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1 毫秒
1.
李洁晨  连灵 《南方论刊》2023,(9):110-112
政治认同不仅关乎国家稳定、民族兴衰,更是保证政治系统有序运转的关键。全媒体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方式、传播主体、网络舆论生态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面临深化与弱化并存、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的机遇与挑战。全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需从内外因深入剖析,通过大学生将个人小我融入社会大我、主流媒体从业者巩固主体地位、思政工作者进行教学改革、家长变革教育理念等方式奠定大学生政治认同思想基础、增强政治认同情感、培养政治认同能力、铸牢政治认同信念,合力打造“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新格局,全方位、全过程探索建构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多维优化路径,培育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
黎斌 《天府新论》2013,(6):154-157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基本上是良性的、积极的。同时,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也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其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学校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应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金相文 《兰州学刊》2004,1(5):18-20
政治认同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后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在政治认同形成的基础、途径等方面的差异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形成了两种对应的政治认同观。这两种观点可归纳为 ,以理性选择和个人自由为基础 ,通过个体认同达到政治认同的理性理论以及在民族情感和个性自律的基础上 ,通过民族认同实现政治认同的情感理论。面对 2 0世纪后期出现的政治认同危机与偏移 ,罗尔斯试图用政治自由主义理论整合上述观点以完善政治认同理论 ,他认为在竞争性社会多元环境中 ,人们惟有借助公共理性在公共领域形成观念重叠和政治认同 ,才能实现理性而公正的和秩序良好的民主社会。  相似文献   

4.
当前网络思潮传播呈现出诱导性、极端性和错误的政治性指向,并且“泛多元化”“泛娱乐化”“泛民主化”“泛自由化”趋势严重,消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应对网络思潮乱象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分别从国家、社会和高校三个维度提出应对策略,以有效化解大学生政治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5.
青年政治认同关乎政治稳定、政治安全和国家前途.基于网络政治视域审视,青年政治认同既有正向强化的一面,也有负向弱化的一面.在正向强化方面,要警惕高度政治认同异化导致的思维偏执、理性偏离、情绪偏激问题,引导青年培育政治理性、强化规则意识、注重私德建设;在负向弱化方面,要关注政治认同淡化、消解、悖反等认同危机问题,有效建构青年的权威认同、价值认同、信仰认同.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4,(9):18-23
道德基础理论包括先天道德心灵"初稿"论、后天文化学习"修正"论、道德判断直觉论和道德基础多元论四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道德基础理论认为,倚重不同的道德基础进行政治价值判断是导致政治歧见的根源;获得广泛政治认同的秘诀在于激活尽可能多的道德基础;促进政治认同的途径在于相互理解对方的道德基础并发挥理性和直觉的双重作用。道德基础理论以道德心理学为视角,深入挖掘并系统分析政治认同问题的不同面向,有利于拓宽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视野,进而充分认识道德在政治认同中的  相似文献   

7.
王成兵 《江淮论坛》2006,42(6):57-60
认同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讨论了理性和非理性在当代认同中所起的作用。文章提出,理性主义的精神是当代认同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作为人的精神现象的一部分,非理性在当代认同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和谐和合理的认同观念必须是理性与非理性合理张力和恰当整合。  相似文献   

8.
对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一直是阶级社会的必选题。政治认同不仅与执政党命运攸关,而且关乎民族国家的构建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梳理国内外政治认同研究现状,点评政治认同研究成果,分析政治认同研究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政治认同问题指明方向。特别是提出大学毕业生校社衔接期政治认同命题,对高校教育、大学生成长以及社会安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全程受益的特殊群体,其政治认同状况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未来发展。本课题组重点调查了大学生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政治效能、执政党的认同现状,以及他们政治参与和关注社会的程度。提出了完善大学生政治素养、提高其政治认同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杨丽 《兰州学刊》2008,(Z1):82-84
华人的政治认同区别于国家认同,有其独特的政治内涵和研究价值。对华人政治认同的研究不仅要厘清其独有的认同结构,更要认识到华人的政治认同受多重因素影响。泰华的政治认同过程表明,对华人的政治认同研究要深入分析居住国的社会结构、经济、文化、政策等因素,才能对认同的现状和认同困境等做出有力解释。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是政治认同的重要主体,他们在社会实践和政治参与中,通过心理、意识和行为的逻辑递进,逐渐形成对一系列政治制度、价值体系、政治信念的情感认知、意识归属以及行为趋同。这种以利益关系为基础,以实践本质为核心,内在动力、外部环境、心理结构要素及主客观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共同促进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和效能。我们要遵循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握大学生情绪情感特点,从思想趋同、行为趋同和体验整合入手,引导大学生政治信念的取向,在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聚焦大学生政治观念的共识,在实践中培育政治意识;拓展大学生政治活动的参与,在知行中形成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福建省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实证研究,以不同家庭状况、年级、专业等为微观变量来分析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发现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弱化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但是调查显示近年来其教学和学习情况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分析高校思想理论课的具体目标,指出在实践目标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从政治认同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阐述了政治认同的基本观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所面临的挑战。诸如多元文化冲击、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问题以及腐败引起的公信力下降问题等等。研究指出,加强公民教育有助于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主流意识与政治认同,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考量:应从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公民行为能力、建构大学生自主参与机制等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4.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作用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增强其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政治认同直接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但网络文化具有的中性文化特征以及网络的扩散、放大功能严重消解了大学生政治认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虚假、善变、现实、疏离的政治认同状态。  相似文献   

16.
政治认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因此有必要简要分析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如何包容文化差异,寻求共同价值,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是所有多民族国家在推进政治认同时必须面对的问题。查尔斯·泰勒立足于加拿大的政治实践,敏感于认同与承认的关系,剖析了平等承认的政治的两条进路及其政治认同危机,进而在完整刻画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回答了"国家是为了什么/为了谁"的问题,确立了他独特的政治认同理论:一方面,国家被视为一种集体能动性,其成员把它认同为自由得以辩护和实现、共同的文化认同及共同善得以表达的地方;另一方面,与之相应,成员既达成自由共识(国家容许"第一层次的多样性"),又以多元的归属方式获得政治身份(国家容许"第二层次或深度的多样性")——或直接作为个人权利的载体或作为民族共同体的成员而成为加拿大人。泰勒的政治认同理论为我国广泛凝聚共识,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叶方兴 《学术论坛》2013,36(1):205-210
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下遭遇的"认同危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研究缘起。这一"认同危机"具体表现为:工具理性僭越价值理性,引发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空场";理论研究脱离社会现实,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生态断裂";外部投入与内在认同形成反差,思想政治教育陷入"自信危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思想政治教学者、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下同)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出的学科特质、学术品位与实践特色的自觉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知自觉、主体性自觉以及文化传承自觉。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路径主要包括:树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业"的职业伦理观;寻求有效的问题意识以书写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故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研究取向,以"彻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说服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建设,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对我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的文化认同危机。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性,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对传统和主流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消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基本上是一种"内部输入"机制。它对人们的政治认同,具有许多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内部输入"机制,其输入权的单极性、单一输入主体的经济人理性、输入主体的责任性缺失及受制约性缺位,又对政治认同带来了比较大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内部输入机制,以获得公众的稳定的、持久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