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文章对比分析新疆汉语方言和普通话中的"把"字句,结合现代维吾尔语中的语法现象,提出"维吾尔语"影响论,并进一步结合青海、内蒙古汉语方言中的类似现象佐证阿尔泰语影响论.  相似文献   

2.
安徽庐江方言中用“把”字句和“给”字句来表示处置和被动,但除了表示处置和被动以外,庐江方言中的“把”字和“给”字还具有普通话中“把”字和“给”字不具备的涵义。通过对庐江方言中“把”字句和“给”字句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对庐江方言的研究,甚至是江淮官话以及现代汉语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新疆汉语方言语音特点的扩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普通话融合了新疆乡土汉语的突出语音特点,从而形成了有别于标准普通话的重要语音特征。而这些语音特点也程度不同地渗入了新疆少数民族所说的汉语。分布区域广的语音特点是一个方言话语音特点中渗透力强的特点,各地的“地方普通话”实际上是吸收了当地汉语方言渗透力强的语音特点的普通话的地方变体。  相似文献   

4.
用田野调查的资料,发现新疆方言偏正复句有其独特之处,即关联词语不同。有时,普通话的几个格式对应新疆汉语方言的一个或两个格式;有时,普通话的一个格式对应新疆汉语方言的几个格式;有时,两者之间无对应表达。较之普通话,新疆汉语方言偏正复句更多的是使用意合法和紧缩句。  相似文献   

5.
兰州方言“把XV”构式中,“把”具有提宾标记之外的强调功能,而这种强调功能的获得与“把XV”构式的动词采用光杆形式有关,动词韵律分量减少导致“把”的标记作用加强.讨论和分析兰州方言中的这种构式,考察其适用语境、构成成分特点及构式义,并在考察中着重注意各成分与句子重音分布的关系后,笔者认为,“把XV”构式是连接普通话把字句和兰州方言强调“把”后成分的把字句之间的过渡句式.  相似文献   

6.
新疆汉语方言口语中的“好好儿”与汉语普通话中的“好好儿”有些差别,其中副词“好好儿”很有特色,与汉语普通话中的“压根儿”在语义、语用、语法上类似。  相似文献   

7.
攀枝花本土方言是指攀枝花市农村县区居民的口头语言.本文介绍攀枝花本土方言被动"着"字句和处置"给"字句.普通话的"被"字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着"字句,普通话中的处置句在攀枝花本土方言中常用成"给"字句.通过这两种句式可以了解攀枝花本土方言在语法方面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创建小型人物传记翻译语料库,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分析《苏东坡传》中“把”字句在张振玉译本和宋碧云译本中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把”字句在两译本中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在语料库中大多数汉语原创人物传记中的使用频率;张译本和宋译本中“把”字句使用频率分别为1.619/千字和1.306/千字,张译本中“把”字句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宋译本(p=0.017*)。从图式理论和翻译策略两个方面分析上述差异,以期为“把”字句的理解和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循化话中人称代词的变格范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循化话是青海汉语方言中的一种很独特的土话,类似“河州话”。它既不同于西宁话,也不同于乐都话,更不同于普通话。一般地讲,汉语方言的差异最大的是语音,其次是词汇,语法的差异极小。但是循化话的独特点除了语音和词汇的差异外,语法的差异尤大。如循化话的基本句式“宾—谓”式在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中不存在,循化话中没有“把”字句和“被”字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介词结构,以及连词的省略等等。人称代词的变格是汉语中更为少见的语言现象,至今末引起过语言学家的注意。拙文就循化话的人称代词的变格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浅析青海方言“把”字句的几种特殊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析青海方言“把”字句的几种特殊用法靳玉兰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汉藏杂居地区,汉语对藏语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它早已成为汉藏人民共同交际的工具;反过来说,藏语对汉语的影响也是特别突出的,比如,青海方言里“把”字句应用得相当普遍,它的作用在于提前宾语...  相似文献   

11.
九江方言中的“等”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江方言中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这类被动句在句法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如“饭吃完了”;一类是有表被动意义的“等”的句子,如“电灯开关线等我拉断了”。为行文的方便,我们称它为“等’字句。本文打算将这种“等”字句与普通话的“被”字句作一比较,以求揭示九江方言“等”字句的特点。 1、九江方言中的“等”字句是有形式标志被动句的唯一格式。要说出施事者,就得用介词“等”引入施事者。这个“等”没有相应的替换形式。例如:  相似文献   

12.
新疆汉语方言虽属北方方言,但就其构成方式来说,仍与普通话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章通过对新疆汉语方言形容词结构方式特点的分析,概括出新疆汉语方言形容词构词方面的一些特点,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新疆汉语方言。  相似文献   

13.
柳州方言的句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出发,讨论柳州方言的主要句法特点。分三个部分:一语序,二句式,三句类。第一部分介绍柳州方言的偏正结构、宾补结构以及双宾语结构等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语序现象;第二部分分析柳州方言的“XX什么”句、“N1N2未V”句、“连”字句、比较句和“捱”字句;第三部分讨论柳州方言的祈使句和反复问句  相似文献   

14.
运用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对陕西方言都市剧《百家碎戏》中搜集到的1194条“把”字句进行探讨分析。发现关中方言对话中的“把”字句除了具有塞尔归纳出来的断定行为、指令行为、表情行为、承诺行为外,还有推测行为、断定兼表情行为、指令兼表情和推测兼表情行为,每一种行为在语法手段和修辞方式的选用上都有其特点,疑问句可以表达多种行为。关中方言对话中的“把”字句表示指令行为和断定行为时,与普通话对话中的“把”字句表达的行为有共同点,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5.
同形异义词,是指语音形式和汉字书写形式都相同而意义并不一样的几个词.不同方言之间也会有语词的同形异义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语言的发展演变在不同的地区走着不尽相同的道路,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下同方言在造词时的形式上的偶合.对不同方言同形异义现象的研究,是方言区际的横向联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词汇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而把这种研究搁在某一方言和普通话之间来进行,则还会有利于方言区人们学习普通话、避免用普通话语音误讲方言词语,从而促进汉语规范化工作.  相似文献   

16.
略论乌鲁木齐汉族话和回族话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汉语方言的研究正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斯大林说过:“要了解某种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只有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密切联系创造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去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方言学家詹伯慧教授说:“语言的研究,包括方言的研究,如果跟民族的研究,跟使用这一语言或方言的人民历史的研究配合起来,一定可以互相印证,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所以,研究新疆汉语方言,也应该研究新疆汉语方言使用者的历史。根据方言研究的这一原则,本文试就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的两支汉语方言——乌鲁木齐汉族话和回族话的历史作初步勾勒并沿此探讨二者的形成,以期有益于新疆汉语方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语言里常常连续使用同一个词,或是重复使用同一个声音,表示某种独特的含义,或是表现一种细微形象的描写,这种现象叫做叠字。叠字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手段,各种语言里都有。汉语里特别丰富。兰州方言是汉语里的一种方言,汉语普通话里使用的叠字形式,兰州方言里也都使用,正因为兰州方言是一种方言,兰州方言里使用的叠字,并不一定在普通话里出现。因此兰州方言里的叠字,在数量上讲,远远超过了普通话里的叠字。此外,兰州方  相似文献   

18.
广东和港澳都是双语社会。广东的“双语”指的是粤、闽、客方言与普通话,但方言的势力范围大大超过普通话,香港的“双语”指的则是汉语粤方言和英语。随着港澳回归,不仅粤、港、澳将迅速扩大交往,而且与内陆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将大大加强。这样一来,在广东和港澳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就成了一个非常紧迫的实际问题。本文通过对港澳学生普通话能力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在“九七”即将来临之际,要因势利导,加强双语教育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语有两种具有保留宾语性质的特殊宾语,一种存在于"把"字句中,另一种出现于受事主语句中。其中,"把"字句和受事主语句的谓语动词、宾语和表达功能上有共性,并且是通过隶属成分移位形成的。由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的影响和汉语语法规则的干预,这两种特殊宾语在现代普通话中逐渐衰落甚至消失,只保留于部分南方方言中。  相似文献   

20.
普通话作为汉民族的共同语,已经全面适应了我国的社会发展,汉语规范化也已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汉语的国际推广正在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这种“推普”的浪潮中,汉语方言是否会走向消亡?同时,汉语国际化走向究竟是虚是实?针对当前的这些热门话题,本文就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1.从闽台文化的历史传承解析方言存在的价值。2.从方言与共同语的互为依存关系深入论述方言存在的理由。3.从现实社会发展推定普通话必将走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