球队18个月之后,把韩国队带进世界杯4强,实现了韩国人48年未曾实现的梦想。韩国人称赞希丁克在比赛中以“出奇的用兵和卓越的战术为我们赢得了期望的胜利”,而韩国的工商界和金融界也掀起了一股”学习希丁克”的热潮,韩国企业家认为希丁克的经验同样能够用在企业管理上。一流的球队管理有哪些经验值得企业学习呢?  相似文献   

20.
《人才瞭望》2006,(4):92-93
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宗旨是如何让组织中的成员活出生命的意义,让整个组织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永葆青春。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一件事情,也是企业管理界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但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短寿”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学习型组织”理论一经出现,就马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推崇。事实上,自1990年以来,世界上很多的企业,如通用电气、壳牌石油、摩托罗拉、A&T等,都争相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