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元杂剧《西厢记》,郑振铎写了一些研究和考证的论文。他的主要论点之一是认为刘龙田刻本为隆庆朝所刻,为现存各明刊本中最早者。此外,他说:我们现在很可以大胆的说,万历以至崇祯诸《西厢》刊定者所谓“古本”、“元本”者,本来都不是那末一回事。他们的所谓“古本”“元本”都是乌有先生、亡是公之流,原是假借这一个好听的名义以自行其笔削的。在这里,郑振铎根本不承认有古本、元本的存在。具体地说,他认为周宪王本、碧筠斋本、朱石津本实际上是没有的,都不过是“托古改制”的一种手段而已。问题应该分开来谈,校刊《西厢记》的戏曲家和书贾用所谓“古本”、“元本”的名义来盗名欺世的事情,确实是有的,例如书林刘龙田,就是这样的人。但是决不能认为我们现  相似文献   

2.
此文为孔繁信所撰,载《东岳论丛》一九八八年第四期.文章对《西厢记》的作者到底是关汉卿所作,还是关汉卿作王实甫续,还是王作关续的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西厢记》的原作者是关汉卿,今传本《西厢记》是“关作王修”.文章说,明代前期关汉卿作《西厢记》的说法极为流行。文章据清人施国祁《礼耕堂丛说》、毛西河《论定参释本西厢记》、明王骥德《新校法古本西厢记考》题释、明张羽关氏春秋(即关作《两厢记》)为证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3.
张天星 《兰州学刊》2008,(2):184-187,37
明末清初,关于王实甫《西厢记》的结局,在明朝中叶开始的第五本是“续作说”的基础上,曾引起较广泛的讨论。从传统美学、社会人生的角度来看,可把这场讨论中提出《西厢记》的结局意见分为三个相互混融的类型。本文认为这三今类型属于当时戏曲“案头化”和戏曲理论由重品“曲”向重论“剧”倾向的范畴;其中包含的对团圆之趣的突破、流露出的悲剧意识则反映了古典戏曲结局处理理论向近代演进的趋势,在深层上反映出中国叙事理论和创作由传奇向写实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徐士范本《西厢记》,全名为《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从卷首程巨源所著《崔氏春秋序》题署的“万历上章执徐之岁”的时间来看,可知它刊刻于万历庚辰即万历八年(1580)。此书不分本,直接分为二十出,每出有四字标目。这是现存《西厢记》众多版本中最早有出  相似文献   

5.
胡海英 《船山学刊》2012,(4):159-160
明代何良俊的《何氏语林》是一部著名的“世说体”著作。后世对其版本认识存在不少误解,所谓的“套版本”说即是其中之一。“套版本”误说实际上是因混淆《何氏语林》与《世说新语》二书的明代版本所致,据现存文献,此误会自清代以来即已存在。  相似文献   

6.
《西厢记》的版本系统概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迄今所知四千七百余种古代戏曲作品中,就刊本之多,没有任何一部剧作能够与《西厢记》相比。据不完全统计,仅明刊本就有六十多种,清刊本也不在少数,这些刊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相互间的关系也十分错综复杂。尤其是明清两代,随着北曲杂剧的衰微和南曲传奇的兴盛,受时代潮流的影响,许多翻刻者又根据传奇的体式,对《西厢记》的体例做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增删改动,这样就使《西厢记》离本来面貌越来越远,其版本状况更加纷繁混乱。因此,要条分缕析清理出一个切合实际的《西厢记》版本流变系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这一系统的整理又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能使我们对于错综复杂的《西厢记》版本系统以及各种刊本的优劣有较清晰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认清《西厢记》的本来面目及其在流传过程中所受南戏传奇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所知见的明刊本及具有代表性的清刊本为据,对《西厢记》的版本系统略做梳理,以就正于方家读者。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考察了《三国志演义》的版本演变过程,清晰地阐述了各阶段的不同特色及其递嬗关系。《三国志演义》的版本可分为四个系统:通俗演义系统、志传系统、批评本系统、毛本系统。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出现之前,应存在一种或数种“旧本”,这种版本的文字与嘉靖本不完全相同。在嘉靖本之后出现的余象斗本中有比较详的关索故事为嘉靖本所无,此外,在细节描写上,在文字上,在引用诗赋论赞上,在人名、地名、时间、名物上都存在诸多差异,这实际是保留着嘉靖本以前更早版本形态的表征,是嘉靖本之前存在“旧本”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8.
元人廼贤所著《河朔访古记》,今存多个版本,皆源自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残本,其中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是比较重要的两个版本.两种四库本由于抄手和所据底稿的差异,存在大量不同之处,可分为字体不同、文字不同等几个方面.通过对两个版本逐字逐句比勘,可知文津阁本校上时间较早,是较原始的本子.文渊阁本校上时间较晚,是修改后的本子.两种四库本各有优劣,可以互补,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9.
<正> 一、今存苏诗知多少近读陈迩冬的《苏轼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其《后记》云:“今存苏诗,约四千首,是他从二十四岁起,到六十六岁止,四十几年中的作品。”再读陈迩冬的《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其《前言》又称苏轼“所遗留下来的全部诗四千余首,词三百余首”。这样,苏诗总数“四千余首”,就此也成了一家之言。我查阅了现在所能找见的各种不同版本的苏轼诗集,分别做了统计。先将自宋以来有代表性的几种苏诗注本收诗数目列举于下:  相似文献   

10.
弘治岳刻本《奇妙西厢记》是现存王、关《西厢记》最早的完整刻本,价值很大。但此本《西厢记》究竟刊于何年呢? 弘治本《西厢记》牌记的末一行为:“弘治戊午季冬金台岳家重刊印行。事情很清楚,书刊于“弘治戊午季冬”,可人们在把它换算成公历时却出了毛  相似文献   

11.
书信往来     
编辑同志:你刊第四期谭正璧文(《关汉卿作或续作<西厢>说溯源》)中说:“到了清初,金人瑞批本《第六才子书》出版,力主‘王作关续’。由于《第六才子书》的盛见流行,于是‘王作关续’几乎成为一时定论。”我读《第六才子书》,见金人瑞无“王作关续”说。金人瑞的主张是:《西厢记》一书,出于两人手笔;《惊梦》之前,为王实甫作,其后不知何人续作。金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第七十三条说:“《西厢记》不是姓王字实甫此一人所造。但自平心敛气读之,便  相似文献   

12.
戴震著述的存恢、真伪、版本等,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前辈学者写过不少这方面的稽考文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算梁启超《东原著述纂校书目考》和胡朴安《戴先生所著书考》①。梁氏对于戴震书目“无论已成本成、已刻未刻、或存或佚、为著为校、独著共著”②,皆依段玉裁《戴东原年谱》加以编列,全录原序,多所考证。胡氏则把戴震书目分为“见存”、“佚失”、“手技”三部分,重点考述了已刊书稿的版本源流、未刊稿的收藏来源,以及佚著的内容、著录。胡氏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安徽丛书》本《戴东原全集》编刊前的考查报告,为《全集》精选了…  相似文献   

13.
称《西厢记》为《崔氏春秋》,明代中叶李开先在词谑》一书中有所记载: 尹太学士直望见书铺标贴有《崔氏春秋》,笑曰:“吾止知《吕氏春秋》,乃崔氏亦有《春秋》乎?”亟买一册,至家读之,始知为崔莺莺事。这虽是尹士直的亲身经历,由李开先记述成文,终觉难说是第一手材料,好在今存万历初元徐士范刊本《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卷首有程巨源序文,迳题曰:《崔氏春秋序》。可见当时不仅书铺如此标贴,刊本亦如此标题也。  相似文献   

14.
使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对比诸本异文,可以发现"共同异文版本群"等版本现象。利用"共同异文版本群统计表",辅以其他论据,足证今存诸本都是配抄本,而曹公"己卯冬定"、"庚辰秋定"《红楼梦》也是不可能的,所谓"程前脂后"说更是绝对不可能。校订出一部最接近曹公大作原貌的文本的根本方针应是:青睐优文,而非青睐某本,即或是优本。  相似文献   

15.
四、论今本《顺宗实录》不能称为“韩改本” 这里需要进一步辨析的是瞿林东同志在《北师大学报》1982年1期所发表的《关于<顺宗实录>的几个问题——兼答张国光同志》一文的问题。瞿文评我企图推翻“南宋以来的旧说,并替今本正名为韦本”,是“失于深考,不可信从”。但他已不得不把今本《顺宗实录》改称为“韩改本”了。他说:“司马光所说的略本应为韩改本,即路隋  相似文献   

16.
关于《拾遗记》的作者,前人多有论述,如“王嘉说”、“虞义说”、“萧绮说”等,莫衷一是.笔者在研究该书的过程中,找到了多条材料能够进一步证明原本《拾遗记》确实出自王嘉之手,萧绮《拾遗记序》中所说“搜检残遗”并非虚言.同时,有关《拾遗记》的版本,卷数上有二卷本、十卷本、三卷本、十九卷本之别,不同卷数版本的出现是古书整理流传的方式和古人著书通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论红娘     
一金圣叹说,《西厢记》只写得三个人,“若更仔细算时,《西厢记》亦只为写得一个人。一个人者,双文是也。若使心头无有双文,为何笔下却有《西厢记》?《西厢记》不止为写双文,止为写谁?然则《西厢记》写了双文,还要写谁?”从理论上说,金圣叹是正确的。既然是一对青年男女恋爱的故事,矛盾的解决又取决于女方的态度,莺莺无疑是主角。可是,从实践上看,却又未必。在这出戏里,人们熟悉红娘,喜欢红娘,远远超过莺莺。剧本里前四本戏十六折,由红娘主唱的,占了六折,外加两场楔子,居第一位;她的戏又特别多,特别引人注目。在舞台上,红娘更是  相似文献   

18.
略谈宋至明代的建阳书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的建阳书市称为“书肆”或“书林”。始于唐末,盛于宋、元、明三朝,衰于清代,历经几百年。建阳的刻场、书肆主要集中在崇化(今书坊镇)、麻沙镇两地,所刻印的图书又有书坊本、麻沙本之分,被统称为“建本”,这里坊刻的“建本”与当时成都的“蜀本”、临安(今杭州)的“浙本”齐名,坊刻的图书数量居全国之首。朱熹在《建阳县学藏书记》中曰:“建阳版本书籍上自六经、下至传训行于四方者、无远不至”。清代学者杨守敬提到麻沙本说:“建本满人间。”建阳崇化(书坊)、麻沙两地的雕版印刷业自北宋起十分兴盛。这里的书肆林立。两…  相似文献   

19.
一今存明刊本《西厢记》中,仅何璧本与《六十种曲》本为无评无注无校勘记的白文本,此外三十种左右都是“题评本”、“校注本”、“批点本”之类,都不是白文本。至于评论、注释、校勘记三者是否齐全,那就不一定了。王骥德的校注本在这三方面都做了较多的工作,而且也有较高的质量,其他的刊本则往往偏重在某一个方面或某两个方面。按理说,所谓“题评本”、“批点本”都应该以评论作为其特点,应该在戏剧理论上有所阐发或探讨的,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些“题评本”、“批点本”主要还是谈了一些字的唱法读法、语词的解释、曲文的异同、曲牌名称的考订、正字衬字的区分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有的评论就其内容而言实际上还是校勘记。  相似文献   

20.
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以及它们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涉及先秦和两汉两个时代的哲学格局,不得不察。本文认为,竹简《文子》的出土证明今本《文子》确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二者从形式到内容相去甚远,不可混为一谈。对比二者的同异,不难发现今本必晚出于竹简本。今本的出现不会早于东汉前期,《淮南子》不可能抄袭今本《文子》,它和竹简《文子》也没有多少直接联系。古本《文子》在流传过程中散佚严重,是后人大量抄袭《淮南子》以做补充,而非《淮南子》抄袭《文子》。《文子》原书当出于战国后期,或者更晚。搞清这些问题是进一步研究《文子》的基础。我们固不能疑古过勇,但也不要轻言某书是“先秦古籍”或“西汉已有”,“走出疑古时代”的脚步应坚实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