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六大原则之一,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关键发展期。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进展及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球环保思潮的发展为脉络,循环经济思想的演进可分为3个阶段:萌芽阶段、诞生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至循环经济思想被提出以后,国内外学者将循环经济看作是生态经济学的一部分,进而对经济活动中资源、能源、产品的生产过程及使用效率做了大量有关立法、模型、技术、应用的单项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可知,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3.
湖南衡阳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湖南衡阳经济要上台阶,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衡阳发展的必由之路.衡阳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首先着重抓好降低资源消耗,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切实保护环境;其次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最终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立法的理念内涵可以概括为共同负责、和谐共生、主动激励等几个方面.立法可以调节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使发展循环经济所建立的奖励与处罚机制得以公示并落到实处,使科技成果等到合理的使用和推广,为循环经济发展服务.循环经济立法主要调整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废料回收与再生利用、绿色消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循环农业等六个方面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范畴的科学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界对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尚不深入,对循环经济外延的界定尚不清晰.循环经济的内涵包括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三个基本原则.循环经济内涵是界定循环经济外延的依据,既不能把循环经济等同于废物经济,也不能把循环经济的外延作过于宽泛的理解.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人们可以对循环经济分别做出狭义和广义的理解.科学界定循环经济范畴,是深化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循环经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及其法律调控模式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一种生态经济,主要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大原则。自从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把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当代国际环境保护立法中,循环经济理念成为新的潮流,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做法,推进环境保护立法。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及政策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将不断增大的经济系统控制在赖以生存的地球物理和生态极限之内。为此,提高生态效率将成为实现循环经济目标的重要路径。发展循环经济应在输入端、过程中、输出端“三个阶段”应用5R减量化手段进行全过程管理,并遵循5R减量化手段的应用原则。最后,本文构建了基于伙伴关系的政府、企业、社会三方联动的3P治理模式,并建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模型。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障碍、路径与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问题,而经济增长方式又是制约区域发展的关键。要实现区域经济的长期、健康和持续发展,必须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到区域经济中,探索区域循环经济在区域内的实践途径。要和区域发展、区域经济结合起来,让循环经济成为区域发展战略转型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解析循环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的建立必须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应对入世挑战,防治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一方面要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0.
社会循环经济活动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系统发展的过程,具有系统运行的机制与特征。因此,应该以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思维来正确指导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活动。即是说要构建我国的社会循环经济活动系统,必须坚持循环经济活动系统的开放性原则、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整体协调发展原则、发展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原则和有序调控性原则,从而推动我国循环经济活动系统形态的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技术管理的基础理论、科学方法和实践操作与技术管理实务入手可正确认识和把握技术管理学科体系相关问题.当前技术管理主要集中于知识管理、技术战略与技术创新领域;技术管理学科建设的主题可归纳为技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论研究以及技术管理实务的规范化等.目前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研究主要包括“技术经济”和“技术管理”,随着形势的发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进行分拆和改造,但技术经济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与体系;不应错将工程经济问题附会在技术经济学科上,或将技术的经济问题与技术的管理问题混为一谈,因为无论是技术经济及管理还是工程经济及技术管理都不是连贯一体的合理学科.  相似文献   

12.
当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再仅仅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循环经济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共赢的最佳经济模式,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利于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社会实现基本公平与正义。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理论、制度和科技的创新, 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造血能力。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总结了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指出其经验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文化与科学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战争、工业、经济和教育的重要作用,指出今后30年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是全球化的发展,全世界经济的发展将以计算机、通信工业、生物工业为火车头,在这些领域中将会发展出许多新的专业,学术本身将有显著改变.要适应今后的发展,必须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同时对美国的教育哲学和中国及亚洲的教育哲学中的特点进行了比较,认为在教育改革中应借鉴别国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5.
工程学科建设重点是克服现实存在的学科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的矛盾,着力解决"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技术与科学相分离"、"学科分化与学科综合相割裂"等问题,建设和发展新兴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树立立足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社会的办学指导思想,依据经济发展特别是工程产业发展趋势的要求,使高等教育回归工程,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工作发展迅速,在学科、科研基地、创新人才等六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科技工作管理中实施的六条措施有密切的关系。今后科技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需明确指导原则和工作目标,培养、选拔、稳定和引进科技人才,大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研究环境,建立和完善各项科技管理和激励制度,实施学校专利战略,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相似文献   

17.
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转变技术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科技中介组织是市场中介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交叉和延伸,具有优化技术创新环境、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实现要素优化配置、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等功能。大力发展科技中介组织是市场化技术创新机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论述国际上现有四种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运用杜邦模式、卡伦堡模式和社会循环经济体系模式发展陕北地区循环经济的问题,提出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相互关联发展陕北地区石油产业循环经济的综合发展模式,并进一步分析了综合模式下发展循环经济给当地可能带来(改善)的社会福利。研究表明:应用综合发展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废弃物,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综合发展模式水平越高,社会福利就越高。  相似文献   

19.
四川高校具有科技人才密集,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在“八五”期间,高校科技工作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已成为发展四川科技一重要方面军。目前高校科技工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局面。今后五至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高校科技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间。因此,高校科技工作必须在竞争中改革、创新、发展。按照科技(作的大改方针和战略部暑,结合高校的特点与实际,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科技的优势,积极实施科教兴国、科技兴川战略,为我国、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就开始思考、探索建设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他运用对立统一原理具体而深入地分析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矛盾,提出用几个“并举”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来促进社会主义艺术文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用集中和民主、纪律和自由的对立统一来构建社会主义的政治局面。毛泽东是探索建设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开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