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讨论美的本质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所论述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关系问题时,有的同志断定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美毫无关系,否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个命题。他们认为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理论根据,不符合马克思的原话的意思。在他们的理由中有这样两点:一是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以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为前提的。在私有制社会,人的感觉被私有制完全束缚住了,不能完全发挥人的感觉能力,不能认识物的本性。因此,那里只有异化,谈不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既然如此,所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便是虚空的了。二是马克思在《手稿》中虽然讲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但不是讲的美。这两个短语和美毫无关系。现在有人不但把美说成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且居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人的类本质为逻辑起点,以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提出的异化劳动问题为思考重心。《手稿》展开的过程是马克思反思、批判、调整他承于费尔巴哈的类本质这一逻辑起点的过程,逻辑起点因此又成为他批判的对象。异化劳动等政治经济学问题没有在既有政治经济学中获得根据,因此成为空设。马克思通过人的类本质在异化劳动等问题上的深度接触,实现着由抽象类本质向社会实践关系,由思辨一般性向历史的现实具体的提升。异化劳动等政治经济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被深入思考与求解,从而获得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
一自五十年代马克思所著《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一书中译本出版以来,我国美学界有日益增多的论者试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角度说明美的本质或美的产生。虽然具体论点或有分歧,但总的看来,将人的审美活动与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无疑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在此,马克思对他的“人的世界”观给出了一个十分恰当的名称——实践的人道主义,即关于现实的人通过社会实践将其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属人的对象世界同时改造主体世界之道的哲学学说。  相似文献   

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这一问题和他的社会历史发展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手稿》中人的本质是马克思的历史发展几个阶段的基点和起点,是贯穿整个历史阶段的线索,而《手稿》中,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发展观也渗透着人的本质。通过对《手稿》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手稿》中不同的社会形态里人的本质是不同的,并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扬弃,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6.
美学要从对人的研究出发,并且是研究人,研究现实的人,研究人的现实活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就是一部研究人的著作,其主题就是:人。人的本质是在人的活动中展示的,而《手稿》就是一部从实际活动的现实的实践的人出发,以研究人的本质为主旨的哲学著作。 《手稿》虽然是以研究人的本质为主旨的哲学著作,但是,这部著作确确实实涉及到许多重要的,乃至带根本性的美学原则问题。我们这样说,不仅仅是因为其中有许多地方直接谈到美,这还是次要的;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是在论证人的诸多属性时谈到  相似文献   

7.
胡大平 《人文杂志》2005,42(6):15-20
(上接第5期)三、生产力与历史意识的客体向度现在,我们回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这个理论武器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但同时也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如何把工业与私有制剥离开来。这个问题是这样产生的。他从异化劳动角度证明,私有财产是人的异化的本质,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①。而从“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这个黑格尔辩证法原理出发,马克思说,既然劳动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那么私有财产便是这种主体本质的对象化,即客体表现,…  相似文献   

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人进行了重新规定,"现实的个人"代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类本质"的"人"成为对人的理解中最为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体现了马克思逻辑思维的根本转变,即他不再给人设定一个既定的本质,而是以现实的个人代替理想的"人",认为人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生成的人。这种转变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考察上的新思路——"物象化",相较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逻辑,马克思的思想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只有劳动成为对象化活动,劳动者才能在创造出美的事物的同时,发展和丰富确证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受能力,最终使得自己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审美的人。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大力发展生产力,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质财富;劳动者不仅应将劳动当作理性的、功利的活动,而且应将其当作感性的、超功利的活动;劳动者让劳动成为对象化活动,从而使得自己成为全面的人、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10.
1984年我国美学研究工作出现的新局面,不仅表现在研究成果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往,而且在主攻方向转移的趋向性以及新课题的开辟等动向方面,都显示出我国的美学研究正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进发。 一、新局面的基本特点 王世德在《对几个流行的“美的定义”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在这几年的研讨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有些同志认为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可以找到美的定义,有人乾脆写成“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类似的提法还有“马克思认为”,“马克思表明”等等。“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个提法在很多文章中出现了,成了相当流行的观点……特别是有些不专门从事美学工作却又十分关心美学的同志……经常引述这个定义,似乎这可以作为定论而加以运用了。其实几年来有些同志已经指出这个定义不是马克思的原意,也并不符合《手稿》的实际,但这派异议并没有引起美学界的重视。 在1984年里,《手稿》作为一个理论禁区被打破了,于是从《手稿》“引出”美的定义的探讨便  相似文献   

11.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说的话。二十六岁的青年马克思能够写出象《手稿》这样思想深邃的著作,应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虽然这是一部关于经济学、哲学的手稿,但其中涉及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美感的产生等重要美学问题,至今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当时的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分化出来,又接受费尔巴哈的思想影响。在他的《手稿》里,不仅保留着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曾经使用过的某些概念,而且整个文风受到德国思辨哲学的影响,这就增加了阅读《手稿》的困难。因此,今天来学习《手稿》,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确切地体会马克思原话的意思,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马克思原话的理解,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停留在一般的推论阶段,而要把马克思从人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还原到期实际中来,从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美的规律”这个概念的基本涵义。  相似文献   

12.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建立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深入地探讨和论证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揭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一个基本前提。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在同时写作的《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摘要》)中,却有两个不尽相同的定义。在《手稿》中得出的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结论的同一时期,马克思在《摘要》中却又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不但如此,在以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  相似文献   

13.
我在拙著《“美”的探索》中的《论美的产生》一文里说:“美起源于劳动,美首先是‘物化劳动’,是人的积极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的东西,因而,美的本质应当说是客观的。”对此,张芝同志在今年第三期《学术月刊》上发表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吗》一文中说这个“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也是我国美学讨论中出现的相当有影响的最新见解。……在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1898—1979)对《手稿》消除异化道路的学说进行了改造,其目的在于使马克思《手稿》的观点“现代化”,以使《手稿》与他的建立在弗洛伊德学说基础上的“爱欲”说相统一。但他的这种改造并没有使马克思《手稿》现代化,而恰恰是使其乌托邦化了。这是因为马尔库塞对《手稿》的改造背离了马克思具体、现实、实践的正确立场,而使之抽象、思辨、直观化了;这样的改造使得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起点唯心主义化了。因而它不是消除异化的现实道路,而是乌托邦的空想。马尔库塞对马克思《手稿》消除异化道路的乌托邦改造集中在革命的起因及私有制问题上  相似文献   

15.
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多次提到,作为“类存在”的人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能动的存在物,而且还是受动的存在物。“受动的”(leidend)这个术语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哲学家费尔巴哈的理论。费尔巴哈对这个术语的解释为马克思全面阐释人的本质以及人类本质力量的全面实现提供了理论根据。费尔巴哈认为,当人感觉到自己是个体的、有限的和感性的存在物时,他实际上所感到的是自身的周围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概念,认为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曾经肯定地谈到了人道主义。说当时马克思所理解的人,已是现实的,社会的、历史发展的人,和他后来所讲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直观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致的。认为早期的马克思就超越了费尔巴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这种观点,其实国外早就有人在提倡,在宣传。我认为,《手稿》对于人的认识,还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这大有讨论的必要。一、从马克思当时的思想和以后的自我评价来看  相似文献   

17.
<正> 社会力量,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运行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力量,它是交往——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将从交往的角度,对人的社会力量加以探讨。一、作为交往的产物的社会力量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社会力量一直是一个颇受重视的范畴,并对其含义作了界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以肯定的语气概括了斯卡尔贝克把人的生产的本质力量分为两部分的看法:“(1)个人的、他所固有的力量,即他的智力和从事一定劳动的特殊素质或能力;(2)来源于社会而不是来源于现实个人的力量,即分工和交换。”  相似文献   

18.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碎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人们据此把费尔巴哈的观点叫做抽象人性论,把“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看作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经典性定义。 但是,在早些时候,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本质决定类,这里实际上谈的是人的本质,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劳动。差不多在写《提纲》的同时或稍后,马克思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申了这一观点:“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  相似文献   

19.
4.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属人本质和主体能力同客体对象的属人本质和性质存在着内在的相关律;而这种内在的相关律是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实现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和发展程度,既取决于主体自身的性质,又取决于与主体的本质力量相对应的对象的性质;而对象之成为人的现实对象,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的属人的现实,同样也既取决于客体对象的性质,又取决于与对象性质相适应的人的本质力量。人和对象之间的这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工人异化劳动的现实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实践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发展,才使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