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家孔子的敏行观着眼于看重力行的人格塑造,也包含着守信的道德追求和审断多思的理念。广东文化中的敏行观发育于商业文明成长的环境中,它已没有了道德信用层面上的多言之讳和失言之忌,是出于人们生存生活的固有方式,属于文化精神中的内在品格;近代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更是给传统敏行观赋予了科学理论的灌注。经过改革开放的时代洗礼,广东文化精神中的敏行观具有了全新的时代特质:以不尚空谈为前提,以求真务实为基点,以人本主义为内核,体现着一种优良的时代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试论人的文化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活于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是由文化塑造的,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其所处文化情境塑造的结果。人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人与文化密不可分。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样态,它的形成和发展受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也就是说,人格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人格,即个体在接受特定文化熏陶时,通过对特定文化的内化及个体社会化后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表现为气质性格、个性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它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社会文化影响和熏陶的结果。把人格界定为文化的产物,原因在于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人,跟动物的区别之处在于,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被创造者,人类创造了文化,但对每个个体来说,文化又塑造了他。人是文化中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因此,可以说,人格是个人对特定文化内化的结果,也是人的文化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3.
王爱云 《社科纵横》2008,23(4):157-158
孔子关于道德教育思想包括:一、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二、重视道德人格的塑造;三、注重自我道德教育;四、独到的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五、强调以德行政.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与先秦儒家一样,董仲舒也对理想人格进行了探讨。"必仁且智"是理想人格的内在规定,"笃于礼,薄于利"是理想人格的外在表现。在现实之我如何走向理想之我的问题上,董仲舒提出了"性待教而为善"的观点。遗憾的是,他强调"教化成性"的同时,又承认人受命于天,人性"不可改",给自己的理论制造了矛盾与紧张。  相似文献   

5.
李波  赵丽 《社科纵横》2014,(9):107-110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入世情怀与执著精神的重要体现,存在着高扬道德理想主义的一面;但同时孔子还具有"知其可而为之"与"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灵活应对现实的另一面;所求在我、达人知命是其人格言行的内在思想基础。孔子的入世情怀与执著精神对于当下社会风气的培养和国民品格的形塑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从童年时代起就开始通过文学作品初识中国,20世纪初曾邀请契诃夫一起来中国访问,并关心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希望了解孔子的思想,30年代曾就"左联"五作家被害一事向反动势力发出抗议;在高尔基的作品中,也出现过不少中国人的形象,这些形象既体现了高尔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后面的痛切批判,又倾注了他对作为被欺凌、被损害者的"东方"和中国的真挚同情,两者都显示出作家对于中国的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冯立鳌 《探求》2014,(1):77-80
儒家孔子的敏行观着眼于看重力行的人格塑造,也包含着守信的道德追求和审断多思的理念。广东文化中的敏行观发育于商业文明成长的环境中,它已没有了道德信用层面上的多言之讳和失言之忌,是出于人们生存生活的固有方式,属于文化精神中的内在品格;近代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更是给传统敏行观赋予了科学理论的灌注。经过改革开放的时代洗礼,广东文化精神中的敏行观具有了全新的时代特质:以不尚空谈为前提,以求真务实为基点,以人本主义为内核,体现着一种优良的时代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现代哲学意义上的人学,内容上与传统哲学中对人的各种问题的研究不同,方法论前提上与科学对人的研究不同,学术性质上与人本主义哲学不同。中国的人学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既是受国际人道主义文化和人学思潮的影响,又有着国内社会、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中国的人学界先后思考和讨论了人性论、人格论、人学价值论、人权论、马克思人学思想、现代西方人学观念转换、中国特色人学课题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胡艳曦 《探求》2001,(4):75
人文教育是指通过传授人文科学知识而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以及修养等的内在品格。人文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和道德修养,人文教育注重感性的教育方式,体现了特殊的教育规律,所以能够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塑造健全的人格,促使人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 ,人文教育在现代教育学上的导入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教育史上,对人文教育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误区。一是“唯科学主义”。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 ,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 ,但同时削弱了文艺复兴时代兴起的人文教育 ,崇尚科学至上。二是现代西方人…  相似文献   

10.
论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最基本的、最核心的价值应定位于建构民族心理、形成民族性格、锻铸民族之魂,即塑造与自己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主体.面对中国现代化的现实境遇,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着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从历时态上看,它要超越传统农耕文化,实现社会主体的现代化;从共时态上看,它要跨越后现代主义文化危机,塑造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新型的社会主体.  相似文献   

11.
孔孟认为诚信具有人格价值,孔子认为是华夷之别的标志,孟子认为是和禽兽区别的标志,是君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道德规范,诚信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和谐之本;诚信还有功用价值,孔子认为可以被信任不明孟子认为可获得"人爵".也就是在这点上两人出现分歧.  相似文献   

12.
裴蓓 《唐都学刊》2007,23(6):124-126
中国和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对自身的设定和未来的构想,是一种国人对人生社会价值目标的确认,是中华民族要求超越现实和超越自身、达到理性自觉的一种观念形态,是中华民族向世界表明自己和平使者的国家形象、昭示人类未来精神家园的福音。它是动员国人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勇往直前的激越鼓点,也是国人改造民族素质、向往文明的深情呼唤,还是驱动自我人格塑造,完善崇高理想的人格精神。它将彻底刷新中国陈旧的生产关系和国人的心理结构及精神面貌。分析"和谐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对于深刻认识和完善"和谐社会"科学构想,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3.
董辉 《唐都学刊》2014,(5):95-99
立足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引起的现宴,着眼于社会共同价值信念的重塑路径及其主体性认同确立的条件与内在机制,借鉴国外建构并推进主流价值欢.的有效方略,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辩证批判、吸收反映并代表着人类文明演进趋势的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合理因素,面向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探寻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社会需要的、得到全社会赞同、支持和拥护的代表中华民族物质文化利益最大化、最优化的主流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本质上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模式一致,具有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和传统文化相生和谐的民族特色,有助于推动当代人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并从中获得塑造健康人格内在力量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做了总体回顾与评析。作者认为,对现代性的追求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思想主题:就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而言,现代中国文化走过了一个现代化的价值理想从“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的过程;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主要成就包括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延续中国文化之民族慧命、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文化具备了现代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思想框架、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迈出了坚实步伐等三个方面;人类文化发展中后现代转向的出现使中国文化面临新的两难困境;面向21世纪,中国文化必须通过新的综合与新的创造,切实完成既实现价值系统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换又超越西方式现代性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5.
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是孔子伦理学说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本文从孔子理想人格设计的总原则、人格应具有的品质、志向、胸怀以及人生态度等方面,对孔子理想人格模式进行了系统论述。旨在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对于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修养、人生追求和自我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特征及其社会化塑造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中国人的全面发展 ,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与核心是塑造人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被人们普遍推崇和肯定 ,并由国家所倡导和推广的人格模式。这种人格模式应具有良好的要素特征、结构特征、功能特征与标志特征。要塑造当代中国的理想人格必须坚持文化整合、系统合理、现实超越、整体优化、创新开放的基本设计原则 ,并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塑造机制、市场塑造机制、政治塑造机制和文化塑造机制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在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学界的精英文化已成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深刻地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同时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重价值评价.因而这不同类型文化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宋代的"思想解放" 中国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有其演进特征及时代风格.学术史的演进也同样如此.先秦整体上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不但形成了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儒家学术,而且也形成了老子、庄子等人的道家理论,同时也形成了诸如墨家、名家、法家等具有体系性与实践性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9.
孔子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研究孔子,是我们的现实历史责任。但是,任何人的研究、学习都是局部性的,都只能是一个层面、一种视角的研究。本文的指向是:通过对比人格的两个基本类型,以展示孔子关于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永恒启示与生命...  相似文献   

20.
《孔学堂》2015,(1)
孔子以文自任,始对中国文化统绪进行系统建构与自觉反省。他上承六经,乃经学之鼻祖;下开九流,乃诸子之源。由孔子始,以传播知识为谋生手段的独立的士(文士)阶层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开辟了中国学术文化独立传承、发展的统绪。没有孔子,就没有战国时代诸子并作、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以其全幅的生命撑开成就了"人伦之至"(圣人)的人格典范,可以说"去圣没有真孔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