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三十年来,学界对汉代的尊老养老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推动了学界对尊老养老问题的研究。本文从政治、学术、社会风俗的角度对汉代尊老养老思想进行综合梳理研究,发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资料本来不多,尤其对于出土新资料的运用还很有限,而且对于汉与汉以后尊老养老进行对比研究还不够。总之,汉代尊老养老研究尚有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孝道文化视野下的当代养老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老养老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孝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特别在敬老、尊老、养老上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养老问题尤为突出。社会现实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传统孝道,弘扬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孝道",构建与"孝道"文化相适应的养老体系,解决我国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农村老人精神孤寂,生活艰辛,身体状况令人担忧,高龄老人养老断层等是较为普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造成隐患。究其原因,道德伦理的蜕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足是形成问题的重要因素。强化人们的尊老养老意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完善农村养老机制,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自1998年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养老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直接关系着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社区综合养老实际上是介乎传统的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养老方式,是对现代养老方式的一种拓展与创新,是多层次、多渠道解决当今养老问题的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5.
农村养老政策的实施与农村养老保障力度的加大对提升农村居民养老水平与完善中国养老保障体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养老方式、养老金、养老设施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使农村地区老年居民的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要在了解农村地区老年居民真实养老方式与养老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农村养老规划、发展农村养老产业、完善农村养老设施,使农村地区养老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过程中,人口学及地理学意义上的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养老受到文化、养老能力及意愿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家庭的基本养老功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选取5个民族自治区农村作为研究对象,以人类发展指数(HDI)为指标分析家庭养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完善家庭养老内外部机制,加大政府对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构建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是解决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经济及社会保障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使得传统养老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地解决数以亿计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已迫在眉睫。而我国传统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养老机构的诸多弊端使得社区养老在养老问题中的应用研究有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当前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老年人养老的一种重要方式.居家养老因其比较符合传统的养老观念、继续维系家庭亲情与社会关系等优点,而受到社会的重视.但居家养老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包括无法解决老年人的安全保障、现有社区设施的缺乏、缺乏系统专业的服务等.在发展居家养老的过程中,应该对现有的模式进行创新,在这方面上海的亲和源老年公寓代表了居家养老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传统农村家庭养老方式功能逐渐弱化。陕西农村家庭养老整体质量不高,存在老人健康状况欠佳、家庭养老经济负担过重,老人精神生活贫乏、心理问题普遍存在等问题。必须建立经济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精神生活保障体系,和完善补充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方式。  相似文献   

10.
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银龄社会的来临,居家养老已经成为解决我国养老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关键点,而"时间银行"模式下的互助养老则是解决居家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尤其适用于现行机构养老资源不足,中低收入者比重较大的地区。本文结合社区照顾模式的专业方法与技巧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方式进行深入探讨,并为推动"时间银行"模式下的居家互助养老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一些政策和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养老与敬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为突出养老道义上的至善性,着意渲染历史上的圣王之治无不重养老,认为重养老是善治的体现,富有道义上的正当性,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就如何养老而言,儒家强调要"制民恒产",在确保人民有稳定的资产和收入来养老的同时,力主统治者应轻徭薄赋,施行"仁政";儒家的养老不仅重视在物质上满足老人的需求,也很注重在精神和情感上敬重长者;同时,儒家认为政府对养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社区"文化养老"是一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社区文化养老使老人重新掌握因忙碌而失之交臂的知识和技能,重新就业,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同时使老人精神世界"吐故纳新",享受人际交往的情感滋润。因此我们应抓住文化这个有利的武器,大力搞好新型社区的建设工作,从而为社区文化养老提供有效载体。社区文化养老方式的实施,应努力抓好三个层面的工作。政府和社会组织层面,应加大政策扶植和资金投入的力度;社区层面,应以各种社区服务资源为载体,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养老支持网络建立和完善;服务主体层面,首先促进老人自身养老观念的转变,实现"老有所乐",其次,老年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发挥推动和引导作用,从而促进社区文化养老朝着健康有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区居家养老:中国城镇养老模式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中国城镇家庭养老模式功能逐渐弱化,机构养老亦不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具有养老服务供给的综合优势,是解决中国城镇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然而在运行中存在着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社会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培育专业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整合社会养老服务资源是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老人日常生活照顾的另一种选择——支持家庭照顾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家庭是照顾老人日常生活的一种自然机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照顾能力不断弱化.机构照顾和社区照顾是照顾老人日常生活的另类选择,但由于机构照顾不尽如人意的表现,现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转向社区照顾,并强调要以老人所在的整个家庭为服务对象.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基本现状及主要发展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冲击,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等的变迁,都使得我国农村家庭的实际养老保障能力大为弱化。为此,我们应主要从制度伦理建构入手,鞭策、鼓励、扶持家庭养老,真正让家庭成为老人们安度晚年的稳固后方。  相似文献   

16.
"民俗学"作为学科名称的提出,始于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但是,在众多可供选择的学科名称中脱颖而出,则是取决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民俗>周刊的巨大影响,中山大学因此成为中国民俗学的主要发源地.大学出版审查制度如同双刃剑,制约和规范着民俗学会的出版,而出版审查与反审查则更像是一出斗智斗勇的智力游戏.1927年至1943年间,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倡导者们在极其艰苦的物质和人事条件下先后印行了多种刊物和丛书,他们为理想而奔波,凭热情而工作,为经费而斗争,因人事而夭折,折射出20世纪早期中国大学学术出版业的诸多艰辛和困惑.  相似文献   

17.
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利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民族对其集体创作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享有完整的版权利益 ,在精神权利方面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许可使用制度不仅利于监督和控制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使用 ,而且是有关民族实现版权利益的有效方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限制制度有别于传统版权法上的一般作品 ,同时 ,应建立符合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特点的侵权行为和法律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8.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科技的发展,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侵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利的情形时有发生。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符合国际潮流,也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应尽快制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法律,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范围、权利主体、著作权内容以及其传承者、搜集整理者的权利等作出界定。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审视新闻传播学和民俗学,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本质特征上都是关于"大众"的学问;民俗新闻传播学是从民俗学视野研究新闻本质和传播规律的科学;构建民俗新闻传播学有助于对"大众"和"大众文化"的科学把握,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受众观",有利于还新闻传统形态上的"官学"为"民学"——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学",有利于有效规范纠正新闻娱乐化倾向,有利于反对"文化帝国主义",构建国际新闻新秩序。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诸多区域性"文化圈"中,东北民俗文化以其主导的喜剧精神而著称。文章对关东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乐观、粗犷的精神内核予以了自然地理生态、历史人文传统和区域群体性格等多方面的成因探索,并对最充分显现这种民俗文化精神的民间艺术、亚艺术形式——"二人转"、喜剧小品和东北大秧歌做了理性的分析与诠释。同时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喜剧观对东北民俗文化的性质作了理论的界定与阐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