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艾德里安娜·里奇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兼批评家,也是西方性别理论的开拓者之一.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是其核心思想之一,这一思想是其个人际遇、社会历史文化和理论语境合力作用的结果.本文在女性主义批评的经验论和当代性别理论的观照下,结合里奇的一些诗歌文本,分析该思想的蕴涵与缺陷.一方面,里奇挑战父权制和异性恋霸权,质询现存权力结构下性别身份二元对立架构,提倡“女性认同”,思想具有难以掩饰的激进主义锋芒;另一方面,她设想的“女性认同”以及提出的“女同性恋连续统一体”等概念,极力将女性/女同性恋理想化,而将男性/异性主义他者化,落入了女性主义经验论的偏见与悖论之困境,也偏离了当代性别理论注重性别身份复杂性的主旨,实乃乌托邦理想.在当下中国学界对性别身份问题仍然高度关注的背景下,对里奇的思想进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空间批评是近三十年来西方学界兴起的重要的批评理论与批评方法.在西方传统中,空间被认为是没有生命的、固定的、无辩证的、静止的.随着人们对空间认识的深化和成熟,20世纪80年代前后,西方学界发生了一次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运动.对“空间转向”过程中出现的代表性人物米歇尔·福柯、亨利·勒菲弗尔、爱德华·索亚和大卫·哈维等学者具有代表性的空间批评理论作简要的讨论和阐述,揭示空间批评理论对文学批评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盛宁先生指责国内学界的“文化研究”一直在“何谓文化研究”的问题上打转,执迷于所谓的理论问题而严重忽视了批评实践,这使文化研究走入了死胡同.这种无的放矢的批评实际上导源于对文化研究的狭隘理解,机械地认为理论与实践可以一刀两断,罔顾文艺研究中丰富而复杂的中国经验,未能认清文化研究何以在中国兴起并长盛不衰、引发的焦虑与直正的困境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葆拉·马歇尔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的先驱,因对加勒比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细致描绘获得了学界的关注。其作品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引发各种理论的广泛解读与研究。文化身份的混杂性、文化政治的霸权、种族之间的隔离、流散写作以及女性主义批评等各种视角,都能用于对马歇尔的研究。与国外该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相比,国内对马歇尔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有必要通过对迄今国内外的马歇尔研究作细致的综述,阐明这一领域的研究意义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小说的情节发展是西方文学批评的传统关注点,国内的叙事研究也一直围绕情节、人物、背景等要素展开。申丹首次在叙事研究中提出“双重叙事进程”的理论,打破了这一叙事中自亚里士多德以降的传统,受到了国际叙事学界的关注。本文阐述了申丹“双重叙事进程”的发展过程,理论内涵,该理论与诸多类似理论概念的区分,以及这一理论对叙事学、文体学、翻译学等诸学科的贡献,以期引起国内文学批评界对这一理论的更多关注、应用及评论,促使其在批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尽管生态批评已经获得了学界多方面的肯定——特别是在其浓郁的现实情怀、崭新的批评视角、深刻的自我反思等方面,但在学科定位、方法论以及文学观等几个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备受质疑。目前看来,生态批评还只是一种理论资源,并且在方法论上也还存在着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非逻辑化、非历史化、非差异化等。就生态批评的文学观而言,生态批评认为,文学可以引导人们以生态的观念来看待世界,进而能够影响乃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由此可见,生态批评仍属于比较典型的外部研究模式,很容易单纯地将文学文本仅仅看作是承载生态观念、生态思想的文献或工具,对文学本体则不太关注。  相似文献   

7.
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被视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批评论著,在国内学界却鲜有人关注到它。在这部著作中,通过批判地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人物的著作,詹姆逊不仅将与英美哲学传统迥然不同的德法辩证传统引入美国,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美国学院和知识界缺席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对德法辩证传统的阐述和对英美哲学传统的批判中,詹姆逊也建构起自己的批评理论框架,走向了辩证批评,为其后来进入更为广阔的后现代文化研究领域做了重要的方法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孙颖 《阴山学刊》2009,22(6):96-101
作为英国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之一,考德威尔引起了英国和欧美其他国家批评家们的广泛研究与讨论。这就要求我们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看待“考德威尔论争”这种批评现象,而不是把它局限为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英国马克思主义者中问的一段孤立的、短暂的学术事件。在关于考德威尔的论争中,围绕其理论的性质和价值而展开的对其身份的界定问题——尤其是他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问题,一直是研究者们争论颇多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及其与文学关系的探讨渐多,但是直接以“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题的论文还较少。以文学为中心视角,在借鉴国内文学研究者的成果基础上,参考了国外学者的专著;既有对该理论的宏观梳理,又有对男女作家自然写作个案的分析,试图对这一新的文学批评做一个相对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论文涉及该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文本特点和批评特色等。作者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融合了女性主义批评与生态批评二者之长,在生态学术的热烈探讨中,将成为有前途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0.
影响的焦虑理论不仅是布鲁姆极富独创性的诗歌批评理论,也是布鲁姆自己在美国社会和学术界中最为真实的写照.布鲁姆作为犹太移民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的成长中充满了斗争和矛盾,这也为影响的焦虑理论定下了极具个人特性的基调.布鲁姆在影响焦虑理论的后期发展中彰显了自己的身份诉求,并由此建立属于自己独特身份和文化背景的对西方文化的释经方式.  相似文献   

11.
徐文潮 《阴山学刊》2001,14(2):23-28
诗话的定位,应该是个“混合体”就内容言,既论诗及事,又论诗及辞,而且是辞中及事,事中及辞。就风格言,又介于“严肃”与“游戏”之间,轻松的笔调蕴藏着重要的诗理,严正的批评又带些诙谐的成分。就体式言,诗话属于一种学术专著。“诗话学”尚未被学界普遍接受;“东方诗话学”更缺乏强大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胡震 《江汉论坛》2006,17(8):140-143
傅雷先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位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批评家。作为翻译家,国内翻译界对他已有不少研究。作为艺术批评家,傅雷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以美术批评家的身份直面现实,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文章,理智地分析和讨论了当时艺术界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不仅如此,傅雷还试图通过加入新兴艺术团体“决澜社”,把个人对中西艺术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融入到艺术家们的创作实践之中。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作为艺术批评家的傅雷一直未能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和应有的重视。为了寻求傅雷艺术批评思想的发展轨迹,笔者根据自己在本课题研究中所掌握的材料,就学界长期以来存疑的问题——也就是傅雷与决澜社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并对傅雷加入决澜社之事做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严格地讲 ,大陆后现代批评与后殖民批评作为理论话语 ,缺少与其对应的作为先在经验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 ,也就是说 ,这两套“后”话语不是从大陆本土发生的后现代文学与后现代文化中提取出来 ,转换为一种具有理论指导性的批评话语 ,而是从西方舶来的宗主国理论话语在变体的态势中为大陆学界所用。在这个意义上 ,大陆理论界以“后”话语在批评中所定义的后现代文学、后现代文化与文化艺术中的后殖民现象是西方两套“后”话语过度诠释的牺牲品。王国维《人间词话》以“隔”与“不隔”来界分主体在创作中能否获取“境界全出”。笔者以为 :就当…  相似文献   

14.
论文旨在梳理新兴于欧美能源人文研究中的美国“石油小说”这一文体概念,并将其引入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美国石油小说最初被认为是美国文学中的缺席和不在场,直到近十年学界才开始审视隐藏于文本的石油逻辑,通过文本症候追溯石油的无意识书写。美国石油小说是考察美国国家想象的理想场域,它不仅揭示了现代美国崛起的能源基础,还通过国家身份、公路文化、消费主义、生态限度等维度,勾勒出对美国性的独特想象。研究石油小说,有助于揭示以美国霸权为基底的全球体系,追溯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意识形态轨迹,展现美国的社会结构矛盾和文化地理变迁,并探索可持续的“人类世”生态想象。  相似文献   

15.
如何定位和理解网络文学这一当下巨大的文学事实,已经是文学理论和批评紧迫的任务。在围绕着网络文学展开的各种话语实践中,“网络文学通俗论”逐渐有达成共识的趋势。但这一话语是包括官方、学界、平台资本等力量在内的不同类型通俗论话语实践的结果,其有关网络文学属性的“普遍性知识”地位并不稳定。一方面,在其内部,实际上存在着不同行动者特殊性意图和诉求之间的复杂张力,或者说,其貌似稳定的表象乃是不同话语实践所达成的暂时的或策略性的妥协;另一方面,通俗论的定位有可能延宕人们对网络文学之重要文学史与文化意义的发掘,其与当代文学文艺大众化走向的深度关联不能得到及时把握。深入分析不同通俗论话语背后的意图和潜在诉求,把握不同话语策略所倚重或征用的网文生产的真正“内生力量”,是网络文学批评理论建设必不可少的阶段性工作。  相似文献   

16.
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风格诗学经历发生期、形成期、拓展期三个阶段,其对应的批评形态分别是:境遇风格诗学、辩证批评、社会形式诗学,而发生期的“境遇风格诗学”是目前学界的一个“理论盲点”。从学术思想的生成看,现象学在詹姆逊批评理论萌芽发生、方法初建时具有重要影响和独特作用。以《萨特:一种风格的始源》为起点,现象学搭建了在范畴、方法、体系上从新批评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新路径,在现象学与新批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多元话语的冲突、对话、融合中塑造“境遇风格诗学”体系。此后,境遇风格诗学演化成辩证批评、社会形式诗学,现象学也从早期话语资源的借鉴应用,转为思想、方法上的理论启示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层对话。然而,理论话语的兼收并蓄与多元杂糅,也引发了“折中主义”危险。  相似文献   

17.
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虽然直到17世纪才随着自由主义的产生而形成,但它最终却发展成为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公民身份理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适应了现代社会个人主义与多元主义的特征.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是逐步演进的,洛克、马歇尔、罗尔斯等自由主义理论家对此作出了不同的贡献.自由主义的公民身份观念也受到了来自不同方向的批评,但这些批评从根本上不足以撼动它在西方世界的主导性地位.  相似文献   

18.
伍铁平是我国当代著名理论语言学家,模糊语言学、比较词源学的开创者.在语言学界较早举起学术批评大旗,围绕"学术"和"学风"这两个影响学术发展的要害问题,对我国语言文字学界的伪科学和不正之风进行了大胆揭露与批评.其学术批评活动,对净化语言文字学学术环境,维护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促进语言学科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回归抑或转向:后现代语境下的美国文学伦理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长期被打入“冷宫”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又悄然占据了美国学界。在后现代语境下,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并非是向传统的简单回归,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承载了新的使命。投身于文学伦理学批评建设的理论家们由于其出发点和策略的不同基本形成了两大阵营新人文主义派与解构主义派,他们共同构成了一道后现代语境下的美国文学伦理学批评景观。  相似文献   

20.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对现代媒介广播、电视和电影的批判论述,早在二十世纪就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该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西奥多·阿多诺关注美国电视的快速发展对普通大众与大众文化发展的影响,进而对电视本体、电视观众、电视制作人和电视文化现象批评研究,其唯一一篇电视研究论文——《电视和大众文化模式》在国内电视理论研究、媒介批评研究领域甚少被研究者们深入论述,反映出对阿多诺的电视批评理论内在逻辑缺乏重视.在此,深入探讨阿多诺的电视研究,指出其研究既有局限性又有进步性,提出从电视理论和电视史的研究来看,阿多诺的电视与大众文化批评应当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将辩证的思维贯穿于考察电视的始终,对于现代电视理论研究来说,并没有过时.在今天的媒介研究中,不仅要提倡整合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还要整合经验主义与批判理论,尤其是当代批判理论需要继承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理解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的电视批评,将有助于形成更加清晰的批判任务和批判目标,倡导科学地、具体地、经验地、历史地、整体地和批判地考察各种传媒文化现象,以进行更多元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