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红 《老年世界》2008,(1):19-19
“在发达国家不可能出现的建筑业的铺张浪费,正在中国大张旗鼓地上演。”东南大学建筑学系教授郑光复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推出的《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发展方向》一书中,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批评一批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沦为“巨型结构游戏”,并指出,中国可能成为最大的建筑浪费国。  相似文献   

2.
中国未来不稳定的最大根源是城乡二元结构间的鸿沟及贫富差距拉大——2010年可能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出现转折的元年。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欣赏自己的发展模式,喜欢借外国人之口赞扬自己,比如一些外国人时常发表些文章惊叹"中国模式",似乎不仅代表了中国速度,而且可能代表了人类的未来。其实,如果我们真的信了,继续闷着头按以往经济发展模式走下去,很可能有大麻烦。  相似文献   

3.
从经济增速、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就业看,中国经济2013年的形势是平稳的,这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综合考虑我国未来的人口、技术、资本、制度、出口、城市化、工业化等种种因素,我国未来20年潜在的经济增速为6%;前10年为79/6,后10年为5%,较前33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以稳为主,但增速可能低于2013年,甚至不排除季度增速低于7%,这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经济适当减速,有利于化解经济危机,有利于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超英赶美”?全世界目前共有汽车8亿辆。可你知道,如果未来国内人均汽车赶上美国目前数量的话,全球汽车总量翻番都不够,仅中国就得拥有11亿辆车。而国内目前才有6900万辆,大城市就堵车堵得束手无策了。全世界目前产粮22亿吨,其中包括中国产粮5亿吨。可你知道,如果未来国内人均耗粮要达到美国目前水平的话,也就是拿玉米转化燃料的话,中国得耗费掉全球粮食总量的2/3,也即15亿吨。怎么办?自己再多种出3倍的粮?不可能。  相似文献   

5.
最近,糖醋活鱼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外国媒体也参与其中,批评中国的饮食文化。那么,媒体在这一事件当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我认为,通过对糖醋活鱼事件的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媒介在报道中不可避免地加入自己的价值观,就像舞台上的演员,有自己的脚本。也就是说,媒介在报道中存在着中介化的问题,受众无法在媒介中寻找真相。更进一步说,我认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是不可能的,交流是无奈的。而媒体更不可能与受众进行完全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刘建 《职业》2009,(4):35-35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老百姓生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搜狐新闻中心联合进行的“2009年两会热点话题:就业”针对京沪穗三地居民的电话调查结果显示:在金融危机中,初中及以下学历、月收入不超过3000元的普通员工或技术人员被裁员或减薪的比例最高,学历歧视则加剧了低学历者在未来工作求职中的压力,造成他们对未来工作求职信心不足。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处于一个过去已逝,而未来尚未到来的工业社会中,在这个过渡性的大时代,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正在土崩瓦解,中国女性的行为模式正在发生剧烈的变迁……她们通过掌握知识资本,谋取高收入的工作,积累一定的经济资本,在这个有着无限延伸的可能空间里,寻找新生活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刘太格 《城市》2008,(12):49-53
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发展,规模浩大,速度惊人,举世瞩目。这种发展,既成功,又不成功。成功,因为城市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了经济的空前发展,生活显著改善;不成功,因为环境、生态、文物受损,交通、城市景观、生活环境仍不完善。城市,在功能结构上要求健康,在景观生态上要求美丽。健康美丽的城市,不但为市民造福,而且也是外地投资商及他们的家眷们乐于迁居的地方。所以,经济拓展要与环掉改善并进。 展望今后数十年,当中国经济迭蓟髯前荚国的水平时,城市人口亦将提升到总人口的4/5。未来的建设量,包括现状不规范的建筑的改造,可能相当于目前美国的4倍。要在几十年内建造4个美国,一方面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得注意未来的中国城市对中国、亚洲、全球的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冲击。中国城市的工作,不能不做好。 如何迈向一个健康、美丽的城市?本文就针时这一挑战,提出几个从实践中取得的、原则性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这说明,一个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对于学生来说,更应如此。在当今的教学理念中,我们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角度的收集评价信息,对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作全面的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的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激励他们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金艳  林禄水 《职业》2008,(8):52-53
考入大学是人生的巨大转折,每一位新生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因为他们的生活将面临着重大的改变。我们发现大学生存在着对自己所学专业与将来从事工作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明确,对自己职业目标感到迷惘,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缺乏全面了解等现象。同时,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大约有56.7%大学新生在新的环境中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因此,有必要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大学新生职业生涯发展问题进行辅导,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涯发展自主意识和生涯自我规划能力,使他们在团体中学会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更好地规划未来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要取消考试制度。因为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都不可能离开考试这个环节,素质教育当然也不例外。考试作为检验教育成果的一种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非但不能取消,而且应当在今后的素质教育的推行中予以改革、创新和强化。那么,未来...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外的经验以及国内的现实,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一段不短的时间里,社会问题的丛生以及社会冲突的加剧仍将是转型中国的一个基本特征。与此相应,社会工作者依然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和应对当中。  相似文献   

13.
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国民素质和发展潜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中学教师就担负起了这个神圣而繁重的使命。然而,任何一个教师都可能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疲劳、厌烦、枯竭、身体不适等情况,程度深且持续时间长久可能导致职业倦怠。分析发现,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变迁大环境下的教师权责不平衡,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划分,以及学校的管理体制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光宇 《安家》2014,(4):103-103
2014年的中国楼市真的走到了所谓"崩盘"边缘了吗?"房价暴跌"、"楼市崩盘"的说法是否现实,目前大家也都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猜测,但也有很多人坚信中国房地产不可能崩盘。但未来楼市必将慢慢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月1日,中国似乎十分平静地接受了开征燃油税这项重大改革。但真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吗?燃油税改制背后的各方利益的搏弈,也会如此平静吗?燃油税改制强烈地牵动着许多社会阶层利益格局的重新分割,这一切都不可能“西线无战事”。  相似文献   

16.
人类正处于世纪之交的历史性转折点上,将从现在迈向新世纪的未来。走向未来,就要架设通往未来的桥梁,实现从现实向未来的转变。对于 21世纪的中国和中国高职教育来说,这种转变更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它将经历社会转型期的深刻变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屋建瓴地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 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  相似文献   

17.
未来几个月内房价几乎没有可能下降,而且仍有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但其代价是成交量短暂放大之后比去年更大幅度的萎缩。换言之,中国的商品房将彻底沦为名副其实的“奢侈品”。  相似文献   

18.
今后,中国对待东盟各国实施”差别化”的政策可能会越来越明显。这至少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铁哥们”,如柬埔寨和老挝:二是“伙伴”,这可以细分出不同的程度,紧密的如泰国,一般的如马来西亚,要维系的如越南,要观察的如缅甸,要争取的如印尼等;三是”不受欢迎的人”,那就是”不招人待见”的菲律宾了。中国越来越不能接受的是,有些国家一方面从中国得到各种好处,一方面又时不时地跳出来跟中国捣乱。  相似文献   

19.
《中外书摘》2014,(5):31-33
在中国一个领域一旦被国家重视,资金、人才、政策就会密集地向这个领域集中,这个领域就会突飞猛进地发展,同时也是各个地方大干快上的热点,随之这个产业出现利润下降、产能过剩的局面,比如前几年的光伏产业就是这样的走向。鉴于此,各城市如果在未来发展中占据制高点就必须发现那些已经成型但尚未上升到政策文件中的领域,提前在这一领域布局、深耕,才能占据未来的制高点。笔者认为精密制造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有前景的领域,精密制造是中国经济的最后一个短板,目前尚未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间推移,养老金应该越来越高,因为养老金的支付不像搞企业经营,企业经营不善有可能破产,而养老金只能是刚性上涨,还有一大块是个人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也是以国家支付做后盾的。这个越滚越大的雪球将在未来一个漫长的时间里永久地绑架国家的财政分配政策。因为是按照不同的等级分配养老金,政策调整的可能就非常少,如果给农民工人增加养老金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就觉得原有的等级优越显示不出来,必然利用手中的权力更大比例地拉大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