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通过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范围和品种、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技术和服务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应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营销,对市场进行细分、定位,并进行营销组合,以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兆松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2(8):106-108
随着金融开放和国际金融化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步伐加快,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综合化、个性化金融服务的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也将成为各类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个人理财业务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必然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有必要从外部环境构造到内部风险管理探求如何规避和控制各种风险.  相似文献   

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析和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遥 《学术论坛》2007,30(6):82-86
文章详细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意义、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对策。指出了发展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有利于银行进行业务创新,有利于增加银行收入;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观念落后、品种单一、规模较少、硬件设施有待提高、人才缺乏、人员素质低等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要转换经营观念,提高理论认识,提高品种多样性,加强业务创新,建立金融网络信息系统,重视吸收和培养业务人才,加强业务风险防范和业务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发展碳金融业务对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提高竞争力以及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由于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缺乏专业人才、发达的碳交易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的激励扶持政策等,我国商业银行所从事的碳金融业务还比较单一,较之于国际主流商业银行仍明显落后。因此,商业银行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专业人才,政府应加大政策激励与扶持力度,打造发达的碳交易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间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之一,是目前商业银行面对竞争、迎接挑战一个主要手段.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较快,但还是存在收入水平低、品种结构单一,服务手段落后、缺乏专业营销人才等问题.为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我们要创新金融产品,增强服务功能,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业务营销,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等.  相似文献   

6.
银行新业务与法律风险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文 《学术论坛》2004,(5):73-77
近年来商业银行拓展的新型业务不仅刷新了交易的各个层面,也对法制的诸多环节提出新的要求。金融创新与法律相对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是银行法律风险的成因之一。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首次将法律风险纳入银行风险范围之内,是希望各国商业银行都重视法律风险。为了与国际接轨,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我国也要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落实法律风险的监控工作。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和其他企业开始涉入衍生工具业务,以期实现套期保值、盈利等目的.但客观地说,目前我国的衍生工具业务在参与主体、交易品种、交易规模、外部监管、风险控制等方面均存在严重不足.未来我国应当在加强基础制度建设的前提下合理发展衍生工具,以便在合理控制衍生工具自身相关风险的前提之下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8.
我国十二五期间应该把商业银行的科技金融功能的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重新构建发展与创新型经济相适应的新型融资服务体系。应鼓励商业银行以控风险、早布局为原则,以建设和完善其科技银行功能(科技专营机构)为突破口,加大信贷投入、调整信贷结构,加快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在实现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实现商业银行业务的战略转型,确立商业银行在科技金融中的领军地位。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金融业正处于市场化阶段,市场主体日趋多元、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只有尽快明确市场定位,实施市场营销才能改善自身经营状况,达到稳健经营,增加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是以金融市场为导向,通过运用整体营销手段,以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要和欲望,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的利益目标。当市场定位确定后,就应选择适当的营销方式,使商业银行的既定目标得以实现。(一)坚持集约经营,巩固商业银行的传统市场。就我国金融业现状看,存贷款业务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仍属主体业务,要想巩固并完善这块传…  相似文献   

10.
针对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极度扩张、金融创新活动开展迅速,金融货币的创造能力过度强化,货币信贷政策宽松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强化其风险防范的对策和措施,完善自身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以确保我国金融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袁梁  赵娜 《理论界》2007,(1):226-227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商业银行风险日趋增大。因此,建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所探讨的预警指标体系正是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业务而设计的,它对于有效监控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加入WTO后,外资银行正逐步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凭借其在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与我国商业银行争夺高利润的业务,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进而有压缩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空间的风险。同时,由于金融环境的变化,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由此,我国商业银行为拓宽发展空间,必须具有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同时商业银行自身也应发挥能动性,高扬银行业“专业理念”,树立客户导向观念,进行“银行再造”,全面提升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陈博强 《天府新论》2007,(Z1):77-78
银行的诞生和发展一向和风险密切相关,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外资银行的入侵,需要提高的不仅是服务顾客的能力和充足的资本,更需要的是自我风险管理的能力。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环境入手,可以对现在银行面临的三种主要风险的管理方法进行分析。这三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相似文献   

14.
我国成功加入WTO后 ,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将凭借其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 ,对我国的银行业造成巨大冲击 ,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个人零售业务更是首当其冲。因此 ,应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零售业务的紧迫性、个人零售业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三个方面 ,探讨我国个人零售业务所面临的挑战 ,提出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要拓展中间业务周宏李衍滨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依靠其职能和信誉,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并承担一定经济责任,来收取手续费和佣金的经营活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包括:代理融通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结算业务、信用卡业务及其它服务业务等。我国...  相似文献   

16.
针对商业银行效率评价现有研究中存在的对风险考虑不足、风险度量方法与监管准则不相适应等缺陷,采用因子分析与DEA模型相结合的效率评价方法,重新测度商业银行效率。这一数量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契合我国银行业监管准则,避免各类风险的遗漏或重复计量,实现将风险因素全面计入商业银行效率评价,突破已有研究只采取风险近似的局限性。提高商业银行效率的政策建议:严格控制银行风险水平;提高国际业务的管理能力;通过兼并收购促进银行业发展;鼓励金融创新;提高政府监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聂玲 《兰州学刊》2013,(2):117-123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加强逆周期的调控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之一.文章在综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逆周期金融调控政策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逆周期调控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效应分析,得出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对政策及市场环境变化更为敏感、面临更大的风险压力的结论,进而进行了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动态调整资本监管要求、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和行业自律建设、针对中小商业银行群体内部的不同特点进行差别化的监管等三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日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大,表现形式也越来越隐蔽而复杂,而我国商业银行更多的是强调业务发展,注重风险控制不够,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特殊而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提出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间业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发展已成为外资银行拓展生存空间的焦点。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有较大发展,但仍有许多不足。银行要应对入世后的金融竞争,就必须在巩固原有业务的基础上,采取更新观念、强化管理、集中优势、完善服务等策略,拓宽中间业务。  相似文献   

20.
由于政策因素、市场因素、信用体系不完善、银行自身管理薄弱等原因,我国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存在诸如系统性、流动性、政策性和信用性等系列潜在风险。对此,可考虑通过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实行利率市场化、努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加强商业银行风险内控制度等措施来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