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记者:这次"双甲之约"赴港演出,您做了哪些工作?李宏图:香港是"双甲之约"走出内地的第一站。经过院领导和梅葆玖先生的考虑,一共策划了三出戏,分别是《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和《梅华香韵》。其中《梅华香韵》是梅派几折戏的经典荟萃。在这三出戏中,我演两个杨宗保和一个裴力士。经过这次演出,  相似文献   

2.
同治年间,以奕?为首的亲王朝臣对内廷演剧管控极严,尚未擅权的慈禧太后选择了折中的方式与之周旋,即将内学伶人召入寝宫当差,普天同庆班就是以此为契机肇始。以往研究者多认为普天同庆班产生于光绪朝,实际上该班在同治二年已现雏形,至同治五年开禁时,该班所演剧目已占当年演出总量的六成。一方面,昇平署内学演出昆腔、弋腔的历史由来已久,内学伶工对于皮黄为主的乱弹新声怀有抵触情绪而不愿习学,远不及慈禧本宫太监那般言听计从;另一方面,调用昇平署太过兴师动众,每次演出必有《差事档》记录,容易引起朝臣的注意。以上两个原因造成普天同庆班在同治朝的演出以乱弹剧目为主,而昇平署内学则主要演出开团场戏、昆弋折子戏和寻常轴子戏等宫内传统剧目。  相似文献   

3.
1 春柳社在日本演出《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之前,国内学生演剧已多有所闻,但由于传统观念意识的制约,国内学生演的新戏,还有较多的戏曲因素,例如加唱、用锣鼓场面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历来看重春柳社在中国话剧创始中的地位,即使它不算是第一个演新戏的团体,却是第一个演“绝  相似文献   

4.
杂剧《诚心令女贤》的本事不是韩凭夫妇的故事,而是出自《列女传》中的"珠崖二义",它是一本描写珠崖县令的女儿与继母"推让争死"的旦本剧.汤显祖《送艾太仆六十韵》一诗在《艾熙亭先生文集》卷一《附诸公赠诗》及万历本、天启本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28句有异文,6句差别很大.由此可知汤显祖对该诗的修订过程,但也存在着诗题与实际句数不一致的疏漏.晚明沈自晋传奇<眺望湖亭>第23出插演的短戏《柳下惠》,从内容上的耍闹调笑和演出上开呵、布置、收住来看,极似院本,尤似笑乐院本.  相似文献   

5.
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中有《五彩舆》连台本戏十六本。《五彩舆》演明代海瑞故事,又名《大红袍》,但它与小说《海公大红袍》无甚关联。其以《大红袍》闻名近世,应该与马连良先生的演出有很大关系。《五彩舆》是四喜班老戏,四大徽班中的春台班最早演出此剧,但那时的《五彩舆》属徽调旧本,与车王府藏本不同。它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文人、艺人都对它的形成做出过贡献。目前学界对车王府藏曲本的研究已经在各个领域展开,本文拟以车王府藏乱弹戏《五彩舆总讲》为底本,探索《五彩舆》连台本戏的源流、演出状况及作者。  相似文献   

6.
在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中我承担其中的舞蹈编导和舞蹈统筹工作。《井冈山》的创作定位,是以我校在校艺术学院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演出的方式,讲述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既然是教学演出,为了达到讲述井冈山革命历史、体会井冈山精神之目的,那就要使观众能融人戏中,身临其境真切地跟随剧情的起伏去感受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7.
《桃花扇》问世不久,即得到频繁搬演,孔尚任就曾多次在多地观赏自己的这部作品的演出。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桃花扇》流传和上演的地域更加广泛,但演出次数减少,有记载的演出仍多为全本搬演,但已有折子戏的上演。道光朝至19世纪末,有记载的《桃花扇》的演出绝大多数都是折子戏或清唱。《桃花扇》清代演出的流变,与传奇戏曲在清代的演出形态的流变、昆腔与地方戏的"花雅"之争的动态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川剧(重庆)     
<正>川剧历史悠久,在长期的传演中逐步形成了四大流派:以演出胡琴腔为主的川西派、以演出高腔戏为主的资阳河派、以演出弹戏为主的川北河派、以演出多种声腔为特色的下川东派。下川东派以重庆为中心。川剧(重庆)的特点表现为:传承历史悠久,多种声腔相融,演出剧目丰富,表演技艺精美,风格流派纷呈,群星传承共荣,以及受众层面广泛。  相似文献   

9.
(刘侗: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2015年的暑期,新编历史剧《南海子》的彩排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为北戏)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不久,刘侗院长带着这台新排的戏到大兴区试演。演出获得成功,剧中的一些唱段在大兴戏迷票友口中广为传唱。一些平日不怎么关注京剧的人也在打听:《南海子》什么时候再演?老戏迷们更是沉醉其中:这是部写大兴地面儿上的戏,听起来真叫过瘾。  相似文献   

10.
决定戏剧的适演性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戏曲中人物性格的鲜明性、丰富性对提高戏剧适演性的因素不可忽视。秦腔传统戏《铡美案》的角色不多,但个个性格鲜明,推动剧情矛盾前发展。秦腔现代戏《血泪仇》一度也是适演性不错的戏剧,但由于人物的阶级性淹没了人物的个性,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矛盾的变化,该戏的适演性就逐步减弱,到了不再全本演出的地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