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一意识研究,是萨将自出哲学的出发点。其中不难看出胡塞尔现象学的深刻影响。在萨特看来,胡塞尔为意识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尤其是他的“意向性“,赋予意识以能动性和创造性。但他不而意胡答尔,又认为在“纯粹意识“中“先验自我”起着决定和支配作用。他认为,意识是清澈透明的,它物不应被嵌入,它不可能被产生、被支配,否则.就会陷入恶无限并终将导致“世界仍然性”的证明。意识无需它物而自己康在.它是完全充实的存在,只为自己所决定、所限制>。萨特也不同意苗卡尔以“我思”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因我思是一种反思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正>现象学还原是胡塞尔的现象学中的最重要的哲学方法。本文的题目并不暗示着维特根斯坦和胡塞尔有着同一种哲学(事实上他们的哲学道路非常的不同)。但是,现象学方法如果仅仅被理解为一种纯粹的方法而不连系于某种具体的理论的话,它似乎恰好表明了历史上种种最重要的哲学的一种共同普遍性质,这就是,哲学最根本的工作是对观念系统(这些观念作为对全部现象的理解)的改革,这种改革集中表现为重新寻找哲学出发点,表现为对作为一切的基础的绝对无可置疑的原则的寻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的还原实质上总是现象学还原,或者说,现象学还原并不局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而是哲学还原的普遍形式。在本文中,我将分析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还原的方法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哲学结构,还将论证维特根斯坦所寻找的哲学出发点相对而言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就证明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还原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声言,他对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研究中所做的符号分析立足于一种内在批判的基础上.他对先验意识与先验还原的批评、对先验意识与心理意识之平行性的强调、对生命与声音概念的引入,都是用来导向胡塞尔的"符号现象学"或"纯粹表述现象学"问题的手段."纯粹表述"在这里是指一种无需借助感性符号的、类似于私人语言的表述.德里达以此来置疑为胡塞尔所确定的直观行为与符号行为之间的奠基与被奠基关系,甚至试图最终消解胡塞尔的观念论基础.但这里的分析表明,德里达忽略了为胡塞尔所确立的一个现象学分析结果:即使我们不需要被感知的符号、也仍然需要被想象的符号.就此而论,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的奠基顺序并未因此受到动摇.因此,这里的论证和分析最终确定: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对胡塞尔符号现象学乃至整个现象学方法的解构,总体上还是外在的,只有少数几处例外.  相似文献   

4.
关杰 《求是学刊》2013,40(4):47-50
在西方哲学史上,时间问题贯穿始终。其中,尤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成就最著。胡塞尔对内在时间意识结构进行了现象学分析,海德格尔则将时间问题纳入到生存本体论中讨论。而内在时间意识的起源则可追溯到奥古斯丁。  相似文献   

5.
孙飞宇 《社会》2012,32(5):219-229
长期以来,现象学社会学这一社会学理论中的分支,似乎只是舒茨作品的代名词,而与现象学运动本身相关的庞大思想传统/脉络无关。也由于自胡塞尔以来的现象学运动独成体系的特征和在思考力度上的要求,使得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工作往往只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所代表的现象学哲学作为一种阅读和思考的背景,且将这一庞大的思想资源归于纯粹哲学的范畴而束之高阁。对于社会学来说,现象学自身仿佛成为不切实际的"临空蹈虚式"的哲学的例证,社会学对于现象学最好的态度,也不过是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脱胎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对德里达的影响持续一生。德里达认为存在两个面相的胡塞尔:一个被萦绕不去的结构情结束缚,执着于在场和观念的纯粹性;一个更强调发生和变化,呈现出世界和自我中的他性。由于前一种倾向的制约,胡塞尔未能充分挖掘出现象学的潜力。胡塞尔试图为知识和意识找到一个自我同一的在场源头,德里达却相信,一切在场都不可避免地被不在场所浸染,但这种不在场并不是一种实体,而是超越了在场/缺席二元逻辑的"踪迹"。  相似文献   

7.
存在主义哲学家、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梅洛-庞蒂(Merleau-Ponty, Maurice),在法国与著名哲学家萨特、加缪等人齐名.他以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基础,适应当时法国资产阶级哲学的需要,创立了"知觉现象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社会产生过相当广泛的影响.法共有影响的哲学家R.加罗第在五十年代曾说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是  相似文献   

8.
直观与语言分析——重温图根德哈特对胡塞尔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分野与融合,这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倪梁康先生的文章"观念主义,还是语言主义?--对石里克、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之间争论的追思"重新挑起了这个话题,并且将争论的焦点放在方法论之争上.当代德国哲学家图根德哈特以现象学研究而成名,之后又以语言分析对抗现象学的直观,通过回顾他对胡塞尔的批判,我们可以更好地看出,意识哲学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9.
对胡塞尔现象学中无形式本质学说的理解汪胤胡塞尔现象学的重点在于意识的意向性理论,即研究在原来的被给予方式上,意向行为在对“对象种类的一般规定性”的原本性朝向过程。就此而言,现象学可视为有关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的关系问题。但是,当涉及“纯粹本质”领域时,...  相似文献   

10.
当代现象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为了克服现代工业革命过程中唯科技主义以及人与自然二分对立的二元论哲学观,因此整个现象学哲学都具有浓郁的生态内涵,均可称为生态现象学。生态现象学经历了产生、发展与逐渐成熟的过程;而且,生态现象学反映了当代哲学的发展方向,是一种生态文明时代的主导型哲学。从其发展来看,胡塞尔现象学是一种早期的生态现象学,到海德格尔已经是成熟形态的生态现象学,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是生态现象学的新发展。生态现象学是生态存在论美学的基本方法与根本途径,胡塞尔、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等也使生态存在论美学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11.
张晚林 《阅江学刊》2010,(5):129-137
胡塞尔对科学的理念化模式的批判是希望哲学回到曾被科学所遗忘的主体性中,他的现象学就是一种主体性哲学。这样,他的现象学本质地蕴涵着一种实践维度的开启。但基于现象学的意识的境域性的立场,这种实践维度有其难以克服的困境。依据儒家哲学的义理,可以探讨与解决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12.
王昌树 《求是学刊》2007,34(3):32-36
胡塞尔的现象学把意识看作是最核心的课题加以研究,他求助于先验意识的主体来看待这个世界,希望意识也能像数学那样显现出缜密的科学性。胡塞尔的视域构成突破了二元建构的认识论思维模式,力图建立一种原初意识的本体论,但是由于这种意向性和视域构成是建立在先验意识和超验主观性的基础之上的,就难免有绝对主观主义的嫌疑。海德格尔正是抓住胡塞尔的这一弱点,把意蕴和世界的展开建基于生存,而非超验的意识之上。为了与胡塞尔的“意向性”相区别,海德格尔提出了“操劳”这一概念,它指的是日常在世的我们与世界内的存在者打交道。  相似文献   

13.
新现象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现象学述评庞学铨胡塞尔奠定的现象学基本原则和理论,经过海德格尔、梅芳一庞蒂、萨特及许多现象学家的努力,发展成为对西方思想理论界发生了重大影响的现象学运动和以现象学为基础的存在主义。80年代,联邦德国又出现了新现象学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者是赫尔曼·施...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现象学的诸多特征,决定了他在一生的哲学劳作中使用异常繁多的概念词汇。近年来,随着胡塞尔哲学一、二手资料中译文出版物的增多,他的现象学概念中译名统一的问题便日趋频繁地被提到讨论议程上来。本文选择胡塞尔现象学的几个重要术语,力图根据基本含义的分析,作出中译名方面的初步确定,并希望能为进一步的讨论提供一个开端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发生现象学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研究的重点。胡塞尔认为,任何一种判断,都必然要追溯到一个明证性的基底上去,必然以一个预先给定的对象为前提。追究谓词判断的明证性、追究其明证性的起源,就是要跳出静态的现象学研究方法,追溯判断得以发生的构造问题,追溯到判断背后的基底,即我们的经验。胡塞尔在发生现象学中提出了生活世界概念,这是预先给予的和日常的世界,是科学和哲学等理论性建构的基础。处在生活世界中的我们,也就是一种在世界中存在。不管胡塞尔的发生构造向后回溯到多么原初的境域,这个境域也依然是在意识的维度里,这里的主体始终是先验的主体。而梅洛—庞蒂则在这个意义生发的视域中,为我们发现了身体。梅洛—庞蒂所说的意识是具身性的意识,所说的知觉是具身性的知觉,他的主体始终是身体—主体。  相似文献   

16.
萨特哲学的中心思想,就是探索人和世界的关系,或意识和外部存在的关系。因此,自由是他反复弹奏的主旋律。萨特认为自由并不是人的属性和本质,而是人的存在本身,即自由是指人的自为的存在、纯粹意识、人的主观性、虚无。因此,萨特的自由是个主观唯心主义的本体论范畴。由于处于本体状态的自由是一种虚无,它只有通过自由选择才能把自己变成所愿意的是,所以自由是选择的自由。同时,自由又是绝对的;自由和责任是不可分的。萨特在自由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其自由观的立足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因而是非科学的,是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17.
唐杰 《浙江学刊》2006,(2):70-74
有一种观点因颇具说服力而相当流行:自从维特根斯坦提出了私人语言之不可能性问题之后,以笛卡尔式自我反思为特征的“意识哲学”便失去了其合法性基础。这在二十世纪哲学流派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胡塞尔现象学。关于私人语言之不可能性和现象学的关系问题,在国内倪梁康先生与张庆熊先生几年前曾有过一场争论,①彼此相持不下。而随着国内近来对维特根斯坦在其思想转型期的所谓“现象学阶段”的关注和研究,以上这种观点再一次凸显出来。②本文认为,胡塞尔现象学从未试图用一种私人语言来进行现象学描述。作为一门尘世的学问,它需要能被所有人传达和理解。它从未试图创造一种专属于自己的“现象学语言”,它所使用的语言正是我们每天所言谈与理解的日常语言。然而必须承认,私人语言之不可能性以及维特根斯坦对自己所尝试的“现象学语言”的否弃,向胡塞尔现象学所提出的真正值得反思的问题在于:使用一种公共性语言进行现象学描述所必然带来的解释学前设,与现象学还原所要求的彻底性,两者之间不矛盾吗?胡塞尔是否把捉到了这一问题,他又是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的?由此现象学描述、现象学方法还有怎样一种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林丹 《浙江学刊》2004,(1):78-84
胡塞尔的思想,从<逻辑研究>时期到先验现象学阶段,再到后期的"生活世界"理论,始终贯穿着"悬搁"的思路.先验现象学的特点是,通过"悬搁"的彻底化,剥离出完全独立于自然世界、又构成着后者的纯粹意识,实现哲学的绝对的自身奠基,并释放出<逻辑研究>未达到的自身(被)构成的现象世界.这个思路的问题是,由于隐蔽地受制于胡塞尔力图克服的"自然"态度,因而从广义上说来,还原仍只是悬搁某一现成者,回到另一更微妙些的现成者,因此未充分地实现"构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求是学刊》2017,(2):41-48
在超越论现象学中,胡塞尔在深层意识领域内揭示了一种内含无限可变更性的超越论的艾多斯学,并将超越论构造理解为一种本源的格式塔构型对经验关联的先天的发生构造,在此基础上,他试图全面"接管"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但在几乎同时产生的对无意识的动力学考察中,弗洛伊德将原初压抑、继发压抑以及替代视作无意识、前意识的本质特征,从而实际地构成了对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全面挑战和深层解构。在胡塞尔与弗洛伊德之间的这种深层的思想对峙中,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西方哲学在其诞生之际就向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独特的基础主义。  相似文献   

20.
郑义 《社科纵横》2012,(2):99-100
现象学文艺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文论的重要流派,米盖尔.杜夫海纳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杜夫海纳文艺思想,主要接受了康德的先验哲学、胡塞尔现象学、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等思想,同时吸收其他众多流派的思想精华,成为现象学文艺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现象学是萨特和梅洛—庞蒂化的现象学,注重现象的显现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完成从已知向未知的跳跃。在显现的过程中,主体完成了对客体的观照;在审美观照中,客体成为审美对象,并在此过程中超越了主—客的对立,使主体与客体的融合成为可能。杜夫海纳的文艺思想颠覆了西方传统美学的主客对立,在西方文论当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