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颜之推的方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恕豪 《天府新论》1998,(3):60-63,F003
我国的方言研究,源远流长。西汉末扬雄著《方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方言学著作。东汉时,许慎、郑玄等人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汉语方言的研究。晋代的噗滨,足迹遍布南北四方,经过详细的实地考察,在其《方言注》和《尔雅注》中,留下了大量关于晋代方言的记载和研究,其著作足以同扬华的《方言》前后辉映。南北朝后期,著名学者颜之推也对当时的各种方言,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在研究方向上,颜之推更多地把注意力转向对方音的研究,注意到方言与共同语、语言间相互影响的各个方面等问题,为中国的语言研…  相似文献   

2.
扬雄《方言》用不同的地名标记了汉代不同方言词语的地理分布,为后人研究当时的方言和现代汉语方言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河洛地区在历史上曾占据重要的地位,河洛地区的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它在汉语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方言》区域与河洛地区、《方言》中的河洛方言、《方言》与当今的河洛方言等方面可以探讨《方言》的语言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褚红 《云梦学刊》2012,33(1):135-138
清人王树柑《畿辅方言》是清末民初一部记载河北方言的辞书,也是一部研究河北古代方言的专书,在方言学史和汉语词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价值。《畿辅方言》以词汇研究为视角,对《汉语方言大词典》修订的作用体现在增补词目、补充义项、提前书证、补充书证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柏亚东 《兰州学刊》2007,(11):207-208
《文选》李善注大量引用扬雄《方言》,经考证发现,其中有14例是李善误将郭璞《方言注》或其他典籍作为《方言》而引用的.通过文献比较和分析,对这十四条引文的来源作了推断.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汉代扬雄的《方言》是中国第一部在全国性个人方言调查基础上完成的方言学著作。它从语言本体论变革、方法论变革及语言界域的变革三方面推动了汉代小学研究的范式革命,对当时儒学经学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起到纠偏与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郑玄的方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继西汉扬雄《方言》以后,东汉的学者比较多地注意到了各个地方活的语言。在他们的著作中,已有对于当时各种方言事实的描写和记载,如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学者们的传往之中,如王选的《楚辞章句》,郑玄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乳记注》,何休的《春秋公羊传解访》,高诱的《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等。东汉学者注释古书,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是“释雅以俗,释古以今。”‘’油于东汉后期正处于魏晋时代的前夕,因此这一时期的学者,虽然仍然以词汇研究为其主要对象,但是已经非常留意音韵…  相似文献   

7.
说“通语”——扬雄《方言》术语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玉宏 《兰州学刊》2007,(5):155-156
"通语"现在在语言学界被广泛使用着,语言学界使用这一术语时,一般是相对于"方言"来说的,即作为共同语的等义词."通语"第一次出现是在汉代扬雄的《方言》里,沈兼士等一批学者认为"通语"是指无地域限制的普通语词,论文通过对《方言》里提到"通语"字眼的29个例子的分析,指出扬雄《方言》里的"通语"并不是指共同语,当指一种"通行的说法",它可以是共同语的词语,也可以是某地的方言语词.而"通语"只是说明了某个词语是某个地区或几个地区之间最通行的说法而已.  相似文献   

8.
从《方言》所记地名看山东方言的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汉时期山东各地已有了明显的方言差异。考察扬雄《方言》记录方言词语时所用地名单独列举与并举的情况 ,可以看出 ,秦汉时期山东方言大致可分为齐鲁、东齐海岱两区四片。两区四片格局的形成同齐鲁各地不同的历史人文背景有密切的联系。两区四片的内部格局在今山东方言中仍然保持着 ,如果将秦汉时期山东方言的内部差异同今山东方言的分区结果比较 ,古今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
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源远流长。从西汉末年扬雄的《方言》算起,已经历了近2000年的历史。运用现代语言科学的技术方法来调查汉语方言,也有60多年的历史了。一、汉语方言研究的古典传统汉语方言的分歧,先秦典籍已有不少反映。当时的天子,为了体察民情风俗,博通天下名物,每年秋后都要派遣使臣到民间搜集民间歌谣和方言异语,训诂学家们在铨释词语、解释典籍时,也往往注意到存在方言词语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扬雄继承前人旨趣,利用各地人民云集的都市,记录了当时知识分子(孝廉)、士兵(卫卒)以及一般平民大众的口语,辛勤笔耕近三十载,编成一部包括近2000个词语的方言比较词汇集。这是周秦到西汉末年民间语言的可靠记录,揭示了错综复杂的方言现象,无疑是中国传统语文学中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悬之于日月而不刊”。综观《方言》全书,突出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民间口语,能以活的语言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陈蒲清 《船山学刊》2008,(1):207-207
胡萍博士的《湘西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出版了。这部颇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应该是作者治学道路中的一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开创了我国对方言词研究的风气,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方言的专著,在语言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中的内蒙古西部方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中的许多方言口语,至今依然活在内蒙西部的方言中。现代内蒙西部的汉人,先辈大多为明朝中晚期及清代从晋陕北部迁移而来,语言亦从晋北、陕北方言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13.
《满洲土语研究》是日本最早的一部系统研究东北方言专著之一。剔除非学术“军事侵略”因素,它所收的词语构成与所记载的语音系统都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东北方言的基本面貌。从研究东北方言发展史来看,这和今天东北方言存在明确的相承关系;同时,它对我们了解当时日本东北方言教学适应“战争侵略”实用需要的性质也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汉语的同源词流传至今,往往在各地方言中留下它们的踪迹;考证同源词,征引古代训解与用倒无疑是必要的,但举证现代方言──活的语言同样应予重视。本文所考各组同源词,既首以古籍证其“声近义通”,又次之尽力以方言足证:把传统同源词考证与现代方言研究结合到一起。每组中都有一个或几个词是方言中有的,故名曰“方言同源词”。论证仿章太炎《新方言》、杨树达《长沙方言考》、《长沙方言续考》,即先书证,后方言。  相似文献   

15.
扬雄是西汉末期的重要思想家。早期写过一些赋,后来爱好天文学,写过“难盖天八事”。又研究各地区语言的差异,著《方言》一书。最主要的著作是《太玄经》和《法言》。《法言》模仿《论语》,《太玄经》模仿《周易》。《周易》难解,《太玄经》更难懂。它有《周易》的象、辞,再融进当时天文学的成果,并好用奇字。这就使《太玄经》变得极为难读。当时,扬雄的好友、当了王莽新朝国师的刘歆看到《太玄经》都感到头痛。他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斯书问世以来,诸多大家均认为是以山东方言写就。因为《金瓶梅》斯书是从天都外臣序百回繁本《水浒传》第23回套出,有个既定的地理背景。既然《金瓶梅》的故事发生地在山东,用山东方言似乎顺理成章。前贤姚公灵犀就说:“既叙山东事,当然用当地土语。”说归说,他们都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只是大约摸估猜而已。正如孟宪章先生在《论金瓶梅语言模式与山东方言说》一文中说得好:“清代的‘蛮’也好,现代的鲁迅先生,郑振铎先生,  相似文献   

17.
文章着重考证了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上声调类,并与中古音和现代政和方言逐一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它们之间差别颇大。这是由于方言接触,引起不同方言的渗透与融合,导致上声调的变异。  相似文献   

18.
白话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成书于明末清初,该书最具震撼力、影响最持久的是它独具特色的语言。全书基本以山东方言写成,本文试从方言词语、方言句式、歇后语和俚语三个方面略谈《醒世姻缘传》的语言。  相似文献   

19.
在方言研究中,有人曾将徽州方言划入吴方言的语系,应该承认,吴方言对于徽州方言的影响确实是巨大的。其主要表现是徽州方言中有一部分方言词来自于吴方言,如“一滴滴”、“十三点”、“人来风”、“三不时”、“大好佬”、“司伯灵锁”等,估摸能占到徽州方言词汇的5%至10%。然而,善于吸纳、消化和改造其他徽州方言词.  相似文献   

20.
扬雄<方言>在当时没有标音手段的历史条件下,大胆使用汉字记录了各地纷繁复杂的方言词语和方音,在用字记词方面很有特色.<方言>被解释语用字中的记音字共519个.扬雄在记录方言词语时,既有用几个记音字记录同一个方言词的情况,也有用一个记音字记录几个不同的方言词的情况.这519个记音字所表记的512个方言词,实词507个、虚词5个,单纯词505个、合成词7个.文章从<方言>记音字与所记词语的关系以及<方言>记音字所表词的词汇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