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赖杰忠 《南方论刊》2009,(7):104-105
本文从分析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的重要性入手,发现在高州存在400多年的木偶戏是民间的艺术宝库,但人们似乎并没有发现其与美术教育的必然联系。本文试图利用高州的地区优势,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构建起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课程并落实于教学实践,主要是从高州木偶的艺术特色以及它的制作过程等方面来阐述利用木偶艺术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古迹极其丰富。目前,在高州境内已发现各类文化遗迹315处,居于全省县级首位。这些文化遗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磨砺,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了解这些文化资源,既可为有关科研、宣传、教育、文化等研究人员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又可为旅游事业提供有关的文化景观,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为发展高州经济服务。因此,开展对高州境内的文化资源的理论研究,有计划地开发高州的文化资源,已成为高州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相似文献   

3.
蓝天 《南方论刊》2012,(5):84-85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高州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高州市新的领导班子提出了"高州兴旺,我的责任"的新理念。本文分析了"高州兴旺"与"我的责任"的关系,提出了实现"高州兴旺,我的责任"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加强高州水库生态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宁 《南方论刊》2010,(8):78-79
高州水库承担我市工业、生活用水和一些县(市、区)的农业灌溉任务,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省、市两级政府对高州水库生态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茂名市政府成立的高州水库水源和生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以及政府主管部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高州水库的保护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荔枝文化离不开荔枝种植历史、产地,进贡人的籍贯和地点.本文依据正史、史书、方志和出土唐代墓碑刻载,论述西汉置高凉县在今高州,属合浦郡,为交趾七郡贡生荔枝之一.三国吴置的高凉郡治在良德.高州在隋朝已出现"荔枝圩".唐代盛产荔枝的高州是今高州东部、东北部和今电白东北部.向朝廷进贡荔枝的宦官高力士是我市在南朝梁陈代和隋朝时南越首领冼夫人的第六代孙,是高州都督冯盎的曾孙.高力士原名冯元一, "则天圣后赐姓高,改名力士"是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高力士回家乡高州向朝廷进贡荔枝,现还存有二个贡园.高州七个荔枝良种中有三个因进贡命名的良种.高州有已上地图以荔枝为环境特征命名的荔枝园村、荔枝根村等十三项五十八条群众居住的自然村.1993年,高州被命名为"中国荔枝、龙眼、香蕉之乡",素有"全国水果第一县"之称.1996年根子镇被授予"全国白糖罂、白腊生产示范基地"和"国家荔枝标准化示范基地".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根子荔枝并新种一颗"中华红"荔枝,更为高州增添了新彩.  相似文献   

6.
高州木偶戏是广东古老地方戏剧之一,因"琢木为偶"而得名,又名"鬼仔戏",其源起于福建布袋木偶并结合当地民俗文化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广泛流传于高州的30个镇、街道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州木偶戏是木偶和道情戏的完美结合,具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2006年高州木偶戏先后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章着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以高州木偶戏保护与传承为个案,通过对其形成地高州市的田野调查来揭示目前高州木偶戏生存发展现状,探讨当代社会语境中高州木偶戏保护与传承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潘泓君 《南方论刊》2010,(11):22-23,3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给高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工业经济是高州的支柱产业经济,工业税收是高州的主要经济来源,最根本的思路就要按科学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增强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才能为新一轮发展抢占先机。本文拟从如何推进高州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问题谈谈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南方论刊》2011,(7):I0006-I0007
集团董事长: 刘恒智,广东省政协委员、茂名市政协常委、香港广东社团总会荣誉会长、广东外商工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茂名商会会长、香港高州同乡会会长、广东高州中学名誉校长,现担任深圳市恒基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嘉晨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恒智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相似文献   

9.
《南方论刊》2013,(Z1):40-42
高州山歌历史悠久,是高州人民群众在生活劳动中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种类和表演形式多,语言质朴,乡土气息浓郁,旋律简约优美,内涵丰富。新时期经历兴起、停滞、复兴和待以发展四个阶段。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做好高州山歌的传承与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李爵勋 《南方论刊》2004,(5):54-55,20
今茂名市所辖的三市(高州、信宜、化州)一县(电白)两区(茂南、茂港)原为茂名市所辖的高州(前身为茂名县)、电白、信宜、化州四县地。这四县过去都有它的八景,为当时人们所公认的风景名胜,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时至今日,我们重温茂名市各地旧八景的历史,了解它的自然  相似文献   

11.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性质是公共品,这决定了作为政府重要职能的公共财政必须在提供生态环境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关键作用。高州水库作为茂名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之基,却因近年来水库集雨区内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等问题目益突出,为茂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高州水库生态保护进行针对性的财政政策研究,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2.
高州木偶戏自明代万历年间传入茂名高州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民间,民众把木偶戏称为"傀戏"或"傀仔戏",演艺人被称为"傀戏佬"。高州木偶戏戏班目前有107个班团,三百多名艺人,相比其他地方的木偶戏班团数应该是较多的。高州木偶戏戏班的生存与发展,与当地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有直接的关联,它的传承与发展与其他地方木偶戏一样,遭遇表演后继无人、剧本故事陈述陈旧、表演道具戏台简陋等困境。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深入了解高州木偶戏戏班的生存发展现状,探究其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传承发展的新路径,具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潘泓君 《南方论刊》2006,(11):87-89
冼太夫人毕生致力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立下不朽的功绩,得到国家元首的高度赞誉。2000年江泽民总书记来高州视察时认为冼太庙太小了,希望把她扩大一些,办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何扩大冼太庙,实现江总书记和人民大众的心愿,使之成为高州品牌,是政府部门的一大课题。把潘州公园建成冼太文化公园,进一步弘扬冼太文化精神,以资源品牌带动高州经济的发展,是政府责无旁贷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高州木偶戏,也称"傀戏"、"傀仔戏",主要流行于粤西高州等地,因其独特的表演和丰富的遗产价值,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  相似文献   

15.
在语言要素中,语音和语法的相对稳固性使得海外汉语方言目前在这两方面与祖籍地同一汉语方言的差别还不大,比如东南亚的粤方言广府话的语音就基本是国内粤方言广州话等的翻版。相比之下,词汇的活跃性特点却使得我们更容易从中发现海外汉语方言与祖籍地汉语方言的异同。海外汉语方言词汇的存古性从一个方面表现了海外汉语方言与祖籍地汉语方言之同,凸显了海外汉语方言的根;海外汉语方言词汇的创造性和兼容性则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海外汉语方言与祖籍地汉语方言之异,彰显了海外汉语方言脱离母体方言之后发生的发展变化。本文以翔实的例子论证了海外汉语方言研究,尤其是现阶段的研究,必须充分重视词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的同源词流传至今,往往在各地方言中留下它们的踪迹;考证同源词,征引古代训解与用倒无疑是必要的,但举证现代方言──活的语言同样应予重视。本文所考各组同源词,既首以古籍证其“声近义通”,又次之尽力以方言足证:把传统同源词考证与现代方言研究结合到一起。每组中都有一个或几个词是方言中有的,故名曰“方言同源词”。论证仿章太炎《新方言》、杨树达《长沙方言考》、《长沙方言续考》,即先书证,后方言。  相似文献   

17.
溧水境内吴方言与江淮方言的分界郭骏一、问题的提出江苏省溧水县北界江宁、句容,东邻溧阳,南接高淳,西南毗连安徽当涂,扼江苏西南边缘之要冲,为南京南部之屏藩。溧水方言处于吴方言与江淮方言交会处,内部差异较大。县城(在城镇)老板方言为全县方言的代表,其声韵...  相似文献   

18.
在方言研究中,有人曾将徽州方言划入吴方言的语系,应该承认,吴方言对于徽州方言的影响确实是巨大的。其主要表现是徽州方言中有一部分方言词来自于吴方言,如“一滴滴”、“十三点”、“人来风”、“三不时”、“大好佬”、“司伯灵锁”等,估摸能占到徽州方言词汇的5%至10%。然而,善于吸纳、消化和改造其他徽州方言词.  相似文献   

19.
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是关于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宏观研究,概略地说明了各大方言区在六个方面的不同表现及其与地域文化的历史背景的关系:方言的结构体系是多层次的整合,有的单纯些,有的较驳杂;方言区内部差异的大小则造成向心离心之别;从方言的分布看,有的扩散,有的收缩;方言接触时强势方言和弱势方言有不同表现;方言的应用有的很活跃,有的正在萎缩;方言的演变则有快有慢。  相似文献   

20.
柯玮倩 《南方论刊》2009,(1):76-77,73
方言乃“一方之言”,每一种方言都对应了其使用区域内特定的文化传统、民俗习惯、心理积淀等重要内容,含义丰富深刻,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方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是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表现形式。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分别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以及粤方言。粤方言,又称粤语、白话、广州话、广东话和广府话,是古南越族语言与汉语言混糅后形成的一支独特的地方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