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阿坝州壤塘县南木达乡为例,分析了一个贫困地区藏族牧民的收入结构,指出由于宗教的影响,牧民的收入中来自传统支柱产业畜牧业的部分越来越少,对国家政策性补助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对今后牧民和牧区的发展都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三)神韵独标、异彩纷呈的藏戏艺术六功 我们说藏戏已基本上形成了自己民族的一套独特的演剧体系,最集中而又典型地反映在神韵独标、异彩纷呈的藏戏表演艺术上,可以归类概括为唱、舞、韵、白、表、技艺等六功。现在把这六功的独特形式和特点分别简述如下。 唱——即唱腔,藏语叫“囊达”。“囊达”本意为传奇、传记故事,后因发展到以唱为主来表演那些囊达故事,遂习惯地把“演藏戏”叫成“演囊达”、“唱囊达”,后来就把“囊达”变成了藏戏唱腔的代名词了。藏戏唱腔是藏戏音乐的主干,曲调高亢,声音恢宏,圆润脆亮,韵味隽永,帮腔伴唱,气势豪壮,典雅悠扬,具有在高原旷场演唱和藏族声乐独有的浓厚特色。它是吸收了藏族古典的谐钦(仪式歌舞)、卓玛谐玛(各种古老鼓舞中的唱腔)、民间各种歌谣、说唱音乐,以及丰富多样的宗教音乐的旋律、音调、节奏等,成为表现人物性格的戏剧音乐。藏戏唱腔都系自由节奏的散板,一般上下两个乐句对称,少数有三个乐句,第三个乐句是第二个乐句的重复或稍作发展。  相似文献   

3.
藏戏是藏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20世纪国内藏戏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在上世纪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对藏戏进行了较深层面的探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藏戏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藏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知识”得到双重法律保护,但以《文成公主》为代表的现代藏戏的大获成功充分说明藏戏的生命力来自不断创新。从著作权法律制度来看,每一个藏戏剧目就是一部作品,通过确立创作者的权利主体地位更有利于激发作者的创作激情,而创作者享有排他性权利的正当性来自于作者付出了智慧劳动,来自于作品体现了作者人格的“意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各省区戏曲志编纂工作的全面展开,对我国藏戏的考察研究日趋深化。笔者在论文《藏戏系统剧种论探》中,已经就我国藏区戏曲的种种特殊情况,提出过“一个藏戏系统”和“诸多剧种以及各大剧种又有许多不同流派”这样三个梯级层次的观点,但未能伸展详加论探。本文就此专题阐明自己的陋见。 关于“一个藏戏系统”,涉及到藏戏与戏曲的关系,与傩戏的关系问题。藏戏是我国藏民族的一种异常独特的戏剧,并非象内地许多少数民族戏曲那样,是在汉族戏曲的直接影响下或者是受到汉族戏曲较大影响发展演变而成的。在我们考察藏戏起源、萌生、形成和发展时,几乎找不到一条汉族戏曲对藏戏直接的重大影响的史实材料,它仅仅是间接地受到过影响(个别艺术部门如服饰、伴奏音乐和舞台演出等其中的部分艺术因  相似文献   

6.
在封建农奴制的旧西藏,藏戏作品不可能成为私人财产;西藏民主改革之后传统藏戏作品依然作为公共产品为广大藏族地区的藏族同胞所分享,藏传佛教的广泛传播和藏语的相对封闭性使得独立于知识产权之外的藏戏艺术依然能够按照自己的轨道健康发展,而藏戏表演程式中所包含的惯例表明:智慧劳动成果实现其经济价值时也不一定完全按照来自西方的知识产权思维模式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藏族戏剧(简称“藏戏”)作为一种独立的文艺形式,有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歌舞并茂、唱白相杂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为藏族人民所喜闻乐见。几百年来,在藏族民间艺人的辛勤培育下,它以顽强的生命力扎根在世界屋脊,怒放于雪域高原。特刻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健步伐,藏戏走出雪域,走出中国,奏响了震撼世界的强音。藏族戏剧最先是从改编佛教经典开始的,从内容或题材看其目的是为了阐释佛教教义,劝人为善。因此,作品的母题几乎是一致的,无非是表现世事无常、人生苦海、皈依佛法等思想的故事。传统八大藏戏,除《文成…  相似文献   

8.
喇明英  徐学书 《天府新论》2017,(3):封二-封三
成都平原春末夏初已是酷热难耐,千里之外川青两省三州交界处的壤塘县方进入初春时节,河谷山花绽放,草原绿茵茁壮,高山白雪皑皑,蓝天瑞云飘飘,天地分外妖娆。传说这里是藏传佛教黄财神“壤巴拉”居住的地方“壤巴拉塘”,壤塘县名即因此而来。  相似文献   

9.
藏戏的传统剧目有所谓“八大藏戏”,即演出场次多、剧情曲折完整,在各个地区都有剧团演出并受到社会各界欢迎的八个剧目。据王尧教授译述的《藏剧故事集》,八大藏戏是:《文成公主》、《诺桑王传》、《卓瓦桑姆》、《苏吉尼玛》、《顿月顿珠》、《赤美滚丹》、《朗萨姑娘》和《白玛文巴》。①无论从剧情复杂、角色众多、演出规模和时间的哪一个方面看,《诺桑王传》都应当算是其中的一出主要的剧目,其中反映的神人关系,亦可看作是藏族在藏戏中表现出来的对神人观念的认识之代表。《诺桑王传》故事,可以弹性地提供予藏戏团为期一天到六…  相似文献   

10.
牧区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语教育运用的好坏将影响牧区教育的发展。壤塘县牧区双语教育的兴起与变革是四川牧区双语教育的一个缩影。本文对其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高梧 《天府新论》2019,(3):封二-封三
梵音古乐是佛教音乐的一个种类,其以修行艺术展示对一切美好的祈祷与祝愿。觉囊梵音古乐是觉囊派以自然、清净为特征的音乐唱诵的一种供佛方式。觉囊派是藏传佛教五大宗派之一,他空见和时轮金刚为其核心传承。觉囊梵音古乐以在壤塘县中壤塘藏洼寺所传承最具代表性。该乐种已活态传承一千多年,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2011年,觉囊梵音古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相似文献   

12.
藏族寺院羌姆仪式与民间藏戏中都要使用到面具,本文在首次介绍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的几面藏族铜面具的基础上,简要勾勒了羌姆与藏戏中使用面具的历史,以及二者与面具的关系。总结了藏地面具中同时具有印度文化与汉文化的身影,从造型、材料、用途三方面将藏地面具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3.
“望果节”是广泛流行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两岸农区祈求农业丰收的节日。它源于古老的苯教活动,15世纪后演变为西藏的传统节日,藏戏演出也随之成为“望果节”活动内容之一并沿袭至今。最初的“望果节”活动以祈神、娱神功能占主导地位,后来逐渐演变为人神共享、人神共欢的综合性节日。现在,“望果节”的藏戏演出中娱神成分愈来愈少,娱人功能日益加强,其世俗性倾向也更趋明显。  相似文献   

14.
口语信息传播是西藏出现的最早的信息传播方式,西藏口语信息传播的类型多种多样。它不仅包括藏族世代传承的神话、传说、史诗、歌谣、民间故事、口头说唱艺术、藏戏等,还包括口头交流的一切形式,其中包括日常的聚谈、街谈巷议,甚至还包括谣言等口语的变异形态,而书写文体的口头讲述由于以口述为主,也理所当然地进入了我们的论述范围。  相似文献   

15.
《中文信息》2007,(12):15-20
薄荷片推荐:阿坝县莫郎节藏语称“莫郎切莫”,意为传诏大法会,它是藏区规模最大最隆重的宗教节日庆典,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大型的诵经、跳神、降神、驱鬼等宗教活动,各种奇特的宗教祈祷仪式、佛像、藏戏服装面具、鼓号法器、唐卡、酥油花等宗教文化、艺术瑰宝尽展人们眼前、整个节日笼罩在神奇神秘的宗教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明传奇《金丸记》和藏戏《苏吉尼玛》、《卓娃桑姆》进行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解析这三部题材相近的藏、汉戏曲所蕴含的优美人性,从而探究藏、汉民族在文化精神上的共性和特性。  相似文献   

17.
史籍中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护送成员以及路线记载语焉不详,根据新见文献考证王涛可能是文成公主使团重要成员之一。贞观十五年(641)前后,唐蕃古道北线地区民族矛盾复杂、激烈动荡。护送队伍重要成员王涛熟悉唐蕃古道南线的情况,又有唐蕃相接的地利之便与唐军威势之胜,因此经唐蕃古道南线入藏是更为明智的选择。《西藏王统纪》和传统藏戏《文成公主》中关于入藏经历和路线的记录符合贞观十五年左右四川松州周边区域的实际情况,可考地名则直接指向了唐蕃古道南线区域。结合敦煌古藏文文献,可以看到文成公主一行在通过唐蕃古道南线进入吐蕃后并没有继续前往逻些,而是绕道北上进入青海与松赞干布会合,再经唐蕃古道北线西段最终抵达逻些。  相似文献   

18.
南戏《刘知远白兔记》的主人公李三娘和藏戏《朗萨雯蚌》中的主人公朗萨,分别代表了我国封建社会和封建农奴社会家庭暴力下妇女的悲剧命运。通过对两位不同民族女性的悲剧命运进行比较,可以探究古代藏、汉民族下层妇女相似的生存状态及其相异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9.
埃克瓦尔是美国藏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藏学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藏区人类学调查、萨迦派的政治体制研究和藏戏研究。尤其是他对安多藏族牧区的人类学研究成果,现已成为从事藏区人类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目。本文拟通过对埃克瓦尔主要学术著作的介绍和评述,从而探索美国早期藏学研究的历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香巴噶举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两大支系之一,曾在西藏历史上有过较大的影响。然而,因为可资研究的史料缺乏,有的也只是零散的记载,给深入研究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冷热·堪布才南木所著《香巴喝举派传承概述》(见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编,由他本人所著的《藏文文选(十三)——噶举派史略》第四章附录)一文对早期香巴噶举作了全面系统的叙述,具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全文共三大部分,兹将第一、二部分译出,仅供研究者参考。吉祥香巴噶举派的传承,可分三方面来叙述,一、教派开宗识别;二、各传承情况,三、道次第实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