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世界万物千姿百态,四季景物变化万千,美不胜收,要想把这些景物精彩地描绘出来,对中学生来说并不是件易事。结合教学实践,我将写好写景作文归纳为四个要素,现述诸于下。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诗歌中有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物描写的诗歌达38首,所写景物有天地、日月、山川、花草、鸟兽、虫鱼、风霜、雨雪、庄稼等十多类,具体景物几十种,诗人借助景物赞美自然,渲染气氛,抒发个人情怀,揭露社会黑暗,充分展示了诗歌言志、言情的功能,运用自然质朴的语言创造出自然美好与社会动荡及命运多舛不同的意境。  相似文献   

3.
燕文贵作画时常自出机杼,落笔命意不因袭古人,所画景物清润秀雅,又善于把山水与界画相结合,将巍峨的楼观阁榭穿插于溪山之间,  相似文献   

4.
“感物”一方面注重自然景物,将景物视为作家创作的源泉与诱因;另一方面,又重视主体情感与客体景物的融会,讲究心物交应、物我同一。从“感”的原始义出发,萌生了传统的“天人感应”之说。进人中国古代音乐领域后,以心物感应为基础触发了艺术创作与审美思想;“物”有几种不同含义,体现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三个阶段。钟嵘、王夫之、叶燮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感物”揭示出的是中国古代以心物感应为基础的主客关系认识,显示出心物之间“随物宛转”、“与心徘徊”的交融关系。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1、指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景物美。所谓欣赏就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作为审美对象的日月星辰、高山巨};I、花草虫鱼、树木鸟兽等大自然中的景物,一旦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就不再是纯客观的事物,而是溶进了作者特有的感情色彩,是一种人化了的“自然景物”。这些景物,往往同作者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意志融为一体,从而焕发出令人陶醉的美感。例如苏武的(赤壁赋)一文,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  相似文献   

6.
李仁彬作品     
学术点评 该作品表现了新疆北坡天山的美景,山泉溪流将天山乳汁倾注荒原倾入戈壁,使荒原化为绿洲。作品以溪为“画眼”,画中的景物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7.
论《诗经》的景物描写萧依新一部《诗经》,虽然尚未有专门具体描绘山水景物的篇什,但写景句子却比比皆是,尤其是其中的民歌。这些写景的诗句,对抒发感情或叙述事件,都起到了极大作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魁力。从《诗经》对景物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民对自然界由...  相似文献   

8.
论郁达夫小说的景物描写郭东,张玉辉郁达夫小说中卓异的景物描写,早在20年代就引起了评论者的注意。郑伯奇的《<寒灰集>批评》在论及郁达夫以富有诗趣见长后,又称他“描写自然,描写情绪的才能,也是现代有数的”。从理论主张看,郁达夫把景物描写当作深化主题的重...  相似文献   

9.
袁宏道的《胡孙愁》等四首咏华山景物诗,不仅能紧紧抓住景物特点给予准确生动的描述,而且能即景生情,鲜明地表现中作者的个性,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写景,或者说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往往可以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为故事的发生、发展作好铺垫。有些景物描写还能反映独特的地域风貌或强烈的时代气息,所以,好的景物描写往往可以渲染气氛,组织故事情节,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写景并把景写好,有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能使作文更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说:“文学之工不工,亦视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见《人间词话附录·人间词乙稿序》,以下简称《乙稿序》)王氏认为,衡量境界有无的标准是“真”,而衡量意境深浅的标准是“浑”。下面就对王国维衡量境界有无深浅的这两个标准谈些看法。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云;“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作品中怎样的景物才称得上是“真景物”呢?依王国维,“真景物”的标准有二条:第一,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必须真切鲜明,富于直观性,即王氏所说的“不隔”。何谓“不隔”?“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相似文献   

12.
描写景物时,作者往往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言行举止……这就是拟人修辞格。在文章中,这种修辞格若用得恰到好处,能把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写景状物的诗文,还是一般的写人、记事的文章,都离不开景物的描写。景物有静态和动态之分。我们可以在描写静景时将明明是静止的东西写成为活动的,这就叫做化静为动。运用这种方法塑造的景物形象鲜明,具有灵动之气,给人的美感丰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敏学 《老友》2012,(8):49-49
写意画,即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一种画法。写意画多画在生宣(即未上过胶和矾的纸,这种纸渗透性强,吃水多,易渗化涸晕)上,一般画者可以纵笔挥洒,墨彩飞扬。写意画较工笔画(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画法)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意画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5.
诗·书·画     
谢保国先生喜作诗,每逢风物节令,或游景物名胜,或听时政要闻,必有感而赋诗焉。一日,邀田冰和张廷杰二同学将其所作摘其优者抄成册页,以求读诗赏书之效。  相似文献   

16.
要把景物描写好,必须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景物的个性来。 《家乡景物记》这篇习作没有写小桥流水、绿树红塔、麦浪滚滚、粮堆成山,这些江南农村到处可见的景物,而选写了六朝陵墓、石桥雕栏、银杏、荷花,这些作者家乡所特有的,其它乡镇没有或少有的景物,这就从总体上抓住了家乡景物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喜好自然,将自然视为兴发情感、寄托情怀的审美本体;西方传统文化往往将自然视为理性、文明的对立面。基于此,自然景物在中国古典悲剧家的笔下被构建呈现为情景交融、美感丰富的意境;而在西方古典悲剧中景物常常成为邪恶或非理性力量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先秦两汉是中国山水诗的孕育期。《诗经》中已经出现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楚辞》中山水景物的句子大大增多;渐趋于具体;景与情进一步契合交融;借景物以象征自我心志和人物、事件。汉代赋体的景物铺叙更加细致,更加具象化。魏晋则是山水诗的催生期。曹公父子感怀、宴游、游仙诸诗标志着山水诗阵痛的到来。文章认为魏晋时期中国山水诗有三大催生因素:江南明媚秀丽的山水景物诱发了诗人的灵感;隐逸、隐居山林之风盛行;五言诗的日臻成熟。而山水诗最终完成于谢灵运的永嘉山水诗,其特点是将山水作为自觉的、直接的、特定的审美对象,将山水情化诗化,而又极貌写形、刻画入微。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张雄中学语文课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锦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如“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的天山景物——《天山景物记》,色彩素淡朦胧、旋律和谐悦目的荷塘月色——《荷塘...  相似文献   

20.
写景篇     
模仿点描写景物的作文实际上是艺术地反映现实,用文字再现自己游历过的美景,也可以说是文学上的再创造。要把看到的景物写美、写活。仿写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写前进行细致观察。既要观察景物的整体,又要观察景物的局部;既要观察景物的静态,也要观察景物的动态,还要善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