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聂笃友 《船山学刊》2011,(2):133-136
论文主要论述从《原道第一》首段中引出的三个问题:道的问题,道不是儒家之道,而是道家之道。它指的是自然规律;文的问题,它的具体含义有二层:天文和人文。文不是文化之文.不是文学之文,而是纹饰之意;文与道的关系问题,文不载道,也不贯道,而是文道并存。  相似文献   

2.
王章才 《学术界》2023,(10):134-147
所有的文体“本同末异”,故客观上本有可通融性;中国古代长盛不衰的文体辨析不期然而然地为文体浑融做好了准备;文体浑融具有自主性、契合性、不对等性及排异性等特点。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体融合的基本规律。文体融合也可称“文体互文”。中国古代文体互文的具体方式约有六种:构思性互文;表现模式互文;讲说口吻互文;语言体式互文;风格互文;体裁、体类互文。这六种互文方式也不绝缘,相反,文体互文或文体融合常常是多种方式共存并行、综合性施加的。  相似文献   

3.
宋代的契税     
宋代田宅交易征收契税.契税额宋初不统一,仁宗时按交易额每贯收四十文,北宋末每贯最高收一百文省即七十七文足,南宋初达一百文足.正税之外,有头子钱和定帖钱两种附加税,头子钱宋初每贯征八文,后逐渐增为五十六文,定帖钱初每贯征十文,后增为二十文.因契税繁重,民间交易多不投税,而以白契私自交易.南宋时期,又开征"白契税钱".随着契税的不断增加,逃税问题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4.
文采是汉文学中不可估量的美学价值之所在。文采到底为何物 ?刘勰提出过“饰容”说与“熔裁”说 ,“熔裁”说确为的论 ,但“饰容”说就不那么恰当了。刘熙载的评论中 ,将“文”与“文采”合二为一 ,这也是概念的混淆。“文质相称”中的“文”与“质”是一个对偶范畴 ,但“文”不等于“文采” ,那种“讲究文采曰文 ,不讲究文彩曰质 ;内容高于形式 ;故‘质’胜于‘文’”的认识是错误的。文章之美实来自于“思想 +灵感 +文采” ,文采是居于文、质关系之上的。文采与意境关系密切 ,二者互为表里 ,互为揽系  相似文献   

5.
从欧阳修所说的“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及在古文家中扬韩抑柳看,他是提倡先道而后文,充道以为文的。但“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又非以道代文,实为有前提的文道并重观念。尤其是他提出传记文写作的“事信”与“言文”两大基本要求,并对骈体文有全面客观的认识,这更可看出他的文道并重观念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字说》不本许慎《说文》,主观臆断,牵强附会,大坏传统文字学。张有《复古编》专本《说文》,不妄下一笔,有匡正《字说》谬误、维护《说文》正统之功。文章从《复古编》序跋入手,考述了张有《复古编》的著作缘由,披露了党争对文人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宝三 《江汉论坛》2004,2(4):115-119
建 立 以 先 进 文 化 为 标 志 的 新 文 化 ,是 我 们 党 的 神 圣 使 命 。 我 们 党 成 立 80多 年 来 ,为 建 立 以 先 进 文 化为 标 志 的 新 文 化 ,经 历 了 不 同 的 阶 段 ,出 现 了 不 同 的 新 文 化 ,主 要 是 毛 泽 东 的 新 民 主 主 义 文 化 、邓 小 平 的 社 会 主义 精 神 文 明 和 江 泽 民 的 中 国 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 当 前 ,文 化 领 域 内 荡 涤 旧 文 化 、建 设 新 文 化 的 任 务 仍 然 十 分艰 巨 。 要 真 正 建 立 以 先 进 文 化 为 标 志 的 新 文 化 ,必 须 按 照 先 进 文 化 的 发 展 要 求 ,继 续 推 动 文 化 领 域 的 大 清 理 和大 转 变 ,实 现 从 独 尊 排 他 向 互 尊 兼 容 转 变 、从 闭 关 自 守 向 改 革 开 放 转 变 、从 照 抄 注 释 向 开 拓 创 新 转 变 、从“ 破 字当 头”向“重在建设”转变。社 会主 义文 化 建设是 一个 巨大 复杂 的 系 统 工程 ,要 建 设 好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义 文 化 ,必 须 正 确处 理 文 化 建 设 中 的 各 种 关 系 和 矛 盾 ,尤 其 是 一 元 导 向 和 多 元 取 向 的 关 系 、主 旋 律 和 多 样 化 的 关 系 、历史 传统 和 时代 精神 的 关系、立 足本 国与 放 眼世界 的关 系。  相似文献   

8.
徐前师 《云梦学刊》2006,27(1):141-142
《史记》《、后汉书》二书注引《说文》与今本《说文》有不一致的地方。缨、矍、豺、缇、掎等字注释引《说文》存在的问题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9.
由 于留 存 文 献 较少 和 汉 族 正统 观 念 的 影响 等 诸 多 方面 的 原 因 ,辽 金 文学 研 究 历 来是 中 国 文 学史 上 最 薄弱 的 一环 。20 世纪 以来 这 种状 况有 所 改变 ,尤 其是 改 革开 放后 ,辽 金文 学 研究 领域 出 现了 崭新 的 局面 ,但 也存 在一 些问 题 与不 足之 处 ,诸 如关 于辽 金文 学 的分 期、特质 、地 位、成就 的 看法 就各 不 相同 ,缺 少论 争 ;在 少 数 民 族作 家 研 究 ,诸宫 调 、辽金 戏 剧 、散 曲 以 及小 说 等 文 体方 面 的 研 究还 很 不 够 ;在 研 究 方法 和 观 念 上缺 乏 创 新 ,在 文 化 背 景 的 研 究 和 文献 辑 佚方 面仍 需 深入 。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中原文文本和目标文本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水辉 《云梦学刊》2006,27(3):149-151
运用互文理论,分析比较文学翻译中原文文本和目标文本在各自文学系统中的元文本和互文本的不同,也在互文理论光照下重审等效论,指出对等论不适合于文学翻译,目标文本只是原文文本的一种特殊互文本。  相似文献   

11.
于海广 《文史哲》2003,(4):18-18
2 0 0 3年 3月 ,由山东大学等单位主持发掘的济南历城大辛庄遗址出土了商代甲骨文 ,引起学术界乃至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4月 7日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东方考古研究中心邀请国内部分知名学者召开座谈会 ,对大辛庄甲骨文及有关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多数学者认为 ,大辛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殷墟之外发现的唯一的商代卜辞 ,它的出土 ,在甲骨学史上具有界标意义。鉴于此次发现意义十分重大 ,《文史哲》编辑部率先发表有关材料 ,并与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共同组织了“大辛庄甲骨文与商代考古”笔谈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通过全面整理和分析《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祭祀动词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情况,并与其他甲骨卜辞的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进行比较,完善甲骨卜辞非祭祀动词双宾语句和三宾语句类型。  相似文献   

13.
自从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后,为了条理清晰地刊布与研究这些珍贵史料,陆续有学者对甲骨文的内容进行了分类研究,他们的研究成就在甲骨学史上十分重要。但由于分类标准不够明确,以往的各种分类法尚有改进与调整的必要。我在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整理该馆收藏的甲骨时,考虑到甲骨刻辞应该从各版甲骨记录事项的总体内容而不是其中的某种成分进行分类,从而提出了个人在实际操作时的分类设想。  相似文献   

14.
刘一曼 《殷都学刊》2008,29(3):5-12
80年来的殷墟考古,发掘出35000多片刻辞甲骨和有铭青铜器600多件,为商代甲骨和金文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研究者将甲骨文晚商金文的有关资料与殷墟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相结合,研究商代社会(如商代的族氏、人物、官制)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5.
卜辞中所见商代诸神的权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甲骨刻辞资料的断代爬梳、整理,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分别探讨了王卜辞与非王卜辞中所见商人诸神的权能,分析了诸神施行权能的方式,并勾勒出商代诸神权能变迁大势.  相似文献   

16.
花东H3中有关马的卜辞较多,文中对近50条卜辞给予考释,对有关马匹的应用及马的价值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这一版历组卜骨于抗战期间出土于安阳小屯,系一版左胛骨,现其大部藏于清华大学,其卜辞内容属于岁祭,与商王世系密切相关,有着重要的意义。李学勤先生曾撰《论清华所藏的一版历组岁祭卜辞》一文对其内容有详细考证,本文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系统考证了此版卜骨的出土、流散及缀合过程。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月"、"日"的哲学内涵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如“月”字有“早月”与“晚月” ,“日”有“东日”、“西日”、“冬日”、“夏日”、“中日”等 ,这是阴阳五行体系 ;单个“月”字是形象文字 ,是静止的、孤立的 ,表示时间不动、空间不动、万物不动、“月”字不动 ,如同幻灯艺术 ;双“月”字 ,则是抽象文字 ,是运动的、对立的 ,表示时间运动、空间运动、万物运动、“双月”运动 ,如同动画艺术 ;30 0 0年前 ,中国古人造字时 ,已形成了较完备的哲学思想体系 ,并把“对立”、“统一”、“运动”、“变化”、“发展”等重要哲学范畴 ,融入到甲骨文字中 ,传给后人。  相似文献   

19.
花东甲骨中的繇辞主要有永、正、若、用等,它们或为单字,单独使用,或为多字联合使用。另有一些类似的辞例,也可能属于占兆的繇辞。  相似文献   

20.
魏慈德 《殷都学刊》2007,73(2):22-28
本文主要指出"十三月"一词的记载对于不载周祭的宾组卜辞在排谱时的重要性,包括排谱时可利用月数的差数来计算是否当放入一个十三月,以及对于那些可能插入十二月及一月间的十三月事件利用微细断代法来判断其是否可排入同一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