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低碳社会的构建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与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理念密切相关.文化以其独特的信仰和信念倾向、伦理道德判断、价值标准的考量渗透于经济、科技等活动中并为其提供持久的动力源泉.因此,为了促进低碳发展,在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政策优化的同时,更应重视文化领域的变革,通过强化低碳文化理念的社会认同、深化低碳文化理念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等途径,实现由"控制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转型,由"唯经济主义"向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转型,由"消费主义"向低碳节俭理念转型.  相似文献   

2.
仇华飞 《国外社会科学》2023,(4):22-40+242-243
当前,全球性气候变化进入非常时期,全球气候治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生态文明建设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充分把握国内和国际生态环境变化特点,创新性提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注入中国力量。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坚持“天人合一”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践行多边主义原则,将打造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融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之中,为破解全球气候合作治理难题、保障全球生态安全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3.
刘扬  陈怀录  陈冲 《社科纵横》2011,26(2):27-32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中,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从而保持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走一条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永续不断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能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是能否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东部经济发展以及西部的开发中,存在着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破坏的问题,而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因此,在西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本文以低碳世界中的中国西部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低碳经济对中国西部城市发展的必要性,指出低碳经济是中国西部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低碳城市发展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刚 《社科纵横》2009,24(8):117-119
“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它表现在中国古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关系中,体现于传统文化的方面面面。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资源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然环境的污染和能源资源的浪费严重威胁着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低碳经济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科学概括,是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高扬了“以人为本”的价值旗帜,坚持了以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发展的科学辩证法,反映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为实现社会和谐指明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前世界各国都将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日本也不例外。日本构建低碳社会的发展战略,是以扎实的能源制度基础、领先的节能技术水平以及超前的国民环保意识为基础,通过组建"官学产"三位一体的大型研究工程,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充分论证的产物。该战略从技术、制度、经济、理念等层面为日本构建低碳社会指明了行动路径,规划了实施内容,设定了时间节点。日本构建低碳社会的行动表现出交互性与独立性并行的践行过程、融合性与协调性并存的践行内容、国家权力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践行手段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风险社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当下境遇,它表现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相依为命的社会环境出现危机;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支撑人信念的内在精神价值严重缺失。由此,人处于一种生存的焦虑中。要有效地化解风险社会人的生存危机,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价值观,构建良好的社会信任体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行全球包容性交往。由此,才有助于化解人的生存危机,使人能在风险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7,(5):46-49
低碳生活道德观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责任、公正的道德原则,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段海明 《学术交流》2005,(3):136-139
科学发展观是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环境伦理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它与科学发展观中的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价值上存在着一致性。科学发展观是环境伦理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科学阐释,它体现了环境伦理的价值观,是中国人民长远利益的必然的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宋一 《创新》2008,2(3)
奥运会包含了强烈的生命伦理精神与社会伦理精神。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角度,对奥运会进行了新理解,是奥运会理念发展的新阶段,充分彰显了和谐的时代意义。从整体来看,北京奥运会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和谐;突出了人与自我的和谐。在当前,要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弘扬和谐精神,推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和谐思想的中华传统意蕴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其传统意蕴表现为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身心和谐三个层面。弘扬中华传统和谐思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促进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倡导"和为贵"的行为准则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3.
从道德发生机理的视角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斌  黄海 《唐都学刊》2006,22(2):40-43
道德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建立在人自身交往经验基础上的一种理性,它存在于人与人结成的一定关系的社会之中。传统道德理论所坚持的道德的主体应该并且只能是人类自身的观点,伴随着自然、人类社会和伦理认识的演进而趋于泛化,然而道德主体领域是有限度的。生态环境与理想状态的日益悖反,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以往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期找到和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支点。人与自然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殊异性决定道德不能简单地外推到自然界,所以,和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的支点不是道德直接演绎,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理性开发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人天价值观”的历史进路和现实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生岐  董华 《唐都学刊》2011,27(5):43-46
"人天价值观念"是现当代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方式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主流性价值观念。这一价值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经过了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三个历史过程。而当代被人们看好的"天人合一"式的人天价值观念,就是历史上形成的人天价值观念发展的最新形态。在科学发展观成为主导性话语的现阶段,在以人为本价值诉求成为主导性诉求的当下,弘扬陕西省人民"DNA管理文化"中所蕴涵的"性命天道价值观念",对于目前的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和谐社会、和谐人格的建构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一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成为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国际社会反思危机的根源,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并采取行动。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其包涵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文明思想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的有益补充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顺应自然,注重人的文明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遵循生态经济规律要求进行社会再生产,把传统的机器大工业下高碳、线性的生产方式逐步转变为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通过科学发展,满足人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要求。  相似文献   

17.
张秀芝 《唐都学刊》2011,27(3):112-116
睿智而叛逆的文学大师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传统上对于劳伦斯的研究总是将他与性相提并论。现在从生态批评这一新视角解读劳氏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这部作品,进一步揭示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批判极端科学这一理性工具,从而表达作者在社会生态失衡下的自我抗争。劳伦斯面对纷扰喧闹的世界,以他犀利的目光观察和审视着人类的发展,并不断地对自己所处时代进行反省,表达了他对人类返朴归真,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面临生态危机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生态理论领域展开了马克思是否具有生态学思想、马克思是否主张人类中心主义等相关问题的争论,这表明了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呼唤,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是离不开马克思的思想。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立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生态自然观,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相统一。实践唯物主义的目标是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加以控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解。共产主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林业在人类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功能与作为,其他任何行业无与伦比。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其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局面目前仍没有得到彻底缓解。鉴于此,森工林区构建和谐社会,应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开拓后续产业新领域,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员干部落实“两个务必”思想的自觉性;妥善处理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切实维护并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通过小康型生态园林化林场、文明小区和群众文化建设,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单培勇 《创新》2007,1(3):63-66
人对自身力量的个性特征最均衡培养,是人生的最高和最终目的。由此,提出国民素质均衡发展概念,其核心内容是:素质结构与分布,相互生成、相互促进并产生自我均衡发展效应的良好态势;具有主动性与自为性、整体效应性和发展性、历史文化继承性和时代政治性及协调性和非协调性等基本特征;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我和谐性素质结构的同时,强调提高国民对和谐素质观念内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