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许多挑战,考验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治理能力。上海市具有国内外人口流动量大、进出口货运量大等特点,因而其疫情防控面临着跨省输入和境外输入的双重压力。然而,在前奥密克戎时期上海却在疫情防控上取得了相对良好的绩效。同国内其他省市的比较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上海形成了一种疫情防控的“平衡抗疫”方案,即以“平衡抗疫”为理念,以“专业治理、精准防控、精益执行”为三个支柱。通过平衡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正常化以及平衡降低疫情风险与控制防疫成本,维持了相对有效的疫情防控。随着传染性更强且轻症率较高的奥密克戎的流行,这一方案也暴露出显著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应当为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疫情的长期性、复杂性,坚定战疫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从抗击疫情的长期实践中感悟“四个伟大”、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因此,要加强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四重认识: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指导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升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科学性;借鉴重大疫情防控的历史经验,提升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有效性;在中外对比中充分认识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宣传抗击疫情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中持续凝聚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3.
霍乱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1877至1879年间,在日本爆发了持续两年之久的大规模霍乱疫情,死亡人数达10余万之多,是一次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造成了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日本明治政府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颁布了《霍乱预防法心得》《霍乱病预防暂行规则》《检疫停船规则》等一系列防疫法规,实施了严格的检疫和隔离措施;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警察和医生为主要参与者的疫情防控体制;借鉴西方国家的抗疫经验和医疗技术,采取可行的诊疗措施,终于在1879年末终止了疫情传播.19世纪70年代末日本政府针对霍乱疫情的一系列防控举措,对日本近代和现代防疫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这些防疫治理经验,对当下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仍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11月28日.记者从新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会议上获悉.在原有5个国家级、21个自治区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的基础上,我区再增设76个区级监测站。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党和政府充分调动和整合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共同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将整个社会联系起来相互合作的一个有效手段便是社会动员。在动员全体人民积极参与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以下三种因素相互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疫情防控中的动员机制;二、疫情防控中的动员方法;三、疫情防控中的动员平台。  相似文献   

6.
新冠疫情带来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清零”还是“共存”,国际社会面临“一病两治”的模式选择。国家能力切中了国际社会抗疫实践的肯綮。中国依靠组织动员体制优势,突出了“强中央政府能力”,坚定奉行“清零模式”,并保持了一定的政策弹性,取得了显著的抗疫成效。本文在总结中国抗疫政策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供给体系”,即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并凝练出四大层级排序和四类过程应对机制,阐释了中国抗击疫情的政策逻辑。据此指出,中央领导力供给是中国抗疫实践的保障,中央—地方疫情指挥协调机制发挥了重要功能,而发达国家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高度专业化的应急管理能力是值得中国学习的经验,中国应加强科技支撑和专业知识评估,提升疫情防控精准度和弹性,增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以积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南方论刊》2010,(12):116-117
一年来,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动物防疫监督所在市农林渔业局、市动物防疫监督所、市肉检所的大力支持下,在区城管局的直接领导下,坚持依法制疫、科学防疫原则,积极贯彻落实,严密防控重大动物疫情,稳步推进动物疫病卫生防疫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8.
实践表明,作为群众接触最多社会治理层级的基层社区,已经成为城市切断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传播的关键单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抗击疫情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后疫情阶段,我们需做好如何进一步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深入研究,对抗疫期间部分社区居民参与度较低问题进行反思.以A社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分析了居民参与度较低的原因,并提出要加强党的领导,组建居民理事会,成立志愿者组织,完善居民公约等路径以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带来的灾难转化为优化基层社区治理的拐点.  相似文献   

9.
风险社会,人类面临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即是典型.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人民战争.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党中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根本立场,坚持依靠人民、群防群控的科学方法,坚持防控成果由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视域,积累了宝贵经验.应从此次疫情防控实践中总结经验,为防范、化解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风险提供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共疫感是对当前疫情进行经验性实践反思的有效概念性工具。共疫感一方面涉及国家权力机构在疫情过程中努力建构的有保证或保障的稳定状态,另一方面涉及个体在疫情当下努力恢复日常生活秩序感所进行的本体性安全建设与调适的生活状态。通过身体感研究视角探讨疫情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检视疫情所引发的社会效应,发现共疫感就是一场以医学卫生话语为导向、由共疫体内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在疫情不确定性处境下,为维护并建构一种集体性安全感氛围所进行的一系列基于身体感项目技术的医学化社会实践。同时,以"共感"为基础的民族志材料不仅呈现社会/文化对身体的教化与刻写,也凸显个体身体体验、情绪感知下多样态的文化/社会意涵。共疫感其他可研究之面向,还有待后续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1.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的一场大考,科学评价疫情防控能力是深入总结抗击疫情伟大斗争的根本问题,在实践中存在直接利用区域疫情感染率进行评价的认识误区。现有文献对疫情防控能力的界定有待进一步明确,往往按照还原论,利用评价指标的累加进行评价,存在思维范式、指标选取、评估模型等方面的短板。本文遵循复杂系统思维,从疫情防控体系对省域疫情传播过程的影响出发,将省域疫情防控能力界定为防控体系对疫情传播过程的遏制程度,引入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模型对省域疫情防控能力进行评估,通过构建省域疫情传播过程的投入产出模型及其指标体系,对中国大陆29个省域的疫情防控能力进行了科学评价。研究结果明确了疫情防控能力的基本特征,评估了各省域应对国内第一波疫情中表现的疫情防控能力,发现省域疫情防控能力与疫情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并提出了提升疫情防控能力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形势下突发重大疫情网络舆论不仅给疫情防控带来了严峻挑战,而且给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较大压力。厘清网络舆论的生成逻辑,把握网络舆论发展的演进特征,对做好网络舆论引导与谣言治理意义重大。在现代网络社会,随着交往实践的普遍进行,从现实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来看,突发重大疫情网络舆论的生成,是网络议题、网络交往和网络传播相互作用的结果。受网络社会交往实践主体、客体、环体和介体等多种因素影响,突发重大疫情网络舆论又呈现为非线性的发展演进趋势,极易引发“蝴蝶效应”造成舆论秩序失范,甚至导致“塔西佗陷阱”的舆论信任危机,给疫情防控带来复杂变数。必须建立健全网络舆论治理机制,有效管控舆情,提高疫情防控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疫情防控是对社会治理的一场大考,我国能够迅速有效防控疫情,是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核心引领的结果,充分彰显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显著优势,即政治引领优势、组织引领优势、能力引领优势和制度引领优势。广东省汕尾市通过坚持政治引领,强化统筹兼顾;坚持组织引领,扩大党组织覆盖;坚持能力引领,推进联防联控;坚持机制引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等措施,以"双统筹""双胜利"过硬成果,交出了社会治理优秀答卷。由此启示我们,新时代要不断强化党的政治功能,坚定社会治理方向;抓好党的组织建设,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激发社会治理活力。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新时代风险防控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风险防控理论的传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宝库.研究和分析习近平新时代风险防控思想,深入把握其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对新时代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与挑战,特别是对当下做好新型肺炎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工作具有重大的思想指引作用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演化具有明显的链式传承效应,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矛盾或诉求、信息传播、群体规模结构、行动与后果等载体在性态、量级和时空上的增大、扩散和升级.通过构建群体性事件的链式演化理论框架,揭示群体性事件内在的、规律性的链式机理,指明实施断链防控治理的关键举措,有助于避免爆发更多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减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危害.  相似文献   

16.
疫情防控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全民战、总体战,关乎着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发挥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中的主体作用,能够及时构筑起防止疫情扩散的屏障,切实打通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为防疫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之力。本文从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意义出发,针对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中主体作用发挥的现状,分析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7.
冯嫄 《阴山学刊》2020,(2):12-17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对于疫情防控等健康相关的信息密切关注,在此期间谣言的大肆传播对疫情的防控、社会秩序的管理、公众的身心健康以及国家的形象和声誉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对疫情期间主要社交网络平台上谣言的出现、生成偏好、个体功能以及危害等问题的研究,以及疫情以来政府和社会各界治理谣言的对策和现状的梳理,有利于对疫情期间的谣言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8.
孙宾 《阴山学刊》2021,(2):8-15
新冠肺炎疫情是由未知因素叠加引发的跨域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是新中国历史上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多元共治的治理思路。新冠肺炎疫情必须采用多元共治的逻辑机理,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体系的逻辑架构,树立多元协同的治理理念,提升多元协同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强化舆情监测过程中多元主体的有序合作,健全法制体系以确保多元主体协同的运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要求,从而推动新时代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两汉时期的中原地区是瘟疫高发区,尤其是东汉中后期出现了疫病高峰,导致人口大规模非正常死亡,造成经济萧条,引发人们的信仰危机,给中原大地社会、经济及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诱发瘟疫的因素,主要有生态环境的失调、寒暑错时、乱世混战及民众的不良习俗等所致。为了维护正常的封建统治秩序,汉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救治措施,虽不能从根本上有效防治疫情,但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疫情,给生还者以心灵安慰,为灾区疫后民众的生活重建和生产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洁 《南方论刊》2022,(2):68-69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在全球爆发,中国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之后,积极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的抗疫故事.面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抗疫故事,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传播中国的抗疫智慧,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世界各国抗疫自信心.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在抗疫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抗疫精神与民族精神、讲述中华儿女的英雄事迹、讲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