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集聚经济与中国城市体系优化──跨省迁移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实施的中小城市偏向型城市化政策导致了扁平化的城市体系,使得经济增长无法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利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发现,中国的城市体系在1990-2000年间变得更加扁平化。但随着城市化政策的调整,2000-2010年间,大城市的增长更具优势,扁平化的城市体系逐渐得到优化。使用跨省迁移人口作为城市经济集聚能力的衡量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沿海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提供的经济集聚力是中国城市体系优化的原因。依据城市体系演进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预测中国大规模城市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城市体系将进一步优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努力降低迁移成本。  相似文献   

2.
林浣  汪维薇 《浙江统计》2003,(11):12-13
第五次人口普查登记中,浙江对“户口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口”情况作了详尽登记,首次为比较研究区域迁入迁出人口情况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利用这一人口迁入迁出数据,就浙江省迁入人口省外迁入浙江和迁出人口迁出浙江省外在数量规模、迁移原因、就业特征以及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从人口迁移的角度对浙江经济和“浙江精神”有进一步的认识。一、浙江人口迁移表现为净迁入,且净迁入程度逐年增大至2000年,浙江共迁出省外人口207.31万人,从省外迁入人口368.89万人,迁入迁出比1.78∶1。从逐…  相似文献   

3.
大都市统计指标体系探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已有600多个城市,其中大部分省会城市的人口在600万以上,四个直辖市更是超过1000万。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城市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全国三产比重为33.2%,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的三产比重已分别达到61.6%、48.4%、45.5%和53.9%。城市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影响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客观上要求统计制度、统计指标体系做相应的改革。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现行的城市统计制度尤其是统计指标体系基本上仍是沿用全国大一统的统计指标体系,无法反映…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比较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就业人口数据后发现,一般各年度就业人口数据都要较上年度有所增加,但这种增加量都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内波动,唯一例外的是1990年。1990年全国就业人口数据比1989年净增加9420万人,接近1亿人口,增长速度达到了17%。这种跳跃从人口学角度显然是违背常理的,因此有必要找出原因并对年鉴就业人口数据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5.
一、分散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美国城市化新特点 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以后,美国的城市化无论是其发展水平、发展规模还是城市体系,都属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而且总体看来,其城市化水平、速度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但从美国城市化所走过的道路来看,美国城市化主要依托农村人口大量向中心城市迁移,各种工商企业、新兴产业在大城市涌现,大城市急剧膨胀,从而使大城市经济和人口在整个国家经济和总人口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并进而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和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目前,美国40%以上的人口集中居住在29座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在波士顿到华盛顿、匹兹堡到芝加哥和洛杉矶至圣地亚哥三大城市带,城市人口几乎占全国人口的1/3.  相似文献   

6.
陈健 《中国统计》2012,(1):48-49
所谓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社会主体。城市化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21世纪以来,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水平一直在全国位居前列,每年城市人口增加量都超过100万。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稳步推进,2010  相似文献   

7.
文章先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与联合国法为基础,采用多种修正模型得到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人口城镇化率增长曲线;再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来修正全国及各省份的人口城镇化率,并通过夜间灯光数据对修正结果进行佐证。结果表明:首先,不同修正方法的行政统计值偏差率差异较小,受到人口普查统计“一次性修正”的影响,距离普查统计年份越远的年份偏差率越大;其次,采用基于普查修正值的普查数据修正法得到的人口城镇化率修正结果弥补了统计年鉴直接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为2020年年末人口城镇化率的缺陷,相较于仅使用联合国法的人口城镇化率理论值、基于行政统计值的行政数据修正法得到的人口城镇化率修正结果,更贴近理论与实际;再次,修正后的全国人口城镇化率与夜间灯光数据的相关系数均在0.90以上,修正后的省份人口城镇化率变化与夜间灯光数据的变化基本吻合;最后,由于上海进入人口城镇化“趋零阶段”,黑龙江、内蒙古出现人口大量流失与城市收缩现象,因此影响了夜间灯光数据对人口城镇化率的佐证结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文章使用OP、LP等方法从企业微观层面实证分析了区位选择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城市有效就业密度的产出弹性为6%,表明城市产业聚集为微观企业提供了生产率溢价;(2)虽然存在行业差异,但大部分制造业行业从产业聚集中显著获得生产率收益,依赖于本地市场及上下游联系紧密的行业受益更多;(3)企业在不同规模城市的生产率溢价存在差异,城市规模越大,生产率溢价越高;(4)若不克服内生性偏误和样本选择偏误,会高估城市产业聚集的产出弹性.本文政策涵义在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为处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提供增长动力,同时,产业聚集作为人口聚集的前导力量有利于破解人口城市化慢于土地城市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人口规模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下和特定地域的人口总量。人口规模的大小不但影响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影响就业等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研究适度的人口规模是研究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前提。特定区域内人口规模的形成是由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共同决定的。人口出生率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风欲习惯、社会整体福利状况、伦理、道德等因素;人口死亡率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状态、医疗卫生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生活习惯等;而人口的迁移取决于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及迁移成本等。  相似文献   

10.
人口流动宏观调控的统计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人口流动规模和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计算反映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推-拉系数"发现:推-拉系数为"+"的地区,其人口净迁入率也为"+";推-拉系数为"-,'的地区,其人口净迁入率也为"-".文章据此提出了调节人口流动规模和方向的宏观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将城市福利分为户籍福利和非户籍福利的基础上,基于熵值法构建了城市福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福利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户籍福利和非户籍福利都随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增大,不同规模城市的福利差距很大,少数特大城市的非户籍福利水平高于其他城市户籍福利和非户籍福利的总和。城市福利的这种结构性差异对人口迁移产生了重要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宁愿到特大城市作非户籍居民,也不愿意到中小城市作户籍居民,特大城市即使严控户籍,也无法改变人口膨胀的态势。因此,特大城市人口疏解不应靠户籍管制,而应致力于缩小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福利水平差距。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人均水足迹、水足迹强度、水足迹土地密度和水足迹废弃率衡量水足迹效益,基于1998-2014年城市空间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空间纠正系统GMM法实证发现:城镇化与水足迹效益存在空间自相关,水足迹效益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显著提高了中国人均水足迹、水足迹土地密度和水足迹废弃率,但未显著降低中国水足迹强度。分区域与分城市类型看,城镇化显著提高了三大地区和三类城市人均水足迹和水足迹土地密度,其中东部地区和地级以上城市两者增幅最大;城镇化未显著降低中西部地区、地级市和县级市的水足迹强度,但显著降低了东部地区和地级以上城市水足迹强度;城镇化显著提高了中西部地区、地级市和县级市的水足迹废弃率,但对东部地区水足迹废弃率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也未显著降低地级以上城市水足迹废弃率。据此,中国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高水足迹效益,缓解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坤荣  蒋锐 《统计研究》2007,24(6):9-15
 本文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化可以通过两种机制的作用来推动经济增长:一方面,城市化带来的聚集经济加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要素的积累,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城市化使得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优化第一产业,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同时城市本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即城市化先作用于要素积累和结构变革,然后才间接地对经济增长产生正的影响作用。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化能够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产业结构这四条途径来影响经济增长;而且,在现阶段人力资本和结构变革是城市化与人均产出之间的显著影响渠道。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永续盘存法,本文创新性地估算了1997-2016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住宅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我们细致讨论了城市层面住宅资本存量的基本特征,并估计了住宅资本的回报率。估算结果表明:第一,从总体城市来看,住宅资本存量的年均增长率明显高于GDP的年均涨幅。第二,各地区和各分线城市的人均住宅资本存量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西部地区和二线城市的人均住宅资本存量增速更为迅猛。第三,近年来,除一线城市的住宅资本回报率有所上升以外,其他地区的住宅资本回报率均表现出大幅下降的趋势,即住宅投资效率在不断下降。但分地区、分线城市住宅资本回报率的变化呈现收敛特征。综上,应该警惕住宅资本存量的快速增长可能对投资效率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Two classical hypotheses are examined about the population growth in a system of cities: Hypothesis 1 pertains to Gibrat's and Zipf's theory which states that the city growth–decay process is size independent; Hypothesis 2 pertains to the so-called Yule process which states that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s in cities happens when (i)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ity population initial size obeys a log-normal function, (ii) the growth of the settlements follows a stochastic process. The basis for the test is some official data on Bulgarian cities at various times. This system was chosen because (i) Bulgaria is a country for which one does not expect biased theoretical conditions; (ii) the city populations were determined rather precisely. The present results show that: (i) the population size growth of the Bulgarian cities is size dependent, whence Hypothesis 1 is not confirmed for Bulgaria; (ii) the population size growth of Bulgarian cities can be described by a double Pareto log-normal distribution, whence Hypothesis 2 is valid for the Bulgarian city system.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fine study brings some information and light on other usually considered to be more pertinent countries of city systems.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1995-2013年省域数据,采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核密度估计方法,从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入手,系统分析了中国城镇化的地域非均衡及其动态演化规律。结果发现,1.中国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分布均呈现出由东往西逐渐降低的规律,城镇化非均衡主要体现在土地城镇化,而人口城镇化则未出现明显分异。2.全国尺度人口城镇化基尼系数随时间不断下降,城镇化非均衡逐渐减小;土地城镇化基尼系数则呈倒"U"型,城镇化非均衡先增后减。3.东中西三大区域内人口城镇化基尼系数均呈直线下降,区域间非均衡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土地城镇化非均衡则是东部大于中部和西部,但近年来西部已超过东部。4.人口城镇化非均衡在1995-2001年间主要来自地区间重叠,而后2002-2013年主要由地区间差异驱动;土地城镇化非均衡则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5.核密度估计显示人口城镇化增速较快,波动较小,而土地城镇化则极化趋势明显,波动较大。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推进宜从人口和土地城镇化两方面着手,特别要注意土地城镇化的失衡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和产业发展进程中均呈现集聚经济特征,城市化发展中的要素集聚对集聚形态下的产业层次提升具有明显的推动。基于2005—2012年西北地区3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城市化发展对产业升级的推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城市化发展带来的要素集聚对产业升级具有明显的正向推动,同时城市化集聚对相邻城市的产业升级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利用空间阈值权重矩阵进一步分析后发现,600km以内时城市化发展对产业升级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但溢出效应随空间距离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超出600km之后转为负向空间溢出,同时城市化发展中其他结构性因素对产业升级存在空间效应,空间效应方向和趋势由于各结构因素的特征而有所差异。基于上述实证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于1999-2007年分地区高等教育劳动力的面板数据,计算分析了高等教育劳动力(接受过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的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递增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贡献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力资本积累效应的逐步显现,高等教育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将会越来越大,高等教育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的个人样本数据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考察城市规模与异质性劳动力收入和人力资本技能溢价的关系,并结合城市集聚经济理论和空间知识经济理论对其内在影响机制进行剖析与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大城市在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的作用下具有更高的劳动力名义工资和技能溢价水平;考虑不同规模城市的生活成本差异后,补偿效应会部分抵消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对劳动者的实际收入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弱化大城市的技能溢价水平。进一步的非线性效应分析发现,城市规模与劳动力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分别存在倒U型和正U型关系;通过比较城市规模对不同收入群体技能溢价的差异性影响验证了群分效应的存在。研究结果对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同规模等级城市人才政策的制定以及技能异质性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