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在对艺术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既往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归纳艺术人类学的三条研究路径,并指出当前艺术人类学研究在走向田野实践的同时,也开启了艺术研究的民族志实践与民族志书写的时代.艺术人类学的田野实践不仅体现出强烈的学科应用属性,而且顺应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趋势.这种新的研究倾向对于我国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具...  相似文献   

2.
艺术人类学等多样化的实验民族志丰富了中国的写文化思潮的表现形式,反思性主体作为变量加入到田野关系中,加剧了对民族志权威的破坏作用,已经成为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然而写文化思潮之于中国人类学跨文化互动实践的推动作用也受到了很大限制,反而表现出村民日志与艺术人类学相互区隔,边界通过民族志权威退居幕后的方式再生产出来。其结果是失去了在合作维度上的实验民族志创造。  相似文献   

3.
田野工作与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讨论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学科特点,特别是在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上的特征,强调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必须从田野工作出发,搜集丰富的个案,积累文化事件的大量细节,以求对特定场景中的艺术作品的意义有所认识,对艺术文本进行不同方面的阐释.此外,还根据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一般思路,结合艺术和审美研究的特点,提出进行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阐释的切入角度.应该努力阐释来自田野的文化现象,用细节来说明当地人在艺术活动或者审美观建构中是如何思考、如何感觉或体现,以及如何行动的.在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研究中,掌握阐释工具和手段与把握阐释理论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相关民族志作品的分析,指出,人观研究可以使艺术人类学更深入地参与人类学主流理论的讨论,也有助于我们探寻不同文化中独特的自我建构与情感表达方式,从而推进艺术人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现代人类学创始以来的理论和方法潮流进行了简要整理,探讨了中国宗教民族志研究的现状及可能性.认为人类学宗教研究的学科基础是宗教民族志的开发和创新.人类学有关宗教信仰的综合性定义和分类决定了该学科的整体性研究视角,同时也决定了宗教民族志研究中个人与集体、观念与行为并重的立体型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6.
近20年来,中国人类学影像民族志呈现出多种文本类型,从事影视人类研究的学者们依照不同的理论框架,发展出学术宗旨、创作方法与表现形式各异其趣的影像民族志,使得这一基于视听媒介的人类学民族志文本,具备了较文字型民族志更为丰富、多义的表述能力。将人类学影像民族志划分为学理型影像民族志、描述型影像民族志、表现型影像民族志与应用型影像民族志四个基本类别,通过对诸多作品实例的分析,淬炼其理论要义,展现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像民族志对于人类学主体学科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7.
当代人类学美学是"文化学转向"在美学领域的一个直接成果,郑元者等学者的人类学美学和艺术人类学研究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该研究以跨学科、跨文化研究为基本的学术导向,立足于艺术起源学和民间文艺学课题及其基本结论,展开了全面系统的人类学美学研究,并形成了图腾艺术与艺术起源学研究、民间文艺学研究、艺术人类学研究、美学的人类学重构和实验性写作研究等系列研究链,从而建构起一条独具特色的人类学美学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8.
艺术人类学的生成及其基本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人类学是艺术与人类学之间的离合关系的产物,它经历了很长时间才成为一门有系统的学科.旧式的"艺术人类学"主要以研究无文字社会的艺术为己任,而新的艺术人类学在时间性和地区性上有其更大的范围,因为它要重建迄今为止世界上所有民族的艺术性的生活方式,它不但承诺要对全景式的人类艺术景观作出更加广泛的、全面的观察,而且寻求对艺术和人生的真理作出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视觉人类学除去它所包含的艺术和科技的成分之外.反映了人类学一个最根本的人文价值取向,即关注视觉背后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同时,除了通过影视手段记录、表达民族志或人类文化内客及观念的拍摄和研究,它还应该研究视觉工具与人类视觉力的开发,研究视觉认知与视觉思维、视觉符号、视觉表达、视觉传播及视觉文化的传承模式等,另外,关于视觉文化的社会分层、社会控制、时代意象等,都应该是当代视觉人类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民族志假如说在人类学上曾有过一次马利诺夫斯基革命的话,那是因为马利诺夫斯基在社会人类学中改变了理论与民族志两者间的关系。粗略地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理论和民族志(乃至理论家与民族志学家)两者之间是一种主仆关系。这种说法当不致于引起误解。马雷特曾说过:“在书斋中搞研究的人忙着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只有从事田野调查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与人类学有渊源关系。博物馆人类学所指涉的基本概念包括"在博物馆中实践的人类学"和"有关博物馆的人类学"两方面。前者指博物馆物品征集(人类学田野工作)、博物馆典藏研究(民族志物品的意义诠释)、博物馆展示与教育(文化的建构与诠释);后者主要关注内容包括社区博物馆的在地化思考、信息时代的博物馆知识建构与文化多样性、博物馆知识生产与非遗保护呈现的文化政治。  相似文献   

12.
花儿作为一种民间文艺,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花儿产生于西北高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是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花儿民歌的缘起进行民俗学、人类学层面的解析,进而展示花儿民歌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电视仪式:电视人类学研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较于其他艺术现象,电视及其传播、接受、反应行为具有更多的人类学涵意。对电视仪式的揭示与探索是电视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本文指出,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与收视实践,是一种仪式的现代性表征。电视仪式就是以电视为媒介中心组织起来的结构性行为。人类学仪式借助电视这一现代传媒技术已经深刻地切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发挥着重要的结构性作用。对电视仪式的研究既可以展示古代仪式的现代表征,亦可以揭示当代电视人类学的深刻意义与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4.
历史人类学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由徐杰舜教授主编的《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即是应用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汉族历史和文化的创新之作,从学术上来说,《雪球》在对汉民族作人类学分析时,既强调汉民族文化的历史向度,也用人类学理论对汉族文化作了详细的分析,它既是历史学的,又是人类学的。《雪球》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历史人类学在中国有了良好的开端,扩大了人类学理论在历史学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功能主义人类学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30至50年代,时至今日仍对人类学的研究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功能主义人类学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理论方法的分析,可更为全面、透彻地了解和掌握该人类学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自1980年初学科恢复以来,中国大陆人类学学科建设,呈现一种多元路径的局面:民族学逐渐发展为一门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则呈现两种路径:构建独立的大人类学,以及构建与社会学密切关联的社会/文化人类学。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历史文献进行人类学解读和分析正是历史人类学所要求的。历史学与人类学之所以相汇,一是人类学家对历史的关怀,二是历史学家对人类学的兴趣。历史人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既有人类学家的努力,又有历史学家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五十年来情绪人类学发展综述——心理人类学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伴随着对心理学学科理论和实践资源的汲取,随着心理学逐渐对以往科学主义、本质主义的扬弃,将现象学、认知论纳入到学科反思、人类学研究也开辟了注重个体内在化情绪的人类学研究,形成了如今颇受瞩目的情绪人类学领域。阐释学大师格尔兹对于情绪关注的研究,启发后辈学者,心理人类学正越来越多地将情绪作为研究的对象,以揭示他者文化蕴藏的深意。  相似文献   

19.
从很大程度讲,文化人类学对于经典文化意象的破译,有待于更为扎实深入和独具创意的研究.安田喜宪教授的《蛇与十字架》不仅选题新颖、寓意深刻,而且通过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研究和多重证据法的使用,在对比东西文明、彰显历史深度的同时,造就了民族性和现实性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