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首都经济圈"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需要重新认识界定。从区域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首都经济圈"是一个包括京津核心区、河北延伸区和晋陕蒙能源环境保障区的广阔区域。这是基于经济生态主体功能内在联系的区域综合,突出体现在产业分工深化中的区域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为此,我们提出应以产业集群为基础进行首都经济圈产业空间再造,借助市场力量促进资源在区域间的流动。具体以资源—共享资源为切入点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改变过去单纯依赖行政力量进行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的思路,从不同行为主体利益出发,通过专有资源与通用资源的互动转化实现资源共享,在京津冀晋陕蒙主体功能定位基础上整合产业集群分工体系,构建"滨海新区—天津—北京"轴状延伸的城市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2.
消费结构: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一种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乔榛 《求是学刊》2003,30(6):65-69
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学家们用边际消费倾向、储蓄—投资、政治经济、教育—生育决策、社会稳定和国内市场规模等不同机制对上述课题加以解释。但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消费结构机制来解释这种影响要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改革开放之后的收入差距扩大有利于消费结构演进,从而有利于消费需求持续扩大,使经济增长得到了持续动力。但是,进入本世纪后消费结构升级的结果则要求缩小收入差距,以形成一个可以使消费结构继续升级的更大的高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3.
库兹涅茨曲线表明,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工业产业转变过程中,一国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变化呈现一种"倒U"趋势.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里保持高速增长,但收入分配差距并没有达到"倒U曲线"的拐点,居民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是"倒U曲线"不符合中国的实际,还是中国的"倒U曲线"具有特殊性.借助于马克思生产与消费关系原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所以没有实现收入分配的转型主要决定于体制转型和转型方式这两个因素;而要实现中国经济增长促进收入分配转型必须改变初次分配中的劳动者地位,以及转变消费、投资和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结构;为此还要有相应的政策予以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不利于经济增长。而我国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一方面推动了消费结构升级,引起消费需求增长;另一方面又通过增加储蓄,提高了投资需求。但若使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走向反面。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经济落后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影响经济增长呈倒U曲线演进。  相似文献   

5.
李锦生 《学术交流》2006,(10):120-123
消费需求是对国民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的部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稳定、最重要的因素,消费规模的扩大和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具有典型的内陆型经济特征的国家更为显著。加强消费预警研究,掌握消费需求的发展规律,编制消费景气指数,建立科学的消费预警机制,对于准确判断社会消费的变化趋势,引导企业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更好地实现与国际惯例有效接轨,有效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产业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产业结构是由产业投资结构决定的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依赖于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产业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投资结构脱节的根本原因 ,在于经济管理体制。应把经贸委、财政、计委联系起来 ,建立产业结构与投资结构的关联体制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2012年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目前,中国的国民总消费和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处于恶化态势。如何扩张居民消费需求,扭转消费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对于实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意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仅可以扩张居民消费,而且要比仅在居民部门内部缩小收入差距带来的消费扩张大得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点,应是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比重,具体包括提高居民从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净额、提高居民财产收入和政府增加社会福利开支。为此,需要施行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议价制度、建立完善企业定期分红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8.
朱坚真  张力 《创新》2010,4(6):42-45,52
区域产业转移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协调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产业转移不但有利于优化产业输出地的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而且可以增加产业输入地的总经济存量,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传统的产业转移的研究割裂了海陆产业的关联,使产业转移在空间维度的作用没有得到全面的体现。基于海陆统筹的角度探讨推动区域产业有效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从而使产业的区域转移在空间研究上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1-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北京流动人口结构性特征变化情况.主要发现:在京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总体较低,家庭化流动趋势明显;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但就业质量不高,收入与消费处于中低组别和低组别;六成以上选择租住私房,在缺失劳动合同保障前提下,社会保险参保率仅为三成左右;农业户口占六成多且河北、河南、山东是主要流出地省份;中间阶层"空心化"特征明显.在京流动人口存在结构性问题的根源是北京产业结构质量不高,因此提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轴、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为主线、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以"四个中心"建设为聚焦的治理"大城市病"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代物流通过与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发展要素连接,使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趋于一体化。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显著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合作伙伴之间减少了交易费用。由此,我国现代物流激活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激活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即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演进;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当前,提高生活质量是渐成趋势的社会现象。是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课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现代产业转型的结果,是消费文化、消费理念的进步。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解决消费结构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不对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生活方式不对称,提高收入水平与提高生活质量不对称等问题,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2003年8月,中国政府为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支持和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辽宁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5]36号),省委、省政府根据辽宁实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为辽宁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外资、促进发展、实现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开放型经济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促进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应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沿海省市产业转…  相似文献   

13.
资金匮乏作为短缺经济的一大特征,一直是工业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笔者试图沿着信贷结构调整的轨迹,反思一下调整的过程与手段,从理论上找出调整信贷结构拉动工业企业走出低谷的依据。深层的原因1.信贷资金区域分配不平衡,形成对工业企业支持力度不足信贷资金区域分配是信贷资金区域结构的选择。只有信贷资金区域分配平衡,才能达到信贷资金结构的平衡。这种平衡要求信贷按各经济区域的经济条件、产业分布、资金需求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在处理城乡关系上,采取了"城市倾斜、工业偏向"的政策取向,导致城乡产业发展差距日益明显、城乡产业关联效应不强、城乡产业结构高度同构.根据城乡各自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以及产业的空间指向偏好,构想了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的圈层图.提出了通过产业合作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即通过城乡第一、二、三产业合作,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第二产业合作,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城乡第三产业合作,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5.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必然要求,区域协调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空间表现。基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历程与特征,重点探索了经济发展导向的区域协调理论逻辑与目标设定,从宏观目标、经济体制、空间结构、区域协同、区域政策、生态保护六方面着手,围绕差距缩小、要素畅通、空间集聚、分工合理、协同治理、绿色低碳六大发展目标,提出了经济发展导向的区域协调发展路径,即打造区域发展新动能、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构建区域政策体系和紧抓区域生态治理,从而为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可以促进海洋经济增长,但是宏观数据并不支持这一观点。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测算了12个主要海洋产业的生产要素投入贡献率,尝试从微观层面给出解释。研究发现,除人力资本要素外,资本、劳动力和科技三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贡献率在不同产业间差别不大;仅在同一产业内部差异明显;而且,行业所处发展阶段仅取决于人力资本要素是否对生产具有显著影响,与是否"新兴产业"无关。这说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是海洋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只有改变要素投入报酬率才能从根本上为海洋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对城乡老年群体消费结构、需求特征及行为决策展开调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城乡老年群体的收入与消费规模并不均衡,收入水平远低于消费水平;城乡老年群体的消费结构具备相似性,都集聚在衣着、居住、医疗保健;退休后老年群体的消费水平显著提升,且"代际收入"可能成为我国老年群体不存在"退休—消费"问题的关键原因.此外,学历水平、家庭支持都能促进老年群体消费水平的上升.  相似文献   

18.
扩大内需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动力,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是长期的战略任务,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内需由投资和消费两部分构成,其中消费是最终动力,而投资是派生的需求。我国居民消费总量不及美国1/6,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未来消费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已经到了消费领跑的时候。而影响扩大内需的因素主要是生产因素、投资因素、分配因素、消费因素、政策因素、体制因素和信用缺失;解决扩大内需的路径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服务,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创造有利于扩大消费的体制环境,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对就业结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同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渐减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很不显著,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劳动力的投入已经不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资本、技术进步已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就业增长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应坚持以"就业优先"为导向,有效配置、合理使用人力资源,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20.
基于代表性家庭最优消费决策及其与财政政策的关系,估计中国财政政策对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98年至今,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幅度超过20%。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除源于收入分配、经济发展程度、预期、消费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外,与财政政策运用也有很大关系。其中,未预期到的财政政策冲击对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产生的综合效应显著为负。以未预期到的税收增加为融资工具的策略选择,大大抑制了结构调整的正面效应。因此,扩大居民消费,不仅要通过财政增收,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而且要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策略,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提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