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陈寅恪著述中有关汉藏语比较研究的论述为根据,评析了陈寅恪的汉藏语系语言比较研究观及具体比较原则。研究表明陈寅恪的汉藏语比较研究观不因时过境迁而失去价值。相反,随着汉藏语比较研究凸显深入和发达,陈寅恪的汉藏语系语言历史比较研究观于现今的汉藏语历史比较研究而言,依旧为启迪借鉴意义的高论。  相似文献   

2.
治史泛议     
<正> 治史同从事任何其他学问一样,从根本上说,要靠刻苦勤奋,舍此而奢望轻易成功是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的。当然,这并非说不必重视学习方法,相反,同样刻苦勤奋,能否掌握、运用科学的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或者事倍功半的不同效果。科学方法很多,我的体会,主要是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勤与巧勤,是指勤奋苦学。这要有甘于苦累,顽强执著的精神和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韧性。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四勤”。一曰眼勤。就是广泛涉猎,拓宽视野,开阔眼界,  相似文献   

3.
桑兵 《文史哲》2011,(6):52-67
陈寅恪究竟是一般称许的学贯中西,还是有人所指西学不佳,值得探究。所谓西学,其实只存在于东方人的心目之中;即使西方人要想贯通西学,也几无可能。至于学贯中西,可以说任何人绝做不到。作为方便名词整体而言,相比于同时代的中国学人,留学时间长、所到国家多的陈寅恪的西学算得上出类拔萃,甚至是西学最好的有数之人。其西学主要集中于文史方面,还一度是中国研治西人东方学的首席。此节不仅得到留学生和通西学人士的承认,其本人还被推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编译委员会委员。陈寅恪主张尽量吸收外来学说与不忘本来民族地位相反相成,绝不挟洋自重,舍己从人,很少称引附会西学,宁愿仿宋儒先例,取珠还椟,以免数典忘祖。在批评一味趋新者的西学为过时的格义之学时,才显示其对国际学术界元和新样的了解与把握。其具有统系与不涉附会的主张,为中外学术文化融通取向的高妙境界。  相似文献   

4.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金应熙一生中对研治中国古代史、香港史和学术史均有重要创获。他治史的特点是力求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以社会经济、政治、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推动和互相制约,全方位地进行考察,探求中国历史发展具有深层意义的规律性;他对古代长城历史作用的研究,尤其具有突出的开拓意义;所著《陈寅恪》一文,深入地分析史学大师陈寅恪的学术成就和治史方法,并从20世纪史学发展的高度,对其做了准确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5.
治史方法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作者自己逾半个世纪的治史经验进行总结,将之概括为史料、考据、今古一线牵三个方面,并分别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像陈寅恪这样被国民党积极争取却又留在大陆的著名知识分子加强统战工作,其不仅在组织上争取,而且通过个人游说,希望陈寅恪能够北上任职。但陈寅恪一方面鉴于岭大的优待,另一方面鉴于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政策之不甚信任,故对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只是消极回应。1953年底,中国科学院派专人南下劝说陈寅恪北上。陈寅恪虽有所心动,但鉴于其南下岭表,是想成为文化托命之人,以转移一代世风,再加上郭沫若的挑衅,最终他拒绝北上。此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加紧对陈寅恪的统战。对此,陈寅恪在表面上虽有所回应,然内心里却与中国共产党逐渐疏离。尤其,在1958年被视为反动学术权威而退出教坛之后,陈寅恪的“遗民”情结趋重,以致在“文革”期间因受到不公正待遇而公开表示对中国共产党的不满。虽然如此,这并不表示他反对中国共产党。只不过他想做文化托命人,故对中国共产党的诸多政策表示不满。  相似文献   

7.
学元史的最难处之一当是译名问题。钱大昕批评《元史》说:"明初史臣既无欧宋之才,而迫于时日,潦草塞责,兼以国语翻译,尤非南士所解,或一人而分两传,或两人而合一篇,前后倒置,黑白混淆,谬误相沿,更仆难数"(《元史本证序》)。潦草塞责,应归罪于朱元璋的程限督迫,对史臣不解译语而造成诸多弊病的指责似乎太苛刻,因为他们据以编纂的原料本身就是"音读歧异"、"译无定言,声多数变"(汪辉祖《元史本证·自序》);钱大昕讲到廉希宪又名忻都,廉恂又名米只儿海牙时说:"以予博考二十年始知之,盖元史之难读,视他史尤甚也"(《潜  相似文献   

8.
陈寅恪在其学术著作中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传统小说资料的运用,对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相关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显示了他广博的学术视野和运用材料的能力,开启了"文史互证"的研究典范。通过考察陈先生中后期的相关著述,能够探析他对文学特别是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文学作品的态度以及这些著述所呈现出的文化取向和深邃而丰富的人文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谭解文 《云梦学刊》2005,26(3):10-13
郭沫若与陈寅恪在政治观点和学术理念上有所不同,但两人都肯定并尊重对方的学术地位。在有关《再生缘》的研究中,两位大师结下的学缘至今传为美谈。郭沫若与陈寅恪之间的学术争论是正常的学术探讨与切磋。作为诗人和学者,两人在本质上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陈寅恪先生关于唐初关陇集团、“山东豪杰”及蕃将等胡汉文化合作的论说认为我国北朝隋唐时期的胡汉合作 ,不论形成何种“Synthesized的胡汉融合形态的文化” ,必有一文化占主体地位。这个主体文化非汉即胡 ,或非胡即汉 ,似无非汉非胡形态可言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观念与傅斯年、陈寅恪治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2 0世纪中国新历史考证学家大都有西学的背景 ,他们处于中西史学交汇的时代机遇之中 ,运用西方新学理来研究本国固有的文献典籍和历史问题 ,把西方历史考证方法与乾嘉学派精良的考史方法结合起来 ,因而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傅斯年和陈寅恪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傅斯年于  相似文献   

12.
南宋时期陈亮与朱熹的义利王霸之辩,反映了当时事功政治思想的脉动。然而,学界对于陈亮功利思想的解读却存在偏颇倾向。科学准确地把握陈亮的功利思想,应该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延沿儒家基本思想脉络,联系南宋时期程朱理学的天理思想背景,从清楚认知陈亮"气一元二面向"的世界观出发,深入评析其伦理观在道德优先框架下的功利合理性,进而揭示陈亮"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义利统一逻辑,由此管窥陈亮义利统一观,以为其功利思想评价之辨正。  相似文献   

13.
元末明初吴、越诗派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战乱纷呈,以高启为首的吴诗派与以刘基为首的越诗派表现出不同的地域性诗学特征.吴中文人因受理学影响少,追求自适、自娱的生活方式,作品中呈现出鲜明的快然自足个性色彩;越诗派身处理学之乡的浙东,主张以诗议政,作品中有着浓厚的济世情怀.朱明政权建立之后,面对朱元璋的猜忌、文字狱及僚臣的争斗,越诗派渐趋远离政治,诗作转以嗟叹衰老、岁月流逝为主.  相似文献   

14.
陈云关于“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他强调共产党员必须重视学习,并且对学习的内容、态度和方法有自己的独到认识。学习和研究这一思想,对于不断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党的执政本领,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环境史研究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对于历史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我认为,首先应认识环境史研究对于推动历史学发展的重大意义。这表现在:环境史家致力于研究长期以来历史中所忽视的环境问题或环境灾害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从而大大拓展了史学的范围。他们从人与自然互动的角度来认识历史运动,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在每一个时期都具有塑造历史的作用,并且更新了对人、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环境史在治史原则、叙述模式与具体方法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不仅如此,环境史研究也具有现实意义,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环境问题,并增强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6.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加强作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迎难而上,共克时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社会史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 ,社会史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研究中的几个焦点问题———社会史的概念与学科定位、跨学科与社会史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区域社会史研究以及思想、文化和社会的互动关系等进行缕析 ,这些理论的探讨无疑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社会史研究的发展 ,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学风建设应坚持管理与教育相结合 ,以激励、约束、引导为手段 ,通过优化学习环境、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抓教风和考风、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强化就业指导等措施 ,逐渐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中形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优良学风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介绍了陈垣先生“稿凡五易,时阅四年”而研究、整理出的近现代回回历法的辉煌成果——《中西回史日历》,继而探讨了先生的《回回教入中国史略》一文对研究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论人类历史上的留学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放鸣 《江海学刊》2007,(1):164-170
留学运动是人类不同文化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形式,在人类文明史上,特别在世界近现代文明史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等原因,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历史阶段,留学运动的规模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在中世纪前后,各国间的留学交流是松散的、小规模的、时断时续的,政府间的留学生派遣还比较少见;文艺复兴以后,欧美诸国的留学运动以意大利为中心,人数有所增加,留学内容则以人文主义科学为主,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其人数、规模仍然比较小。资本主义扩张时期亚非各国的留学运动,以日本较为成功;特别是中国晚清的留学运动,人数众多,规模宏大,时间集中,地域广泛,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最大的留学运动,不仅给中国,而且给世界历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