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萧军是“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第三代》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作为鲁迅弟子,萧军创作深受其影响。与鲁迅相识相交时,萧军仅是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没有形成成熟完备的技巧与风格,创作上有着较强的可塑性,鲁迅巨大的人格精神魅力和具体入微的指导,对萧军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代表作《第三代》尤其在人物塑造方面不乏“鲁迅式”的闪光。  相似文献   

2.
鲁迅拟写未写的小说和杂文王尔龄鲁迅拟写而未写的作品,在他的同时代人如许寿裳、孙伏园诸家的回忆里有过一些叙述,特别是冯雪峰在《鲁迅先生计划而未完成的著作》①中所记更多,《羊城晚报》1960年10月11日刊登的《鲁迅先生未能实现的写作计划》(署名仁庆),...  相似文献   

3.
鲁迅和戏剧     
鲁迅先生在他的《呐喊·社戏》上说:“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这是只指旧戏而说的。《呐喊》写在一九一八年以后,照《鲁迅日记》,鲁迅先生于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跟教育部到达北京后,只过了一个月另五天,就“与齐君宗颐(寿山)赴天津”,“夕赴广和楼考察新剧。”齐宗颐并不研究戏剧,鲁迅先生要他同行,因为他在天津有亲戚可以寄寓;鲁迅先生和他友谊之深和久,是仅次于许寿裳的。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学史上的两篇“日记”宋曦业1918年4月,也就是在震惊中外的“5·4”运动爆发的一年前,鲁迅先生写下了震惊中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而当历史的脚步又向前迈进了10年后的1928年,一篇《莎菲女士的日记》的问世又确立了一位女作家在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5.
鲁迅研究嵇康断断续续长达十八年,这一问题值得玩索。 校勘《嵇康集》,鲁迅是在民国二年寓居京师绍兴会馆藤花馆时开始的。据日记载,是年(1913年)十月十五日“夜以丛书堂本《嵇康集》校《全三国文》,摘出佳字将于暇日写之”,迄至是月二十日“夜校《嵇康集》毕,作短跋系之”。盖清季以来,众多的“嵇集”版本中,素以明刻黄省曾校刊本为佳,但鲁迅从京师图书馆发见的明代吴匏庵丛书堂抄本更优,认为“不特佳字甚多,可补刻本脱误;曰《嵇康集》亦合唐宋旧称……最不失原来体式”,与黄本比较,觉得“颇胜众本”。鲁迅为“深惧湮昧”,遂着手钞存全录。何时始抄,日记未载,惟于是年十二月十九日日记云,“续写《嵇中散集》,又于三十日明载“夜写《嵇康集》毕,计十卷,约四万字左右”。校钞并施,颇费工夫,可见民国二年十月  相似文献   

6.
据《鲁迅日记》记载和有关资料统计,鲁迅自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开始与徐懋庸(1910—1977)通信起到一九三六年八月五日夜答徐懋庸公开信止,共致书信五十二封,现见于《鲁迅全集》《鲁迅书信集》者有四十六封,其中收于《鲁迅书信集》之1094号信系年有误,另一封误作残简收于附录,又未加系年。现分别考订如下。  相似文献   

7.
1921年《民国日报.觉悟》上发表的两篇署名"树人"的文章从许多方面考察都应是出自鲁迅之手,《邵力子年表》也径自将其认作鲁迅作品。但是查阅相关当事人的日记、书信等资料却又无法找到直接证据,因此只能审慎地将其定为"疑似"鲁迅佚文。  相似文献   

8.
《鲁迅日记》:“晚访季市。永持德一君招饮于陶园,赴之,同席共九人,至十时归。”永持德一设宴招待日本留学生竹田复,邀蔡元培、鲁迅、许寿裳等同席。席间鲁迅为永持德一书《诗经》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相似文献   

9.
关于鲁迅旧诗的几件史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无题》诗和黄萍荪其人鲁迅有一首《无题》诗;“禹域多飞将,蜗庐剩逸民。夜邀潭底影,玄酒颂皇仁。”据《鲁迅日记》载:这诗曾在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八日写给黄萍荪。为什么要写给黄萍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定居上海的最后十年中,对于复旦大学的爱国学生运动和进步师生曾寄予密切关注。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与一九二八年五月,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鲁迅不顾个人安危,曾两次前来复旦校园,作宣传革命思想的讲演。关于鲁迅第一次应邀前来复旦大学讲演一事,在一九二七年的《鲁迅日记》里有如下记载: 十月三十一日:夜陈望道君来,约往复旦大学讲演。十一月二日:午蔡毓聪、马凡鸟来,邀往复旦大学讲演,午后去讲一小时。  相似文献   

11.
《鲁迅日记》中有两处提到风沙。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八日载云:“得《给年少者》一本,风沙寄赠。”一九三六年九月十九日载云:“得风沙信并稿,午后寄还之,并复。”这风沙究竟是谁?一九七六年版《鲁迅日记·人名索引》和新版《鲁迅全集》第十五卷“人物注释”都说风沙就是王志之。这是误注。风沙的儿子章中春同志现在浙江省绍兴卫生学校工作,笔者最近访问了他,兹将访问所得的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鲁迅《自题小像》一诗,作于何时何地?《鲁迅全集十卷本·鲁迅著译年表》及《鲁迅旧诗笺注》,都说是一九○二年作于日本东京,而《鲁迅诗歌注》及许多考证文章,则说是一九○三年在日本东京所作。我们拿鲁迅自己计算年龄的方法,来衡量前面所说的时间地点,便知其不符合事实。鲁迅计算自己的年龄的方法有二:一是虚岁,一是实岁。鲁迅早年及中年以后所写诗文、《自传》、《日记》、《题记》等,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日,鲁迅先生曾来复旦发表演讲。这在他当天的日记中有所记载:“午蔡毓骢、马凡鸟来,邀往复旦大学演讲,午后去讲一小时。”翻八一年新版本《鲁迅全集》十四卷《日记》注释,见:“往复旦大学演讲,讲关于革命文学问题,讲稿佚。”(P.681)在第四卷《三闲集·序言》里又有一条有关此事的注释。鲁迅先生“十一月二日在复旦大学作题为《革命文学》的讲演,有萧立记录稿,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五月九日上海《新闻报·学海》。”(P.6)马蹄疾先生在他的《鲁迅演讲考》一书中还更进一步地说:“萧立在《鲁迅之所谓‘革命文学’》  相似文献   

14.
鲁迅这首《无题》有两辐手稿,都收在一九七六年版的《鲁迅诗稿》中了。第一辐作: 洞庭浩荡楚天高,眉黛心红涴战袍。泽畔有人吟亦险,秋波渺渺失《离骚》。与《鲁迅日记》1932年12月31日所记全同。第二辐有《无题》二字诗题,“浩荡”作  相似文献   

15.
鲁迅从一八九六年开始写日记,因一九○二年四月去日本留学而一度中止。这个时期的日记,已全部亡佚。一九二二年全年的日记,抗日战争时被日寇糟踏亡佚。鲁迅说他的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写的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无所谓面目,更无所谓真假”。鲁迅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确无所谓“真假”。在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鲁迅被迫多次出走,辗转于南北,但日记从未间断。就是  相似文献   

16.
柔石于1925年由浙江到北大旁听,开始受教于鲁迅,到1928年在上海与鲁迅结识,之后就逐渐成为鲁迅的战友和助手.他们不但一起办《朝花》、编《雨丝》、印木刻、出《萌芽》、筹备和领导“左联”,从事革命文学工作,而且私人间往来频繁,常常一起访友、买书、观剧、进餐、购物、参观等等,有时一日相见二、三次.柔石小说还常由鲁迅批阅(如《旧时代之死》、《二月》),柔石对鲁迅“诚恳而具体的批评”“非常悦服”.“他曾在日记中谈过自己的感受:鲁迅先生底慈仁的感情,滑稽的对社会的笑  相似文献   

17.
鲁迅研究室编辑、一九七七年十月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鲁迅研究资料》第二辑所载《新发现的鲁迅书信》第二一、二三号致内山完造的两封书信,是两通便笺,因为都不是正式的书信,所以均未见《鲁迅日记》的记载,信的落款也未署时间。这两封“新发现”的信,究竟是何年何月何日所写,看去漫无边际,似乎无从嵇考。在编入《鲁迅研究资料》时,二一号信由编者系年为一九三六年,对二三号信则一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写旧体诗,鲁迅说过:“我平常并不做诗,只在有人要我写字时,胡诌几句塞责,并不存稿。”(《鲁迅书信集》638页)只在《日记》上记了下来。鲁迅的旧体诗在《集外集》出版之前,极少先经发表。《鲁迅全集》十卷本注释本所注旧诗最初发表  相似文献   

19.
丁玲和萧军都是被五四运动的晨钟唤醒且受过鲁迅作品启蒙的前辈作家,各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出过为对方无法取代的贡献。虽然丁玲和萧军在彼此公开发表的回忆文章中都很少提及对方,但在新近披露的萧军日记中却有不少关于丁玲的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发现不少新史料,这些史料是丁玲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20.
说明《鲁迅杂文中的人物》(以下简称《人物》)是《鲁迅杂文辞典》的一部分.《人物》辑录范围,以鲁迅杂文中出现的古今中外人物为限,也适当地收一些对理解鲁迅杂文有重大关系的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每个词条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这一人物的简单介绍,一是鲁迅与这个人物的交往或斗争及评价.在写后一部分时,不仅运用了鲁迅日记、书信及其他文章的有关材料,并且参考了有关书报.限于条件和水平,错误和缺点一定不少.这里选刊十四条,希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