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前,我国处于历史变革和以大规模立法为主要特征的法制建设时期,但存在法律情感薄弱和法律信仰缺失的危机。鉴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应对法律信仰问题做较深了解,无论是从伯尔曼对西方法律与宗教的渊源角度或法律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关系角度来剖析,都应提出适合培育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的方法和策略,这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向导。  相似文献   

2.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发展目标。法律信仰是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内在驱动,而硕士研究生法律信仰的培育可以在全民培育法律信仰过程中起模范作用,对实现依法治国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明确硕士研究生法律信仰培育的现实意义,并通过分析硕士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来揭示其法律信仰培育的可行性,从而确定培育硕士研究生法律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法律知识的多寡与法律信仰的强弱没有必然的正比关系。目前高等学校法制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过于追求法律知识、争分夺秒地讲授法律条文和实用性法律知识的问题,严重忽视了法律意识特别是法律信仰的教育培养。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积极培育学生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法律信仰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对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一步认清其影响因素、找准培育途径,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任,不断促进大学生信仰法律、崇尚法治.  相似文献   

5.
张彬 《现代妇女》2014,(11):180-180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信真仰理。法律信仰在社会法治建设的今天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法治灵魂的真正实现。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治国方略提出以来,我国的法治化进程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法治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全体社会主体法治意识淡薄,因此,对法律信仰的培育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信仰是人们内心深处对法的价值和法的精神的一种遵从与信赖。西安市民对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由社会和市民本身等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法律信仰。加快法治进程,已是当下国家治理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无论何种形态的社会,社会公众总有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对象。在法治社会,信仰法律则是依法治国的需要。作为我国法律职业的主要承继者,法科学生更需要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和高尚的法律职业道德。基于此,在我国培养法学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和教化。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于法律的信仰程度直接关系着法治社会目标的实现。立足于大学生法律信仰现状,分析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寻求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的良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法冶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权大于法等现象时常见诸报端,这充分反映了一部分人对法律的漠视与随意,其最基本的原因是对法律信仰的普遍性缺失。正是由于这种法律信仰的缺乏,才导致了当今中国法律意识的淡薄与贫瘠。  相似文献   

10.
立法是公共权力、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综合体.是对政权组织和个人按照社会正义原则进行权力及义务的安排和分配。立法的实质和有效性不在于强力,而在于其目的的合理性.即是否体现了社会正义原则。在涉及儿童权益问题上,不能将其监护人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作为首要的标准.将体现社会正义的救援干预放在从属于“自愿交易”的位置.儿童权益事实上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筹码。特别是如果仍将对孤儿、流浪儿童等处于困境儿童的救助还限于慈善事业的范围,反映出的则是在有限的法律制度背后的法律信仰的缺失。由于儿童处于依附性社会角色,如果没有来自社会主动的、有组织的关注.司法体制在缺少监督压力的情况下,往往是低效率的。社会资本是促进人们合作行为的规范,对于社会资本的判断,也在一定意义上是垄断司法资源,还是让人们信仰法律的公开性、正义性的体制理念。  相似文献   

11.
培育我国公民法律信仰应坚持立法的科学性,提高立法产品的质量;坚持严格执法,确立法律至上理念;坚持公正司法,更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强调应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注重公民权利意识的培育。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法律从产生到适用始终离不开人性的支撑与牵制。实现法治,人们对于法律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西方法学家伯尔曼"法律必须被信仰"这一论断已经成为法治社会的基本信条。法治的实现过程,必须包含人们对于法律的内心认可与接受。而法律能否得到人们类似宗教信仰一般的虔诚服从和内心皈依,只取决于法律能否真正顺应人性,满足人的尊严与需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法治信仰的作用、实践路径等方面,对公众法治信仰培育与法制中国建设推进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和说明。中国的法制化建设,必须要坚定不移的实行依法治国的理念,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和执行,就必须要求,公众具有强烈的法治信仰,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知法守法,用法律武器为何自身的合法权益。这对中国法制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宗教与法律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基于共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在西方的文化中,法律与宗教之间从开始的密切相连到之后的二元分立再到最后的深层渗透与融合,人们的信仰基础开始从古代社会单纯的宗教向近代的宗教与法律转变.  相似文献   

15.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构成人类赖以生活的基本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中国的主流信仰和精神动力,激励中国人民走出战争的雾霾,走向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走向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目前,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却在国内遭遇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重塑也势在必行。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原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塑途径这四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历史就是中国人的信仰。其实,家国才是中国人的信仰。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  相似文献   

17.
李卫 《现代交际》2012,(4):205-206
信仰是人类得以存在的精神力量,它关乎人的生命。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关乎大学生个人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信仰教育包涵政治信仰教育、道德信仰教育、法律信仰教育、宗教信仰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为主要内容,用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取得其信任。  相似文献   

18.
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义、主张、宗教极其相信和尊敬并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信仰教育关系到民族发展与国家富强。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教育状况却另人堪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完善高校的信仰教育工作个体.以及加强个体的自身修养,来坚定当代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汇聚更多力量。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武汉市一位青年基督教徒的个案式访谈,描述了他的信教史、生活观念和信仰实践以及他对中国宗教和社会、教会与组织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认识,揭示出了信仰是如何在他的观念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以及他是如何借用一般生活经验和中国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来为他的信仰辩护的。以微观的角度对一个个案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利于认识了解基督徒的信仰生活状况,以及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条件、状况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贾建梅  高宁 《职业时空》2014,(12):111-113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多元化引发了群体信仰的改变。公民的信仰呈现出混乱状态:诸如信仰危机、信仰真空、信仰乏力、宗教信仰升温等等。造成信仰的混乱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当前的信仰混乱,也需要多方面努力:第一,深入调查研究,搞清楚当前中国人信仰的真实状况;第二,牢牢占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阵地;第三,潜心研究宗教的传播方式,扬长避短为我所用;第四,积极研究和探索信仰形成及信仰教育的机理及规律;第五,解决信仰危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