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五四新诗革命是如何受到外国诗歌翻译的影响?当时的翻译者主要选择了泰戈尔、歌德、惠特曼三位诗人进行翻译,目的就是为正在展开的新诗革命寻找理论资源和合法性。徐志摩的征求译诗事件,反映了对翻译实践探索的自觉,更说明了对新诗创作探索的成熟。从他们的翻译实践中,可以知道用中国传统的古体诗去翻译国外的自由体诗,只能是削足适履。这从另一个侧面为新诗革命的白话自由体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诗发轫于翻译诗歌已是学界的共识,且不说作为白话新诗第一人的胡适依靠译诗<关不住了>来宣告新诗成立的"新纪元",单是梁实秋"新诗,实际上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1]一说,便足以道出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不同寻常的因缘.从异质文化语境中引入的翻译诗歌当然会引起中国诗歌的变化,但这种"变"同时也会促进甚至强化中国新诗精神和审美艺术的发展,成为其背离古典诗歌传统而自立审美范式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一书以界定五四译诗的时代特质为切入点,不仅将翻译诗歌研究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和技巧层面上,还从翻译对诗歌文本的选择、传播、接受和影响等重要问题上进行了探讨,创新性地提出了“潜译诗”的概念及与其时新诗创作的互动关系.其书的特色是主题明确、立意高远、文风简洁、考据充实.此外该著作专门谈论了五四前后译诗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为文学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空间.  相似文献   

5.
刘半农是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他翻译了许多外国的诗歌,也创作过许多优美的新诗。在创作新诗的过程中,他借鉴外国诗歌中的积极因素建构自己的新诗。可以说他的新诗在一定程度上都与他的译诗有一定的联系。借鉴译诗的主题就是这种联系的一个方面。然而翻译界对刘半农的诗歌翻译至今仍鲜有论及。本文探讨刘半年如何利用他译诗的主题建构自己的诗歌主题,以期唤起译界对刘半农诗歌翻译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中原大地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孕育了河南新诗的发展.一大批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学良知的诗人承袭中原大地悠久的诗歌传统和"五四"新诗的熏陶,唱出了河南诗歌的最强音,形成了一个以现实主义诗歌为主流,象征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风格流派并呈的繁荣局面.成为30年代中国新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新诗在30年代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近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在运用汉语翻译基督教诗歌上,已经做过大量的运用白话翻译新诗的尝试。他们的译诗,是汉诗欧化的最早尝试。我们从这方面的翻译中,可以看到汉诗一步步走向欧化的过程,以及中国诗同外国诗之间的融合,从而形成汉诗新的特点。这种努力到五四之后,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五四前后的外国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前后的翻译文学经历了从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走向中心的一个特殊过程。五四前(1898年~1919年),文学翻译的目的往往是借鉴外国的思想和文明,“思想启蒙”和“消遣娱乐”成为当时文学翻译的选择规范,形成了保守的翻译文学形式库和静态经典性;五四后(1919年~1927年),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文学改革”和“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成为翻译选择的主流,译作竭力充分表现原文,形成了改革的翻译文学形式库和动态经典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中国新诗形成与当时西方诗歌的翻译分不开。翻译不仅向本土文学注入了异域文学意识形态,同时也引进了新的文学形式,特别是,当一个民族文学处于岌岌可危,遭致信任危机时,翻译文学将替代本土文学而占据中心地位。无论是诗歌改良者黄遵宪、或是诗界革命者梁启超、还是新诗的主张者胡适,都主张向西方文学学习,而学习的第一步就是翻译介绍西方优秀的诗歌作品,且包括冯至、郭沫若在内的新诗的实践者正是在消化吸收西方诗歌艺术的基础上达至自己的艺术成就的。  相似文献   

10.
伍明春在对"五四"后新诗理论中有关形式观念的分析清理中,考察了古代诗歌传统对新诗形式潜在的影响,从一个侧面描述了新诗被遮蔽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明史上五四时期是个历史大变动的时期,新月诗随着新月诗派的建立诞生了,新月诗在形态和形态上突破了旧题诗的束缚,受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自觉地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艺术,使中西诗艺相融合,创造出新的诗体。现从五四时期新月诗为研究对象,讨论新月诗在艺术形式上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直到今天 ,仍然为中国人和全球华人所喜爱。将来 ,依旧如此。“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 ,诗词并没有被打倒。凭着自身的优势 ,它顽强地生存下来了。改革开放以来 ,中华词词出现了回归热。这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的。中华诗词有巨大的内在活力。在不同体裁的激烈竞争中 ,它赢得了读者。中华诗词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传统内容。这个传统 ,不会中断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运动和新诗歌运动 ,不仅热切关怀、支持 ,而且身体力行 ,创作了许多新体诗歌。他是当时最早写作新诗的人物之一。他的新诗表现了对祖国自然美的热情歌颂 ,以及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 ;表达了对被压迫的弱者和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爱。李大钊的诗形象性强 ,虽采用白话 ,但韵律和谐 ,富有节奏感 ;在我国新诗的初垦阶段 ,给人以清新之美感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与废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作家兼诗评家。闻一多直接参与了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和评论,持续到1940年代;1930年代的废名身为北大教师,选择了十余位现代诗人作为讲课内容,鉴赏新诗,提出新诗批评标准。在中国现代诗歌批评史上,二人都有其独特贡献。对比二人评诗观念、标准、风范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等,可探究他们诗歌批评的价值,以及对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学史上传播往往影响甚至决定着新诗的建构乃至社团、流派的形成。各种新旧媒介带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在“五四”新文化开创的新文学传播空间中,为新诗的发生、新诗流派的聚集、新诗人的生成以及新诗的普及提供传播途径,从而对新诗的发展产生历史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的古诗今译活动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新诗”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古诗今译是对“新诗”写作的有益探测和锻炼,而古诗今译所生产的文本,也是一种“新诗”,一种被更新的诗。就整体而言,古诗今译最重要的意义,是为早期新诗的合法性提供了一种姿态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视野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在视野和方法上有一些倾向,如宏观视野的缺乏、作家作品研究中对传统诗文评的过分倚重、对研究现状漠视而产生的偏见等,目前亟需对这些倾向进行审视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研究路向。旧体诗词研究需要打通古今、融会新旧的宏阔视野,需要把旧体诗词置于整个中国诗歌变迁的历程之中,置于现当代文学的整体之中,同时还需要批评观念与研究方法的革新以及学术力量的整合。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发生发展除受到外来文化的推动外 ,中国文化的内质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学史的分段研究不应限制我们对中国文学发展趋势的整体把握。袁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后一位大家 ,身处晚明个性思潮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间环节 ,其诗歌创作所表现出的对权威的怀疑与蔑视、对个性的标举与张扬和鲜明的平民特色 ,以及在文体形式上对格律的突破和语言运用上的白话化倾向等 ,都在诗歌发展的链条上起到了历史的承递与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古人早有白话诗,唐宋词及元曲已不乏白话诗,明清歌谣已多白话诗、自由诗,学堂乐歌的歌词有的已是新诗,19世纪下半叶以来译诗已有白话诗,南社诗人已有白话诗、自由诗。胡适的历史功绩仅仅在于打出了"白话诗"的旗帜,他拿不出白话诗的典范之作。五四时期如果不是由胡适来作"鞋样上总还是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的《尝试集》,而是直接从中国历代白话诗歌的创作及翻译中,精选一部《中国白话诗集》,集中展示一批成熟的、不乏经典意味的白话诗佳作,那对于现代新诗的启迪和示范作用一定会好得多,对于迅速奠定新诗的地位,昭示新诗的方向,一定会有效得多,中国新诗也会因此少走许多弯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